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疾病预测学》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编号:11419696
第一节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
http://www.100md.com 《中医疾病预测学》
     一、中医思维方法的因素

    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宏观的、整体的和封闭的,观察疾病的方法长期处于黑箱循环式,并且是直观的,综合为主的。辨证,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产物,辨证的过程从诊断疾病到处理疾病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是综合的、封闭的,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共性的和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客观上限制了微观的,细的和深入的个体分析方法,导致了中医重证轻病的发展道路。

    二、西洋医学的长期龚断

    中国历代皆以辨病为前提,以辨证为核心。辨病的忽略是从1846年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所谓西医重病,中医重证的曲解,沿袭至今。中医广泛存在着重证轻病,甚而以辨证代替了辨病,近百年来辨证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中医辨病却发展缓慢。历几千年不衰的中医药学竟然没有完整的病名,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现状。目前多以辨证代替辨病或辨病寓于辨证之中,辨病竟然很少有专列的情况,有的是用西医的病名,更有其者,竟只提证,辨病只字不提,这是造成重证轻病的历史根源。

    三、病名不规范因素

    近代重证轻病的根源之一,是由于中医病名缺乏规范化,因而普遍存在着定病名难的问题。病名不规范的原因,一是古代病名存在着病、证混淆情况,而且病名多旧类较大,因病名范围过大,致临床上存在着定名偏大而粗的现象。二是古今病名有转化的情况,如古代作为病的咳嗽,现在则仅属证候的范畴,而古代的一些证,如关格,现在已演变成为病名了。于是无形中为定病名造成了困难。三是新病种的不断增加,却无名待定。四是诊断中普遍存在着以证代名现象,如小儿"脾弱肝旺"。总之,凡经过长期实践确已具有普遍意义和特定规律的,应尽早予以病名,但至今仍然以证代名。五是有些病名怪诞和古奥涩滞,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如"解痺"、"交肠"等,这些都是导致重证轻病的根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