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4730
马玉鹏:摩托车上的乡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4.23
     这里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东边的盐池县花马池乡东塘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沙子走,有风沙满天。”东塘村、邻近的冒寨子村以及内蒙古额托克前旗三段地乡的3个自然村共3000多位乡亲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一户户地散居着,离卫生站最远的有15公里,37岁的马玉鹏医生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出诊,他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摩托车上的乡医”。

    机遇改变命运

    马玉鹏11岁的时候,远在内蒙古的一个7岁表弟得了肺炎,在家乡治了3天,病情没有一点好转,于是家人把孩子送到马玉鹏家里。马玉鹏的父亲马志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村医,看到孩子当时的病情,他赶紧吩咐把孩子送往盐池县医院,但半路上孩子就夭折了。看着表弟瘦小的身躯和家人悲恸的神情,马玉鹏想,如果他们家乡有个水平更高的村医及时为表弟救治,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那时的马玉鹏便萌发了做一名乡村医生的念头。

    高中毕业后,马玉鹏便开始跟着父亲学医,闲暇时间他就苦读医学书籍。1998年,爱德基金会(编者注:爱德基金会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民间团体,成立于1985年,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开展村医培训,这个机遇改变了马玉鹏的命运。
, 百拇医药
    花马池乡一共有4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但只有马玉鹏通过考试,并被固原卫校录取了。在几年的学习中,马玉鹏成绩一直十分优异,毕业后他又接着读了一年函授,才回到家乡。2004年,由爱德基金会赞助5000元,马玉鹏又添了6000多元,组建了东塘村卫生室,马玉鹏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我走了,谁给乡亲们看病

    花马池乡地处干旱地带,黄沙一眼望不到边,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此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小孩。以前,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们要么硬扛着,要么就冒着黄沙到县里看病,不仅花钱多,来回也不方便。

    卫生室开张以后,马玉鹏便买了一辆摩托车,还装了电话。只要有人打电话来,无论多晚,他都骑着摩托车赶到患病的乡亲家中。村与村之间,除了有一条公路穿过以外,其他全都是沙土路。要是赶上冬天下雪或者春天的沙尘暴,他就只能下来推着摩托车走。4年来,马玉鹏就是在这种松软的沙路上,左摇右晃地骑着摩托车慢慢前行,为村民们送医送药。秋冬季节,下雨(雪)之后,路面湿滑泥泞,摔跤是常有的事情,加上路况不好,使用又十分频繁,马玉鹏的摩托车损耗得特别快,现在他骑的车已经是第三辆了。
, 百拇医药
    在花马池乡,愿意坚守在村里的年轻医生并不多。马玉鹏要负责东塘村村民的医疗保健和相邻两个村的公共卫生,还兼任本村计划生育干事,每个月卫生主管部门发放的补贴不足350元,给乡亲们看病的收入也不过六七百元。为了补贴家用,马玉鹏的家里种有几十亩地。除了给村民看病,马玉鹏还要照看自家的田地,但是真正忙农活的时间很少,一家人的收入并不高。尽管如此,对于一时没钱看病的村民,马玉鹏从没耽搁过他们的治疗,病人欠他的医药费已达5000多元。

    马玉鹏的妻子黄润秀是个精明能干的裁缝,但是现在她的裁缝活也越做越少,因为马玉鹏出诊时,她就得在卫生室看着。起初黄润秀很希望丈夫能和她一起进城打工,但马玉鹏和父亲一直给她做思想工作,现在的她,尽管仍旧想进城,但是看到村里人对丈夫的热情和感激,她也渐渐理解了。“方圆十里就我一个医生,我走了,谁给乡亲们看病呢?”马玉鹏总是这么想。

    马玉鹏已经连续5年被评为县优秀乡村医生,去年还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乡村医生,入围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15强,并且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在各种荣誉面前,在乡亲们眼里,黄玉鹏仍是那个骑着摩托车四处出诊的乡村医生。, 百拇医药(淡淡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