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非药品消费者购买需谨慎——“灵丹妙药”成了某些保健品的“包衣”
调查发现,目前保健品生产企业违法违规现象严重,老人和妇女成为受害的“重灾区”。专家建议尽快建立保健品标准体系
■背景:
2007年4月4日,卫生部发出今年第7号公告,称该部在近期的检查中发现,仿冒药品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擅自使用药品名称命名食品,如“板蓝根××”、“清开灵××”等;有的非法添加药物原料;还有的夸大宣传,暗示具有治疗作用。这些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还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胁。卫生部强调,所有食品生产单位应严格执行《健康相关产品命名规定》的规定,禁止使用已经批准的药品名命名其生产的食品,食品经营单位(包括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零售药店)不得购入、贮存、陈列和销售与已经批准的药品名称相同的食品。同时,任何食品中不得添加《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所列的物品。除保健食品外,食品不得夸大宣传任何特定的保健功效。
卫生部的公告发布之后,记者走访了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的保健食品市场,发现各类保健品的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专门瞄准老人、妇女等特殊群体,利用媒体和散发小广告等形式,大赚“黑心”钱。暗访中还发现,为了躲避监管部门的正面打击,部分非法保健品商家、代理人竟然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大打“心里战”,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竟以保健凉茶冒充药品
谭先生在广州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前几天突如其来的一场倒春寒使他患上重感冒,原想吃几粒药就好的他没想到几天后嗓子开始发炎。于是谭先生找到附近的一家社区医院,等了近一个小时挂号排队就诊后,主治医生便不假思索地给谭先生开了药方,“隆重”地推荐了一款价格不菲的保健凉茶。
凉茶是广州等南方城市特有的一种饮品,谭先生平时就爱喝这种凉茶,尤其是天热的时候,广州街头到处都可买到各种类型的凉茶。谭先生对医生开的这个方子十分满意,最起码不用吃太多苦涩的药片了。可当他喝了一个多星期凉茶后发现自己的嗓子不但没有消肿,反而更加疼痛,且病情还有蔓延的趋势。谭先生此时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到大医院就诊,大医院的大夫说:“都到这个时候了你都不知道自己喝的凉茶仅是一种保健饮品,而非治疗感冒的药品啊!”
记者走访广州街头发现,王老吉、黄振龙、平安堂、清心堂等凉茶铺遍地开花,无一不宣传自己的“特殊功能”,不少商家还大力“渲染”凉茶具有治疗感冒、头痛发烧、咽喉肿痛、排泄不畅等功能。广州本地的市民一般将其作为一种家常饮品,非治疗病症的药物,可是这些凉茶的生产商却变本加厉,不但在广告宣传上误导消费者,有的甚至同医院相“勾结”,由医生将其充当药品来卖。
, http://www.100md.com
在广州的中山路,记者走进一家凉茶店铺,称自己最近感冒了,不知喝凉茶是否管用。一位服务员笑脸回答,他们店里有好几种凉茶都有治疗感冒的功能,尤其是一种叫“斑痧”的凉茶。记者说:“我喝了好几天都没好,再喝这些还管用么?”店员说:“您需要持续喝下去才管用,而且喝凉茶的费用比去医院看病便宜得多,还没有副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的萧医生告诉记者,南方有个别药厂拿到了生产凉茶的药品批号后,便打着“药准字”的旗号在药店销售,可是绝大多数凉茶只是一种饮品,最多也就是保健食品,根本不具备药用功能。个别凉茶的确有中药成分,但仅对人体起到预防和调理的作用,是绝起不到治疗功效的。消费者在感冒前适当饮用斑痧等凉茶,或许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但如果得了感冒之后再去喝它,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将难以想象。因此广大老百姓必须提高警惕,防止被某些凉茶销售人员及代销医生欺骗。
▲食品竟然混迹药店
, http://www.100md.com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辛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由于吃得过于油腻,她感觉胃有点消化不良,于是就吃了半年前买的健胃消食片。但是服用以后发现病情并未好转,辛女士还以为药品过期了,可是查看药盒后才发现上面赫然标着“卫食字”,她这才明白自己服用的不是药品,而是食品。赵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生病本身就不舒服,买了药还不能治病,这不是坑人吗?”
据记者了解,板蓝根、夏桑菊、清开灵等也常被用于为保健食品命名。有些厂商在尝到甜头后,又把另一些“药准字号”产品如保济口服液等也仿制成“食字号”产品。
按照辛女士反映的情况,2007年4月18日一大早,记者便来到她买药的这家连锁大药店,询问有无健胃消食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就这种江中牌的。”记者随后问到:“以前家里人也买过,但吃了不管用,后来发现说明书上写的是食品。”这位工作人员马上问:“是在这里买的吗?”记者回答:“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前段时间的货,但现在已经不卖了。记者仔细看了下“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的包装,发现药盒上标明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又到海淀区的各大型连锁药店采访,但并未发现辛女士说的仿药食品。记者随后走街串巷,终于在海淀区一些规模较小的药店里发现了仿药食品的身影。
在这些药店里,仿药食品如板蓝根、夏桑菊和普通药品一样被摆放在货架上,记者发现仅健胃消食类的“食品”就有健胃消食片、消食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多个名称各异但包装、生产厂家和商标近似的品种,如果不仔细查看批准文号,很难分辨。
记者以要购买夏桑菊为由,要求售货员拿药看看。当售货员将药递到记者手上后记者发现,其外包装的生产厂家居然是某食品有限公司。记者问:“这不是食品吗?”售货员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食品,你看配方和药品一样,只要疗效好,吃食品就能治病,不是更好吗?再说,这样的夏桑菊比药厂生产的便宜多了。”
记者估算了一下,仿药食品的确要比正规药品便宜不少:如健胃消食片类,一般比正规的药品便宜30%左右;夏桑菊、板蓝根类大概能便宜20%左右。
, 百拇医药
▲虚假广告充斥保健品行业
记者对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地的50名网友做了番调查,结果有超过40名网友称最讨厌保健品,其理由是“广告太恶心、太虚假”。不久前,62岁的北京市民王先生将代言“藏秘排油百草减肥茶”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告上法庭,称其广告多处违法,而且服用后发现根本没有效果。据了解,近年来类似案件与日俱增,即便如此,减肥、丰胸、养颜等保健品广告依旧铺天盖地,其中不少都涉嫌违法。
上海广告业人士杨先生告诉记者,时下保健品行业的利润率相当高,但竞争也最为激烈,所以“广告轰炸”就成了保健品商家的“杀手锏”,而且效果还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记者随手打开几家报纸,整版的保健品广告扑面而来,且炒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让“专家”特别介绍该产品,有的则请来某个消费者现身说法。
某牌子保健饮品说明书上写着“补充人体所需各类物质,促进造血机能,抑制肿瘤生长”等字样,几乎将其宣传成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了。而这一产品竟在内地多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引来许多观众与消费者不满。
, 百拇医药
有机构曾对保健品行业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宣传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竟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的占42.1%;未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法律专家表示,我国已有专门的法规来禁止保健食品宣传其疗效,早在2005年实施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就已向保健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17种内容抛出了“禁用令”,其中包括不能含有“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的不切实际的承诺。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保健品广告依旧可见此类违禁内容;一些商家擅自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广告,打着所谓“科普宣传”、“专家义诊”等幌子,四处欺骗消费者。
此外,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竟在保健品中添加《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的违禁物品,这比虚假广告带来的危害更大,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记者就在广东街头保健品广告中发现了红豆杉、天仙子、草乌等违禁物品。
, 百拇医药 ▲管理漏洞使得保健品行业不“健康”
最近,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湖州、金华、舟山等市消保委做出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保健品、药品、食品的区别,其中更有3成多消费者把保健品当药品;39%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51%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具有一定药物功能;63%的消费者认为使用保健食品的群体应该是老年人,69%的消费者表示选择保健食品主要根据媒体广告或推荐。
“简直不可思议,竟有这么多人分不清保健品、药品的区别!”广州药品专业法律专家陈北元律师不禁感叹,这一组数据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保健品商家广告做得太绝,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其次是公众的保健品知识太缺乏了,这么容易就能上虚假广告的当,“跟着广告走”;第三是政府的监管存在漏洞,没有规范好这个行业,也没有从正面引导公众。 其实,公众对保健品行业的疑虑由来已久,记者在百度搜索“保健品,混乱”几个字,竟然跳出28.6万个相关链接,这一天文数字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行业的严峻形势。
, http://www.100md.com
有专家介绍,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将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概念区分开来,并规定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也不可声称其有治疗功能,更不能肆意添加违禁药品成分。按照卫生部最新公告称,食品、保健品也不能以药品名称命名,以免误导公众。
针对目前保健品行业的混乱现象,有市民和专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食品、药品的主管部门,为何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却远不及药品和食品?难道是保健品行业的“水太深”,还是利益划分太复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曾表示,药监部门从药品原辅料的购进到整个流通领域等各个环节的监控是严密的,他们也将借鉴药品管理的有关经验,像规范药品一样来规范保健品行业。
北京一位资深保健品经营人士黄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保健品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2004年前后,负责保健品的监管已由卫生部门转向药监部门,虽然从制度上更加明确了监管主体与责任主体,但还是在职能交换的过渡期留下监管空挡,许多工作都在转换之中。
, 百拇医药
“问题是等落实了监管主体后,行业标准又成了盲区!”黄先生表示,他们与北京、上海、东北的一些保健品客户时常争论这个问题,因为各地的保健品质量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行业标准。广东省药监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虽有一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但这只是监管法规,而非行业质量标准。据了解广东最近正在制定保健品的地方标准,目前正在搜集相关材料与信息。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保健协会等部门正在制定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体系,从今年开始将有近40项有关保健食品的标准陆续出台。据悉,参与拟订该标准的除了政府主管部门之外,还有大批生产保健品的优秀企业,新标准将向欧美看齐,新标准出台后将会对规范国内的保健品行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北坡本报记者付子昂
深度报道记录事件的来龙去脉,探寻故事背后的人和事,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提供新闻线索。
■要求
①绝对真实②准确地址③联系电话④电子信箱
联系方式http://blog.sina.com.cn/m/foodweeklyE-mail:fuziang@163.com(010)62213355-2676, http://www.100md.com(苏北坡;付子昂)
■背景:
2007年4月4日,卫生部发出今年第7号公告,称该部在近期的检查中发现,仿冒药品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擅自使用药品名称命名食品,如“板蓝根××”、“清开灵××”等;有的非法添加药物原料;还有的夸大宣传,暗示具有治疗作用。这些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还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胁。卫生部强调,所有食品生产单位应严格执行《健康相关产品命名规定》的规定,禁止使用已经批准的药品名命名其生产的食品,食品经营单位(包括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零售药店)不得购入、贮存、陈列和销售与已经批准的药品名称相同的食品。同时,任何食品中不得添加《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所列的物品。除保健食品外,食品不得夸大宣传任何特定的保健功效。
卫生部的公告发布之后,记者走访了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的保健食品市场,发现各类保健品的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专门瞄准老人、妇女等特殊群体,利用媒体和散发小广告等形式,大赚“黑心”钱。暗访中还发现,为了躲避监管部门的正面打击,部分非法保健品商家、代理人竟然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大打“心里战”,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竟以保健凉茶冒充药品
谭先生在广州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前几天突如其来的一场倒春寒使他患上重感冒,原想吃几粒药就好的他没想到几天后嗓子开始发炎。于是谭先生找到附近的一家社区医院,等了近一个小时挂号排队就诊后,主治医生便不假思索地给谭先生开了药方,“隆重”地推荐了一款价格不菲的保健凉茶。
凉茶是广州等南方城市特有的一种饮品,谭先生平时就爱喝这种凉茶,尤其是天热的时候,广州街头到处都可买到各种类型的凉茶。谭先生对医生开的这个方子十分满意,最起码不用吃太多苦涩的药片了。可当他喝了一个多星期凉茶后发现自己的嗓子不但没有消肿,反而更加疼痛,且病情还有蔓延的趋势。谭先生此时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到大医院就诊,大医院的大夫说:“都到这个时候了你都不知道自己喝的凉茶仅是一种保健饮品,而非治疗感冒的药品啊!”
记者走访广州街头发现,王老吉、黄振龙、平安堂、清心堂等凉茶铺遍地开花,无一不宣传自己的“特殊功能”,不少商家还大力“渲染”凉茶具有治疗感冒、头痛发烧、咽喉肿痛、排泄不畅等功能。广州本地的市民一般将其作为一种家常饮品,非治疗病症的药物,可是这些凉茶的生产商却变本加厉,不但在广告宣传上误导消费者,有的甚至同医院相“勾结”,由医生将其充当药品来卖。
, http://www.100md.com
在广州的中山路,记者走进一家凉茶店铺,称自己最近感冒了,不知喝凉茶是否管用。一位服务员笑脸回答,他们店里有好几种凉茶都有治疗感冒的功能,尤其是一种叫“斑痧”的凉茶。记者说:“我喝了好几天都没好,再喝这些还管用么?”店员说:“您需要持续喝下去才管用,而且喝凉茶的费用比去医院看病便宜得多,还没有副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的萧医生告诉记者,南方有个别药厂拿到了生产凉茶的药品批号后,便打着“药准字”的旗号在药店销售,可是绝大多数凉茶只是一种饮品,最多也就是保健食品,根本不具备药用功能。个别凉茶的确有中药成分,但仅对人体起到预防和调理的作用,是绝起不到治疗功效的。消费者在感冒前适当饮用斑痧等凉茶,或许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但如果得了感冒之后再去喝它,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将难以想象。因此广大老百姓必须提高警惕,防止被某些凉茶销售人员及代销医生欺骗。
▲食品竟然混迹药店
, http://www.100md.com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辛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由于吃得过于油腻,她感觉胃有点消化不良,于是就吃了半年前买的健胃消食片。但是服用以后发现病情并未好转,辛女士还以为药品过期了,可是查看药盒后才发现上面赫然标着“卫食字”,她这才明白自己服用的不是药品,而是食品。赵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生病本身就不舒服,买了药还不能治病,这不是坑人吗?”
据记者了解,板蓝根、夏桑菊、清开灵等也常被用于为保健食品命名。有些厂商在尝到甜头后,又把另一些“药准字号”产品如保济口服液等也仿制成“食字号”产品。
按照辛女士反映的情况,2007年4月18日一大早,记者便来到她买药的这家连锁大药店,询问有无健胃消食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就这种江中牌的。”记者随后问到:“以前家里人也买过,但吃了不管用,后来发现说明书上写的是食品。”这位工作人员马上问:“是在这里买的吗?”记者回答:“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前段时间的货,但现在已经不卖了。记者仔细看了下“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的包装,发现药盒上标明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又到海淀区的各大型连锁药店采访,但并未发现辛女士说的仿药食品。记者随后走街串巷,终于在海淀区一些规模较小的药店里发现了仿药食品的身影。
在这些药店里,仿药食品如板蓝根、夏桑菊和普通药品一样被摆放在货架上,记者发现仅健胃消食类的“食品”就有健胃消食片、消食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多个名称各异但包装、生产厂家和商标近似的品种,如果不仔细查看批准文号,很难分辨。
记者以要购买夏桑菊为由,要求售货员拿药看看。当售货员将药递到记者手上后记者发现,其外包装的生产厂家居然是某食品有限公司。记者问:“这不是食品吗?”售货员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食品,你看配方和药品一样,只要疗效好,吃食品就能治病,不是更好吗?再说,这样的夏桑菊比药厂生产的便宜多了。”
记者估算了一下,仿药食品的确要比正规药品便宜不少:如健胃消食片类,一般比正规的药品便宜30%左右;夏桑菊、板蓝根类大概能便宜20%左右。
, 百拇医药
▲虚假广告充斥保健品行业
记者对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地的50名网友做了番调查,结果有超过40名网友称最讨厌保健品,其理由是“广告太恶心、太虚假”。不久前,62岁的北京市民王先生将代言“藏秘排油百草减肥茶”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告上法庭,称其广告多处违法,而且服用后发现根本没有效果。据了解,近年来类似案件与日俱增,即便如此,减肥、丰胸、养颜等保健品广告依旧铺天盖地,其中不少都涉嫌违法。
上海广告业人士杨先生告诉记者,时下保健品行业的利润率相当高,但竞争也最为激烈,所以“广告轰炸”就成了保健品商家的“杀手锏”,而且效果还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记者随手打开几家报纸,整版的保健品广告扑面而来,且炒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让“专家”特别介绍该产品,有的则请来某个消费者现身说法。
某牌子保健饮品说明书上写着“补充人体所需各类物质,促进造血机能,抑制肿瘤生长”等字样,几乎将其宣传成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了。而这一产品竟在内地多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引来许多观众与消费者不满。
, 百拇医药
有机构曾对保健品行业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宣传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竟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的占42.1%;未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
法律专家表示,我国已有专门的法规来禁止保健食品宣传其疗效,早在2005年实施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就已向保健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17种内容抛出了“禁用令”,其中包括不能含有“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的不切实际的承诺。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保健品广告依旧可见此类违禁内容;一些商家擅自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广告,打着所谓“科普宣传”、“专家义诊”等幌子,四处欺骗消费者。
此外,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竟在保健品中添加《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的违禁物品,这比虚假广告带来的危害更大,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记者就在广东街头保健品广告中发现了红豆杉、天仙子、草乌等违禁物品。
, 百拇医药 ▲管理漏洞使得保健品行业不“健康”
最近,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湖州、金华、舟山等市消保委做出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保健品、药品、食品的区别,其中更有3成多消费者把保健品当药品;39%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51%的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具有一定药物功能;63%的消费者认为使用保健食品的群体应该是老年人,69%的消费者表示选择保健食品主要根据媒体广告或推荐。
“简直不可思议,竟有这么多人分不清保健品、药品的区别!”广州药品专业法律专家陈北元律师不禁感叹,这一组数据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保健品商家广告做得太绝,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其次是公众的保健品知识太缺乏了,这么容易就能上虚假广告的当,“跟着广告走”;第三是政府的监管存在漏洞,没有规范好这个行业,也没有从正面引导公众。 其实,公众对保健品行业的疑虑由来已久,记者在百度搜索“保健品,混乱”几个字,竟然跳出28.6万个相关链接,这一天文数字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行业的严峻形势。
, http://www.100md.com
有专家介绍,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将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概念区分开来,并规定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也不可声称其有治疗功能,更不能肆意添加违禁药品成分。按照卫生部最新公告称,食品、保健品也不能以药品名称命名,以免误导公众。
针对目前保健品行业的混乱现象,有市民和专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食品、药品的主管部门,为何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却远不及药品和食品?难道是保健品行业的“水太深”,还是利益划分太复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曾表示,药监部门从药品原辅料的购进到整个流通领域等各个环节的监控是严密的,他们也将借鉴药品管理的有关经验,像规范药品一样来规范保健品行业。
北京一位资深保健品经营人士黄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保健品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2004年前后,负责保健品的监管已由卫生部门转向药监部门,虽然从制度上更加明确了监管主体与责任主体,但还是在职能交换的过渡期留下监管空挡,许多工作都在转换之中。
, 百拇医药
“问题是等落实了监管主体后,行业标准又成了盲区!”黄先生表示,他们与北京、上海、东北的一些保健品客户时常争论这个问题,因为各地的保健品质量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行业标准。广东省药监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虽有一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但这只是监管法规,而非行业质量标准。据了解广东最近正在制定保健品的地方标准,目前正在搜集相关材料与信息。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保健协会等部门正在制定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体系,从今年开始将有近40项有关保健食品的标准陆续出台。据悉,参与拟订该标准的除了政府主管部门之外,还有大批生产保健品的优秀企业,新标准将向欧美看齐,新标准出台后将会对规范国内的保健品行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北坡本报记者付子昂
深度报道记录事件的来龙去脉,探寻故事背后的人和事,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提供新闻线索。
■要求
①绝对真实②准确地址③联系电话④电子信箱
联系方式http://blog.sina.com.cn/m/foodweeklyE-mail:fuziang@163.com(010)62213355-2676, http://www.100md.com(苏北坡;付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