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
1.阐明多种“异气”的病源说,2.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3.揭示温病的传变规律,4.首倡养阴增液新治则
温病学,是明清以来不少医家在从事急性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研究发展而成,其独特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1.阐明多种“异气”的病源说
明代医家汪石山,首先在温病发病学上明确提出了新感温病之说。他认为温病不独有“冬伤于寒,至春必发”的伏邪温病,而且还有“不因冬月伤寒”的新感温病,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温病都是伏邪化热的传统观念。明末吴有性,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结合自己实践体会,编著了《温疫论》,从此以“异气”作为温热病的病源,这是病因理论上一项重大突破。此前,外感热病在病因理论上一直宗“六淫”外邪致病。这种“异气”病源理论的创立,使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得到了发展,为创立温热病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它的主要内容首先阐明“异气”具有传染性。吴有性认为,温病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等六淫为患,而是一种“异气”。又称“厉气”或“戾气”,由口鼻而入,有传染性。所以他在《温疫论》中确认“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其次论述了异气的多类型,主要反映在有一定的季节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