化学原料药“中国定价”路还长
虽然鑫富药业两次提价推动维生素B5出口价格不断上扬,但涨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开始不同程度地限产减产,经过半年多的缓冲,这种减产行为终于引起了市场反应,价格开始自然上涨。
近期,维生素B5和维生素C涨价,相关股票表现强劲。生产维生素B5的鑫富药业(002019)股价从年初的不到8元上涨到34元以上,生产维生素C的华北制药(600812)、S*ST源药(600656)及销售维生素C的东北制药(000597)也涨幅较大。此两类产品涨价出现了一定的共性,那就是产品需求短期内并没有爆发性增长,但行业竞争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减产行为引起市场反应
维生素系列产品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市场需求也较为稳定,每年保持刚性的自然增长。维生素产业从2000年开始向中国转移,由于技术相对成熟,进入壁垒较低,竞争十分激烈,2004年后维生素系列产品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跌,尤其是部分企业发酵法生产工艺成熟后,不断以降价策略蚕食合成法工艺生产企业的市场,价格一路走低。直至2006年中期,产业洗牌基本完成,价格开始反弹。
, 百拇医药
以维生素B5为例,产品价格从2003年的7.6美元/kg下降至2005年的5.5美元/kg。2006年开始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全年均价在5.8美元/kg,特别是从四季度开始价格有了明显回升,从当时的6.2美元/kg迅速上涨到2007年1月接近9美元/kg的价格。从竞争格局来看,杭州鑫富、湖州狮王竞争激烈,当时国外的几大主要生产厂商荷兰的帝斯曼(DSM)、德国的巴斯夫(BASF)等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从2003年以来,面对D-泛酸钙产品年自然增长5%造成的供给缺口,DSM和BASF等几大公司并没有通过实施扩产计划,而是向杭州鑫富、湖州狮王采购来弥补供给缺口。2005年6月,杭州鑫富收购了湖州狮王,一跃成为全球D-泛酸钙的龙头,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先进的酶法生产工艺,基本垄断了全球D-泛酸钙的生产销售。而国内其他泛酸钙业务的小规模企业在2006年底就陆续停产了,导致国内泛酸钙市场在过去半年内经历了70%以上的涨幅。
维生素C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维生素C目前基本在4.2美元/kg左右,较之2006年中的3美元/kg已经上涨了近3成,但供货仍然比较紧张。2007年1月维生素C出口数量达到6336吨,出口创汇2105万美元,与2006年12月保持相当水平。维生素C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经因为产量过大而造成价格走低到企业不能承受的程度,国内很多企业开始不同程度地限产减产,经过半年多的缓冲,这种减产行为终于引起了市场反应,价格开始自然上涨。
, 百拇医药
“中国定价”威力难显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我国维生素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在全球具备较强的规模优势,如鑫富药业的泛酸钙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和50%,广济药业(000952)核黄素(维生素B2)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85%和35%。目前年产能超过2500吨,销售预计2000吨左右,广济药业2007年计划将核黄素产能扩大到3000吨,增加4个200吨发酵罐,并淘汰原先60吨和30吨小罐,预计新增投资1亿元。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是DSM(2000吨)和BSMF(1500吨),以及国内的迪赛诺。
东北制药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商,维生素C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市场占有率达20%,世界维C之王地位无人能够动摇。但作为上市公司的东北制药(000597)并不生产维生素C。其于2006年11月17日公告了关于调整日常关联交易预计报告,上市公司和集团在VC产品上达成了协议,今后VC还是由集团生产,而销售由公司负责。公司预计,由于维生素C结算方式的改变,将会增加销售收入5000万元左右。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公司加速发展,而VC价格的上涨也有利于销售收入增长。在VC生产方面,华北制药(600812)和S*ST源药(600656)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虽然集中度较高,市场化竞争也很充分,但我国维生素生产企业没有终端掌控能力,因此没有定价权,渠道主要控制在DSM和BSMF等国际巨头手中,他们既是国内企业的客户又是竞争者,产品价格低时停止生产向国内采购,价格高时恢复生产。因而国内相关原药企业“中国定价”的威力并不存在。
就投资策略而言,投资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关注其中的机会,一是已经涨价的维生素价格能够维持的时间,目前已有国内企业开始重新开工泛酸钙的生产,价格维持高位有一定压力。对于股价已经走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应以回避为主。二是维生素其他种类如A和E所面临的竞争格局与B5及C有较大的相似性,可以重点关注新和成(002001)和浙江医药(600216)。, http://www.100md.com(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