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洗脱支架的明日之星——ACC 2007热点问题点评
2006年3月,欧盟批准Conor Medsystems公司的CoSTAR钴铬紫杉醇洗脱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2006年11月16日,美国强生公司收购了Conor Medsystems公司,Conor Medsystems公司成为强生Cordis子公司下的一员。Cordis公司将独家获得CoSTAR支架系统(紫杉醇洗脱钴铬支架)的药物储存槽释放技术及其特有的可吸收聚合物技术。
在2007ACC大会期间,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Krucoff教授在报告中指出,CoSTAR支架将药物洗脱支架的三元素进行了全面变革。首先,CoSTAR支架材料由不锈钢转变为钴铬合金,这使支架壁变得更薄,外径更小,同时支持力更强,X线下可视性好,具有较强的通过性,甚至可以在狭窄和扭曲的血管中行直接支架置入术。其次,在CoSTAR支架上有大量不变形可储存药物的小孔穴,被称为药物储存槽,这些储存槽可以进行药物洗脱。药物不必像以往那样包被于支架表面,而是同生物可降解性多聚物(polymer)一起埋藏在储存槽内。通过这项技术可实现药物的定位释放,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药物洗脱方式既可为单向也可为双向,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和洗脱方向得到了更好的控制,不仅可控制药物洗脱时间,亦可控制药物洗脱速率,而且同一个支架上可以有不同种类的储存槽,每个储存槽都是一个独立的药物释放系统,其中既可容纳抗增殖药物,也可容纳抗炎药物,从而完成不同药物的多动力学洗脱。其中,双药物洗脱方式可能是解决再狭窄问题的最佳方法。
, 百拇医药
最后Krucoff教授指出,作为药物载体的polymer从不可降解发展为可生物吸收,其具有的生物可吸收性确保了靶病变处无永久性polymer或药物残留。polymer从支架表面转移入药物储存槽中,既保持了支架表面的光滑,又减少了polymer和内膜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对动脉壁的刺激和可能存在的超敏反应,使动脉内膜在支架置入早期即可完成内皮化,有效避免了晚期支架血栓的发生。目前使用的polymer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是当今广泛用于外科缝合线的生物学可吸收材料,其水解产物为乳酸盐和羟乙酸盐。因此,Krucoff教授在报告中把CoSTAR支架称为第一个真正的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
目前,关于CoSTAR支架已经完成了三项临床试验。PISCES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使用了5种不同的药物剂量及释放时间,探讨其对内膜增生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紫杉醇 10 μg 30天组患者的血管内膜增生得到了最佳抑制。1年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总发生率为5.1%,晚期管腔丢失0.30 mm,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CoSTARⅠ研究纳入87例患者,多数为小血管长病变,支架置入后随访12个月。其中紫杉醇 10 μg 30天组MACE总发生率为7.5%,支架晚期管腔丢失量为0.25 mm,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EuroStar研究共入选282例患者,分为2个不同药物剂量组。1年随访时紫杉醇10 μg 30天组MACE总发生率为8.3%。6个月随访时支架晚期管腔丢失量为0.06 mm,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7%。2年随访时,MACE发生率为10.4%,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
, 百拇医药
Krucoff教授分析了上述研究后发现,以紫杉醇10 μg 30天组的临床预后最好。荟萃分析表明,0~6个月支架血栓的发生率为0.2%,6~12个月支架血栓的发生率为0,MACE总发生率为7.5%。患者在接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在24个月的随访期内,CoSTAR支架置入者无一发生晚期支架血栓,这点超过了紫杉醇和西罗莫司支架的表现,再次证实CoSTAR支架的polymer在置入早期就会降解,因此能促进内皮修复。
Krucoff教授总结说,虽然CoSTAR支架在预防再狭窄方面同原来的药物洗脱支架效果相当,但克服了支架原有的问题,如晚期支架血栓和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等。CoSTAR支架的优秀表现也预示了其旺盛的的生命力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CoSTARⅡ是一项前瞻、随机、单盲研究,是CoSTAR支架在美国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临床试验,比以往其他任何临床试验更能反映药物洗脱支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目前正在进行中。该研究计划入选1675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达5年。30天的随访结果显示,MACE总发生率为2.8%,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2%,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