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家庭医疗用药小百科》 > 内科疾病
编号:11426961
支气管哮喘
http://www.100md.com 《家庭医疗用药小百科》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常见病因有病毒、细菌、霉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加之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如动物皮毛、分泌物、亚麻、棉籽、有机磷农药、牛奶、鱼,蟹,服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心得安等都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前常有鼻塞、喷嚏、喉痒、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后突然发作加剧,即出现胸闷窒息感,呼吸困难,主要是呼气困难,伴有喘鸣音,不能平卧,痰不易咯出,口唇发紫,甚或手足冰凉、恶心、呕吐,一般夜间加重。

    治疗

    西药

    ●哮喘发作时.可选用氨茶碱、麻黄素、喘息定、舒喘灵、色甘酸钠等治疗。有呼吸道感染、咳嗽、咯痰时,可选用法痰和抗感染药。如果哮喘严重,用上述一般平喘药物不能控制,发作持续超过 24 小时,则称为哮喘持续状态,此时,容易造成呼吸和循环衰竭,病人必须送医院救治。

    中成药

    ●咳多、痰多、喉中痰鸣、胸闷、痰易咯出者;可选用气管炎片、牡荆油丸、贝母止咳丸、通宣理肺丸。胸闷、烦躁、怕热、唇红、面红、气粗痰鸣、咳呛、吐黄或白色粘稠痰、尿少、大便秘结者,选用平喘片、哮喘冲剂、竹沥达痰丸、二母宁嗽丸。

    验方

    ●炙麻黄、杏仁、甘草各 10 克,蔓荆子、地龙备 15 克,黄芪 120 克,炙半夏 15 克,知贝母 10 克,仙灵脾 15 克,补骨脂 15 克。水煎 2 次分服,1日 1 剂,主治哮喘。肺失宣降,肾不纳气。

    ●白石英粉 30 克,青黛拌蛤粉 15 克,北条芩、煅龙牡粉各 24 克,川贝母、炙紫苑、款冬花、清半夏、远志肉、白茯神,冬瓜子各 10 克。加水 1500克,熬成 500 克,1 日分 3 次服。另用西洋参 15 克炖汤兑入药汁中同服。主治阵发性哮喘,发则难以平卧,抬肩陷肋、呼吸气短迫促,汗出肢冷,脉象弦数,舌苔白滑,舌质紫暗,痰多色白,咳极难出。

    ●活蟾蜍 10 只,白胡椒 60 克,法半夏末 50 克,陈皮末 20 克,蛤蚧 2条,田七末 12 克。将活赡赊去皮及内脏,每只腹中纳入白胡椒 6 克,法半夏末 5 克,陈皮末 2 克,用线缝好,黄泥包裹,置炭火中锻存性,取出,去黄泥,研末;另将蛤蚧置瓦上焙黄脆(勿焦)研末;将上药末与田七末混合和匀。分成 30 包,瓶装密封备用。哮喘发作时,每日晨起及晚睡前各服 1 包。待病情稳定后,则每晨 1 包,主治哮喘。

    ●干姜、皂角、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 粒。k 日 2~3 次。主治哮喘,遇冷即发者。

    ●半夏、鲜姜、干姜各 30 克,巴豆霜 7.5 克。半夏、干姜研为细末,入巴豆霜研匀,以鲜姜汁打面糊为丸,如玉米大;每次 10 粒,饭后生姜汤送下。1 日之次。主治喘满咳嗽,小便不利。

    ●生姜 15 克,天南星 6 克。水煎服。主治寒喘。

    ●生姜 30 克,陈皮 10 克、半夏 6 克。水煎服。主治寒喘。

    ●生姜 60 克。捣烂,炼蜜为丸,如梧桐大,每次 20 粒,米汤送下,k日 4 次。主治哮喘。

    ●炙皂角、蜂蜜、生姜各适量。皂角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3 粒,生姜汤送下。1 日 3 次。主治哮喘。

    ●白芥子、姜汁。白芥子研为细末,以姜汁调糊,敷于肺俞穴。至发红去除。主治哮喘。

    ●生姜汁适量,半夏、瓜篓各 30 克。后二药研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50 粒,饭后姜汤送下。主治哮喘。

    ●干姜 30 克,人参 1 克。共研细末,以饴糖为丸,如弹子大,每次 1丸,含化咽下。主治虚喘。

    ●干姜、党参各 9 克,炙甘草 3 克。水煎服。主治虚喘。

    ●生姜、核桃。细细嚼食。早晚各 1 次。主治肾虚喘。

    ●生姜、生石膏、甘草。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

    ●巴豆 2 粒去油,炒热以姜汁作成圆柱状,纱布包卷,在陈皮水中浸泡10 分钟,塞入鼻腔,15 分钟去除。主治喘急痰多者。

    ●陈皮、桑白皮、苏子各 10 克。共蜜炒,水煎服。清热泻肺,行气化痰。主治哮喘。

    ●川贝母、半夏、广橘红各 15 克。共研细末,早、中、晚 3 次,开水加白糖调服 1.5~3 克。润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哮喘。

    ●苦竹沥 30 毫升。加温后频频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片竹黄、陈胆星、广郁金各 6 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 2 克,糖水送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哮喘。

    ●炙麻黄、白糖各 30 克。先煎麻黄 2 次,将药液合兑,加入白糖,待冷后分 6~8 欢服下,每日 1 剂。宣肺平喘。主治哮喘。

    ●地龙 10 克,葶苈子 6 克。共研细末,每服 1.5 克,1 日 3 次,开水送服。主治哮喘。

    ●大蒜适量,狗肉适量。炖服,隔日 1 剂。温肺平喘。

    ●胡桃肉适量。每次生用 3~5 克,1 日 3 次。温肺补肾定喘。主治哮喘。

    ●茶末、白僵蛋各 30 克。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临睡前加水服。主治风痰咳喘。

    ●米醋、鸡蛋。醋煮鸡蛋,蛋熟后去壳,再煮 5 分钟。食蛋,每次一个,每天 2 次。主治季节性哮喘。

    贴脐法

    ●苍耳子、苍术、细辛、白芥子各 5 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 3 份,麻黄 10 份,人造麝香 1 份。上方共研细末,调膏贴脐。2 天换药 1 次,10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黄芩、地骨皮、车前子各等份,鲜地龙适量。先将前 3 味研为细末,用时取 3 克与鲜地龙捣融为膏,贴于脐部,外以胶布固定。每日 1 次。主治热喘,症见咳喘气粗,痰黄质稠,咯痰不爽等。

    填脐法

    ●麻黄 15 克,细辛、苍耳子、延胡(醋炒)各 4 克,公丁香、吴茱萸、白芥子、肉桂各 3 克。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脱脂棉薄裹如小球,填塞脐孔,以手压紧使陷牢,外以胶布贴紧。隔 2 天换药 1 次,10 天为 1 疗程。主治寒喘。症见胸闷喘急,咳嗽,吐痰清稀色白,喉间痰呜等。如贴药末满时,即感脐孔灼热发痒时,应立即揭下贴药,1~2天后脐孔不痒时再如前法施之。

    ●故纸、小茴香各等量。研成极细粉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适量填纳脐孔,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 天换药 1 次,10 天为 1 疗程"主治虚喘,哮喘日久,肾不纳气,气喘,喉间哮鸣有声,动则喘促更甚。

    ●氨茶硷 2 片,克咳敏 1 片,芜花 1 克,细辛 1 克。共研末备用。用时取药末填敷脐中,外以纱布包扎,每天换药 1 次。主治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

    ●热参 500 克。上方用 95%乙醇(含 0.1 盐酸)渗滤,渗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约 60 克,加淀粉等量混合烘干,研末即成热参总碱。用时先将脐窝用温水洗净,擦干,再取上药 100 毫克填敷其中,然后盖软纸片,外以药棉压紧,胶布固定。5~7 天换药 1 次。主治哮喘发作。

    ●硫黄粉、甘草各 50 克,白芍、白术各 20 克,白矾粉 10 克。先将甘草、白芍、白术用水煎煮 2 次,煎液混合一起浓缩成稠膏,再加入硫黄粉、白矾,烘干研末填脐窝内,盖以软纸片,上以药棉轻轻压紧,胶布固定。每次用量200 毫克,5~7 天换药 1 次。主治哮喘缓解期。熨脐法

    ●白芥子 10 克,胡椒 5 克,细辛 3 克。上 3 味共研细末,用时以药末填满肚脐凹为度,外用胶布固定。每 1~2 日 1 次,用热水袋热熨 15~30 分钟。主治寒性哮喘。

    ●炒苏子、炒葶苈子、炒白芥子、生半夏各等份,生姜汁适量。先将前4 味研成细末,用时取 3 克与生姜汁调为糊状敷于脐上,盖以塑料薄膜,外用胶布固定。每 1~2 日 1 次,热水袋热熨 10~15 分钟。主治痰喘症。

    烟熏法

    ●细辛、牙皂各 10 克,王不留行 6 克,艾叶适量。上药共研末,分为 3份,每日 1 份,分 2 次放入竹筒中燃烟,患者凑上吸烟。主治各型哮喘。对烟熏刺激诱发的哮喘禁用;对重度或哮喘持续状态慎用。

    点滴法

    ●葱白提取液(1:1)、地龙提取液(1:1)各 8 毫升。1 次 1~3 滴滴鼻,每 2~4 小时 1 次,10 日为 1 疗程,连滴 2~3 个疗程。主治各型哮喘。坐药法

    ●百里香油 200 毫克。哮喘发作时,取 1 粒置于肛门内 2 厘米处,半小时内勿排便。主治哮喘

    灌肠法

    ●麻黄 6 克,半夏、桑白皮、五味子各 10 克,细辛 12 克。上药加水 800毫升,浓煎至 200 毫升,每晚 8 时作高位保留灌肠,5日为 1 疗程。主治哮喘中度发作。一般 0.5~3 小时内缓解,2 天左右完全控制;重度发作,可于 1~1.5 天内缓解,5 天左右临床症状完全控制。

    针刺法

    ●毫针①实症取天突、肺俞、大椎、风门、定喘等穴。咳嗽加尺泽、太渊;痰多加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②虚症取肺俞、膏育、气喘、喘息、俞府、太溪等穴。兼肺虚者加膻中;脾虚加足三里、丰隆;肾虚加关元、气海、命门等穴。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或加灸。发作期每日 1 次,喘平后隔日 1 次,10 次 1 疗程。休息 1 周继续针灸 1~2 疗程。次年夏季可再针 1~2 疗程。

    ●灸法①肺俞、风门、天突、足三里等穴。②大椎、膏盲、膻中、气海等穴。以艾卷温和灸常规操作,两组交替使用。每日灸 1 次,每穴灸 20 分钟(可同时进行),也可分次施灸。10 次 1 疗程,疗程间隔 1 周,继行下 1 疗程。

    ●梅花针:发作期以胸腰部、前后肋间、剑突下、孔最、天突、大小鱼际、气管两侧、颈部为主;配大椎、内关、足三里。缓解期:肺经症状为主者,取胸部、前后肋间、太渊、膻中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后颈、腰部及骶部、上腹部;若脾经症状为主者,取胸腰部、上腹部为主,配刺气管两侧、中府、太渊、内关、合谷、足三里;若肾经症状为主者,取脊柱两侧及前后肋间,重点叩打腰、骶部、腰椎 1~5 两侧、俞府。发作期:每日治疗 2~3次,采用重刺激手法。缓解期:隔日治疗 1 次,15 次 1 疗程,采用中等刺激。

    ●耳针气喘为主取肺、平喘、神门、肾;脱敏取肾上腺、枕、神门;兼咳嗽甚者取肺、气管、大肠、内分泌;缓解期以培土为主,取肾、脾、肺、三焦、内分泌。取 28 号 0.5 寸毫针刺入,快速捻转,可留针 k~4 小时、亦可埋针 24 小时。每次选穴 3~5 个;两耳交替。亦可用电针刺激。缓解期可用耳穴压丸法巩固疗效。

    ●头皮针双侧胸腔区。用 26 号毫针沿皮快速刺入 1.5~2.5 寸,以强刺激手法捻转,每分钟 200 次以上,每针持续捻转约 1 分钟,留针 5~10 分钟。捻 3 次后起针,每日 1 次,10 次 1 疗程。

    ●电针肺俞、孔最、鱼际、定喘。配穴:天突、合谷、膻中、内关。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痰多加丰隆;伴呼吸道炎症者加大椎;合并肺气肿者加肾俞、关元。每次选 2~4 穴,以上穴位交替使用。先采用密波(也可用连续波),5 分钟后改用疏密波。开始时用中等刺激,逐渐增加到强刺激,每次15~60 分钟。根据病情需要,每日治疗 2 次或 1 次,亦可隔日 1 次。10 次 1疗程,疗程间隔 5~7 天。此法对发作期的治疗效果好。

    ●水针取肺俞、定喘等穴。取患者静脉血 3 毫升,加入维生素 C100 毫克(2 毫升),混匀后穴位注射,每次取 1 穴(双侧),每穴注入 2;5 毫升。每周注射 2 次,两穴交替。注入时应注意针刺方向和深浅,定喘穴可直刺 1~2 厘米,肺俞穴应向脊柱侧斜刺 1~2 厘米。

    火罐法

    ●大椎。患者取俯伏坐位,将大椎穴部位消毒,根据患者体型胖瘦选用直径为 1.5 寸或 2 寸的玻璃火罐 1 个,用闪火法将火罐扣在穴位上。约 10数分钟后,吸附部位产生瘀血现象和皮肤出现水泡,如 10 分钟不出现水泡可延长拔罐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水泡后再起罐。然后用酒精棉球将瘀血处的水泡轻擦(勿将水疱擦破)消毒,用消毒纱布敷盖上,胶布固定,7 天后水泡自行吸收、结痂而愈。患者喘急呼吸困难者,可配合针刺鱼际穴,施以捻转提插(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直到思者感觉喘息渐平,胸前看迫感逐渐缓解时,方可出针。拔罐每 7 天 1 次,5 次为 1 疗程。本法适用于支气管哮喘。

    ●①大椎、肺俞、脾俞、肾俞。②身柱、关元、膻中、中府。以上两组穴,每次用 1 组,每日 1 次。采用火罐法,留罐 10~15 分钟。本法适用于支气管哮喘。

    走罐法

    ●上背部脊柱两侧,包括定喘、大杼、风门,肺俞等穴。患者取俯伏坐位,用大号火罐两个,以闪火法吸附于脊柱两侧,行走罐法。可反复走 2~3遍,约 30 分钟左右。主治支气管哮喘。

    刺络(刺血)拔罐法

    ●①大杼至隔俞 7 对背俞穴,②肺俞、膈俞(均双侧)。先取①组穴,施毫针刺,以捻转补法 1 分钟。再取两侧肺俞、隔俞用三棱针点刺 3~5 点,见血后复置玻璃罐用闪火法拔之,每罐出血量达 10 毫升即行取下。主治哮喘。

    ●肺俞、风门、丰隆、尺泽等穴。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穴及其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点刺,交替取穴。然后用闪火法于上述穴位拔火罐,留罐 20 分钟,隔日 k 次。主治哮喘。

    针罐法

    ●肺俞、大椎、风门等穴。先针刺所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20分钟左右。起针后用一较大火罐或广口罐头瓶,拔于大椎和肺俞之间。如病人过于消瘦,脊柱凸起不易拔牢,可用较小的火罐拔于两侧肺俞之处,留罐10 分钟左右。发作期每日 1 次,喘平哮鸣音消失后可隔日 1 次,10 次为 1疗程。休息 3~5 天,再行下一疗程。主治哮喘。①治疗中应忌烟酒及生冷辛辣、肥甘之品,以及引起哮喘发作的一切因素。②本病易复发,治疗后来年夏秋季节不论发作与否,再治 1~2 个疗程,巩固长期效果。

    ●主穴:定喘、风门透肺俞。配穴:外感风寒配合谷、列缺;气促上逆配天突、孔最;痰多配足三里、丰隆;动则喘甚配关元、膻中;咳嗽配尺泽、太渊。采用 1.5~2 寸毫针。定喘穴(大椎穴旁开 5 分处,双)向脊柱斜刺,用热补手法,使针感向前胸部放散。风门透肺俞,光刺入风门,针尖斜向肺俞,切忌深入刺及内脏。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针下得气为度,留针 20 分钟左右,中间行针 2~3 次,以加强平喘效果。3~5 岁儿童可采用5 分毫针刺入 2~3 分,针刺得气即起针。不满周岁儿童可用 5 分长毫针点刺不留针。根据年令大小在起针后选择适宜之火罐,用贴棉法轮换拔于大椎、肺俞、风门等穴上。若病人过于消瘦,脊柱凸起者不易拔住,可用较小火罐;拔于两肺俞穴。留罐时间一般 10 分钟,小儿可适当缩短。哮喘发作期每日治疗 1 次,喘平、听诊哮鸣音消失,可改为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3~5 天。主治哮喘。①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感冒。②禁食辛辣和寒性食物;避免接触与哮喘发作有影响的不良刺激和气味。

    ●定喘穴(大椎穴旁开 5 分处)。常规消毒后,针尖稍偏向椎体方向,刺入深度 0.5~1.5 寸,用强刺激手法,使病人有较强的酸胀感,不断提插捻转,留针 10~15 分钟后起针,而清再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治疗哮喘持续状态。①针刺应掌握进针方向和深度,以免引起气胸。②治疗过程中应行西医常规治疗。

    水罐法

    ●肺俞(双)穴。在温暖的室内,病人脊背外露,取坐位。使用 1 号大玻璃罐,内装热温水半罐多,将燃着的薄纸卷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肺俞穴,先扣左侧,再扣右侧,约停 3 分钟左右,水罐内无数水泡连连上冒。约留 15 分钟起罐(因罐内有水,起罐时须将罐子慢慢滑向一侧,使罐口向上,一翻掌起罐则滴水不漏)。哮喘轻者 4~5 次,略重者 5~6 次。治顽固者加拔前胸"屋翳"穴(乳头上约 3 寸),左右两穴各扣一水罐。主治哮喘。对年老体弱,病程较久之哮喘,由于长期发病,肺脾肾功能失调,而为虚证哮喘,治疗必须扶阳以护阴。水罐与中药合用方显奇效。

    药罐法

    ●①肺俞(双)穴,②隔俞(双)穴,③大肠俞(双)穴。罐具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治疗时选用大小适宜之罐,术者一手持罐,罐口向下紧扣于穴位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吸取药液(麻黄 25 克,苏子 20 克,生大黄 2O克,肉桂 15 克,煎煮成浓度为 40%的药液)20~40 毫升,灌注于水罐内,将橡皮帽复益于罐排气孔上、用注射器或吸引器,抽出罐肉空气,形成负压,然后用止血钳夹紧导管、留置 30~4O 分钟,治疗结束后松开止血钳及橡皮帽,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导管,吸尽罐内药液。每次选用 1 组穴位,每日 1次,10 次为 1 疗程。休息 3~5 天后继续第 2 疗程治疗。主治支气管哮喘。①过敏性体质患者,罐内负压可酌情减小,同时拔罐时间可减少至 15 分钟。②拔罐部位起有水泡,可用注射器针头吸取其中液体,无菌纱布敷盖固定。

    灸治法

    ●天突、列缺、中脘、足三里等穴。按艾炷灸常规法操作。每次每穴灸10~20 分钟,每日灸 1 次,5~7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冷哮)。艾炷宜选用中等者。灸治期间应防受风寒,以免病情复发,治愈后或疗效达临控后,应巩固治疗 3~5 次。

    ●肾俞、关元、俞府、丰隆等穴。按艾炷灸法施术,每天灸 1 次,每次每穴灸 15~20 分钟,10 天为 1 疗程,一般 3 个疗程症状即缓解。主治支气管哮喘(虚喘)。症状缓解后应巩固治疗 3~5 次,如遇哮喘持续状态较严重者,应配合其它有效的疗法。

    ●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穴。用麦粒灸(艾炷小如麦粒)法施术。每穴每次灸 3~5 壮,10 天灸 1 次,3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本法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一般在伏天用此法治疗。

    瘢痕灸

    ●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等穴。按瘢痕灸常规操作进行施治。多在缓解期进行,一般均在夏季伏天灸治。每次每穴灸 5~9 壮,隔日 1 次。3 次为 1 疗程,每年灸 1 疗程,如用于发作期治疗,每次可选 2~3 个穴位,每穴灸 6 壮左右。或据病情灵活掌握。主治支气管哮喘。灸疮化脓期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如局部发炎,可用消炎膏或玉红膏涂敷。

    ●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等穴。将药末和艾绒拌为,制成直径0.6~0.8 厘米,高 1~1.2 厘米的圆锥形艾炷,穴位行局部常规消毒,每穴注入 k%普鲁卡固 0.5~1 毫升局麻,再用大蒜汁涂布其上,然后按纯艾瘢痕灸操作。每次每穴灸 5~9 壮,小儿只炙 1 次,成人一般灸 3 次,每年灸 1次或两年灸 3 次,灸冶时间以每年农历小暑起到白露最为适宜,其它时间也可灸治。主治支气管哮喘。药物的制备:陈艾绒 500 克,麻黄、桂枝、肉桂、独活、羌活、乳香、没药、细辛、干姜、丁香、白芷、川椒、广木香、苍术、防风、半复曲各 15 克,硫黄 30 克,苏子、牙皂、乌药、陈皮、甘草、川乌、石菖蒲、炮山甲各 9 克,麝香 1 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和艾绒拌匀,贮瓶备用。

    ●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膏肓俞、膻中等穴。将药末和艾绒拌匀(每1 克艾绒加入药末 1.2 克)制成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按照艾炷瘢痕灸法操作。每次每穴灸 5~7 壮,灸治时间为农历大暑至立秋。主治支气管哮喘。药末的制备:麝香 3 克,肉桂 30 克,丁香 30 克,冰片 1.2 克,麻黄 12 克,细辛 12 克,南星 24 克,干姜 12 克,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药末与艾绒之比为 1:2:1。

    ●大椎、肺俞、膻中等穴。将艾绒中加少许丁桂散,制成直径 7 毫米,高 8 毫米的艾炷,按照艾炷伤痕灸法操作。每次每穴灸 7 壮,隔日灸治 1 次。主治支气管哮喘。丁桂散的制法:取丁香、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隔物灸

    ●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膏肓俞等穴。按照艾炷隔姜灸常规进行操作,每穴每次灸 5~7 壮,一般每日或隔日施灸 1 次,也可 1 日灸治 2 次,5~7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在选用姜片时不宜过厚,一般切 0.3 厘米厚(姜片大小可根据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在中间穿几个小孔,以利发挥药效。

    ●身柱、膏肓俞、大椎等穴。按照艾炷隔蒜灸常规进行施术。每穴灸 5~7 壮,每日或隔日施灸 1 次,5~7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本疗法对久喘病人疗效较佳。若病情严重者可 1 日灸治 2 次。

    ●(1)肺俞、膏肓俞、脾俞、膻中等穴;(2)定喘、风门、肾俞、天突等穴。按艾卷温和灸法常规进行施灸。两组穴位交替应用,每日灸治 1~2次,每次每穴灸 10~15 分钟,5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本法对寒哮效果较好,对于治疗后已达临控者,可嘱其(患者)自灸足三里穴,每日 1次,每次 15~20 分钟,有防本病复发的作用。

    敷灸

    ●风门、肺俞、膏盲,或上背部肩胛间区。取生白芥子末适量。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或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 30~60 分钟,每日或隔日 1 次,3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敷灸时患者局部皮肤红晕、发热、微痛,有时可起泡。

    ●肺俞、隔俞、心俞等穴。先用 1.5 寸毫针刺双侧上穴,强刺激不留针,然后将麝香置药饼上,对准穴位(麝香接触皮肤)用胶布固定。2 小时后取下。每年夏季三伏天治疗,每伏灸 1 次,3 次为 1 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灸物制备:白芥子 35 克,洋金花 35 克,细辛 18 克,甘遂 12 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水调匀,做成重 5 克的圆形药饼,同时麝香少许。发泡后一般不需挑破,但要注意清洁,预防感染,如一旦感染,可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气功疗法

    ●三圆式:平行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尽量向内站成一个圆形。两腿微曲,腰伸直,胸平,含胸拔背,不挺不弯,两臂抬起与肩平,肘比肩稍低,做环抱树干状,以扩大肺活量,两手各指张开弯曲如握球状,形如虎爪。两手心相对,距离 30 厘米左右。头向上顶(意识上顶天),不偏不斜,项直。舌抵上腭,两眼微闭如垂帘,漏出一线微光注视两眉间或鼻端。

    ●盘坐式:策练功前先活动几分钟,以舒张筋骨肌肉,然后宽衣解带入坐,以左腿加于右腿或右腿放左腿上。上脚足心向上。身体保持端正,背脊不弯不曲,但胸部略向前俯不挺胸,臀部向后稍微凸出。两手相握或重叠向上贴于小腹前,放在小腿上。两眼微闭注视鼻尖,意守丹田。

    ●呼吸:松静自然,要求做到悠、细、缓、匀、绵、深长,出入绵绵不断,如环无端。吸气时舌抵上腭,呼气时自然松开。意守鼻端,做到意与气合,如不能入静,可用数字法引导入静。练 2 个月,呼吸达到上述要求后,引意气入中丹田(脐下 1.5 寸)。如小腹有热感,是气机的发动,令人舒适。每日早晚各练 1 次,每次 20~60 分钟。练功地点宜选在空气新鲜、树木茂密之处。

    辅助疗法

    ●气喘已平,可以俯身,两手搓热后,反复按除两腰部,再反复按摩两涌泉穴,使之产生热感。

    ●哮喘常由感冒诱发,当受凉后有气喘先兆,立即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按摩两侧鼻翼 100 次,使鼻翼以至双眉之间都感到发热,然后再做持胸顺气。

    ●两手掌经常反复轻轻地捋胸顺气。

    注意事项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劳神、劳力及房劳过度,坚持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散步、体操等,强度和时间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增强耐寒的能力,在秋末冬初不要过早地增加不必要的衣服,在冬末春初也不要过早地减少衣服,衣服的增减应随气候的变化而定。避免接触会诱发本病的气味和异物,如煤气、香水、汽油、油漆、花粉、粉尘、禽兽皮毛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