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氧技术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第四军医大学开创的人体给氧第二条通道已造福315万余名患者
本报陕西讯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麻醉科主任徐礼鲜教授等承担的“高氧液对战创伤救治及缺氧治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经6年攻关现已结题。该研究在国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液体供氧治疗新技术,经国内800多家医院大样本临床验证,现已被广泛用于心肺复苏、危重病急救供氧等治疗领域,已使315万余名患者受益。日前,该成果荣获2006年度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霍尔就创造了面罩给氧方法,此后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都是通过呼吸道给氧。然而,对于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等特殊患者,常规呼吸道给氧效果不佳。因此,寻找新的供氧通道,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基质血蛋白、基因工程人工血液、微脂粒包裹循环蛋白溶液、全氟碳溶液等方面,但由于其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至今尚难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探讨给氧新途径的过程中,徐礼鲜等首次提出了“静脉液体辅助供氧”的新理论,即高氧液静脉液体给氧技术。他们应用“光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溶氧技术”,将活化后的氧溶解于临床常用的复方林格氏液、0.9%氯化钠注射液、5%糖盐水等溶液中,成功地组合成一种高氧液(高氧生理盐水、高氧平衡盐水等)。这种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注血液循环系统后,可立即以溶解氧方式直接向组织细胞供氧,改善缺氧状况,使组织细胞由乏氧代谢逆转为有氧代谢,从而提高机体的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经高压液相色谱检测表明,该高氧液不仅含有高于常规液体5倍左右的溶解氧,而且溶氧后基液内的有效成分没有改变,无热源性,其红细胞脆性和半衰期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人体输注要求。同时,他们还研制成功与此相配套的高氧液治疗仪,一并用于临床。
目前,全国已有860多家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心肺复苏、心肌缺血、脑血管重症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新生儿缺氧、SARS及重症肝炎等患者350余万人次,总有效率达9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而且为临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吴一福), http://www.100md.com
本报陕西讯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麻醉科主任徐礼鲜教授等承担的“高氧液对战创伤救治及缺氧治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经6年攻关现已结题。该研究在国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液体供氧治疗新技术,经国内800多家医院大样本临床验证,现已被广泛用于心肺复苏、危重病急救供氧等治疗领域,已使315万余名患者受益。日前,该成果荣获2006年度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霍尔就创造了面罩给氧方法,此后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都是通过呼吸道给氧。然而,对于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等特殊患者,常规呼吸道给氧效果不佳。因此,寻找新的供氧通道,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基质血蛋白、基因工程人工血液、微脂粒包裹循环蛋白溶液、全氟碳溶液等方面,但由于其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至今尚难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探讨给氧新途径的过程中,徐礼鲜等首次提出了“静脉液体辅助供氧”的新理论,即高氧液静脉液体给氧技术。他们应用“光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溶氧技术”,将活化后的氧溶解于临床常用的复方林格氏液、0.9%氯化钠注射液、5%糖盐水等溶液中,成功地组合成一种高氧液(高氧生理盐水、高氧平衡盐水等)。这种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注血液循环系统后,可立即以溶解氧方式直接向组织细胞供氧,改善缺氧状况,使组织细胞由乏氧代谢逆转为有氧代谢,从而提高机体的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经高压液相色谱检测表明,该高氧液不仅含有高于常规液体5倍左右的溶解氧,而且溶氧后基液内的有效成分没有改变,无热源性,其红细胞脆性和半衰期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人体输注要求。同时,他们还研制成功与此相配套的高氧液治疗仪,一并用于临床。
目前,全国已有860多家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心肺复苏、心肌缺血、脑血管重症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新生儿缺氧、SARS及重症肝炎等患者350余万人次,总有效率达9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而且为临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吴一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