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移植现况及展望
陈孝平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97年获首届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奖。其技术成果先后获中华医学会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自1963年Thomas Starzl开展首例肝移植后,迄今全球已有超过12万人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肝移植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80%和70%,临床肝移植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2006年临床肝移植的现况作简要介绍,并对将来临床肝移植作一展望。
一、在肝移植适应证的把握上变得更为理性
肝移植的最终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用其他方法无法治愈,预期寿命短于1年的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均是肝移植的适应证。成人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西方是慢性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亚洲则以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多见。小儿肝移植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胆道闭锁。过去的几年中,具有争议的肝移植适应证主要是3种复发性疾病:原发性肝癌、酒精性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
1. 原发性肝癌 肝癌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早期的肝移植几乎都是肝癌病人, 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总体疗效让人沮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由于供肝的日益紧缺,肝癌患者是否是肝移植的适应证近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欧洲各个国家对肝癌患者适应证把握更为严格,美国、欧洲、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因肝癌行肝移植的仅占3%~8%。
目前国际上通常以米兰标准作为选择肝癌患者行肝移植的标准:①单个肿瘤直径≤5 cm; ②多发肿瘤不超过 3 个, 每个直径≤3 cm; ③无血管浸润; ④无肝外转移病灶。有报道显示,符合该标准的病例3年生存率高于80%,而超过该标准的病例3年生存率低于50%。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肝切除,常可获得与良性肝病肝移植同样满意的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其他还有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的Pittsburgh标准、UCFS标准及日本京都大学标准等,均对肝癌肝移植的标准有指导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各个移植中心很难完全按照某一固定的标准选择患者,肝癌肿瘤的大小、数目、血管和淋巴结侵犯、肝外转移、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移植技术等均会影响肝移植预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