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1427940
从哲学视角看经脉现象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18期
     几十年来“经络的研究”,本来就是对沿着十二经脉循行感觉现象的本质研究。由于有关经脉的概念混淆,各人理解不同,被误为“经络实质研究”。循行性感觉这一临床经脉现象,是古代灸疗中产生的临床现象。20世纪70年代曾经对此现象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各家研究者对此临床经脉现象的认识与解释却各不相同,所谓“经络实质假说”至今已约有百数,但无一能圆满解释临床上产生的循行性感觉的各种循行规律。

    最近读了福建中医学院蔡建鹰副教授的著作《古今中医哲理思维概论》后,深受启发。蔡氏在书中说:“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特定的整合思维原则,并以此作为统摄外界信息的机制。如经典力学的整合原则是机械还原论,现代系统论则是着眼于‘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不同,其思维整合原则也相应不同,其整合结果也当然不同。”他引用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科学家第谷和开普勒师徒两人同看日出,第谷看到的是太阳在往上升,并由此解释为地球固定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开普勒看到的是地球在往下沉,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太阳固定不变,地球绕太阳转动。两人在观察同一自然现象时所看到的和对此所做出的解释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第谷接受‘地心说’解释框架的规定,而开普勒则接受‘日心说’这一理论框架的规定。”
, 百拇医药
    对于循行性感觉这一经脉现象,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对其思维的整合与解释也会不同,其结论也自然不同。刘澄中等人用高等临床神经学观点看,所看到的是临床经脉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循行路线是何物质结构。古代灸疗中产生的沿经脉循行的这种临床现象,是患者能够自我感知到的,可以自己指出循行路径的。它是形成经脉循行线的重要依据,其循行的路线是可以改变方向趋向病所的,其路线不存在特异的物质结构。循行性感觉是高级躯体感觉现象,属高等临床神经学现象。它是知觉抗争的一种形式,它的科学称呼是知觉延伸。它的出现与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及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的存在有关,其循行的基本形式有泛经脉循行与单经脉循行两种。前者多见于弥漫性脑功能障碍的患者,后者多见于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存在的患者。循行性感觉有趋头循行、趋病循行、过俞循行……等多种情况。这些都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事实与结果。依据这些循行规律与其特征,可以对疾病进行定性诊断,并能依据特异循行的情况来判定疾病的危重情况,即能“决死生”。在有病的经脉线上选择适当部位(穴位)针灸治疗,能提高疗效。有很多临床病例报道已证实。刘澄中创立的“近邻接通理论”与“经典后通路理论”可以圆满解释循行性感觉产生及运用于治病的原理与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循行现象和规律。
, 百拇医药
    而运用生物物理学或生物生理学观点看,因其学科思维方式与高等临床神经学不同,其着眼点是生物的物理现象或生理现象,必定落实到有物质结构的生物体。因而循行性感觉被认为是人人皆有的正常生命现象,与疾病无关。认为循行性感觉是功能现象,其循行路线必有物质结构作为载体,即有功能必有其产生的物质结构。他们检测十二经脉得出的生物物理现象或生物生理现象,称为经络现象。因为经络现象已证实是客观存在,因此作出“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证实了‘经络’的存在”的推论。这里的“经络现象”只是检测“经脉”,而经脉之外的其他“经络”系统组成结构并没有涉及检测。用某一局部的临床现象来证实整体“经络”结构的存在,是违反逻辑推理的。因为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只关注生物物理现象或生物生理现象,抛开了循行性感觉这一临床经脉现象,导致对同一临床经脉现象的思维整合和解释与高等临床神经学观点全然不同。其结论自然相反。, http://www.100md.com(陈业兴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