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30731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
精神病;攻击行为;防卫;护理对策,,精神病;攻击行为;防卫;护理对策,1生物学因素,2社会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4其他因素,5对策,6结论,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神病;攻击行为;防卫;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产生攻击行为,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和财产损失。对于攻击行为,不仅要全面考虑其所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所以,如何预防和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是精神科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

    1 生物学因素

    张少平(1999年)[1]对31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为首要危险因素。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一是关系妄想,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以及邻居无意的关门声或咳嗽等都是针对自己,二是被害妄想,即认为同事、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单位等联合一起迫害自己。患者常沉浸其中,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

    躁狂症患者易激惹,稍有挫折,极易发生攻击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也易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内向、沉默、暴躁、孤僻者,病后有明显的感知觉和思维障碍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