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30092
2型糖尿病与相关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
心身疾病;糖尿病;社会心理特征,,心身疾病;糖尿病;社会心理特征,1生活应激事件,2糖尿病与心理障碍,3糖尿病患者的个性特征,4应付方式与心理防御机制,5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6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7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8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身疾病;糖尿病;社会心理特征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现代心身医学中糖尿病被定义为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证明其为多因素致病,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等,而心身交互影响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现对于2型糖尿病的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 生活应激事件

    流行病学和回顾性研究均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应激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心理应激后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均可出现短暂性血糖增高。调查发现,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前瞻性的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过程,Mooy等对人群中潜在2型糖尿病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后发现,5 a内经历丧偶、移居等重大生活事件与潜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龚耀先等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作了前瞻性(追踪18 mo)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主要成员死亡、家庭主要成员患病或遭遇意外事故、子女升学困难等重度长期应激在糖耐量减低转糖尿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4]。朱氏[5]等研究发现,高特质焦虑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特质焦虑水平患者,且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即特质焦虑越高的患者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而持久,进而通过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元异生等途径引起血糖升高。

    2 糖尿病与心理障碍

    社会的现代化、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应激的状态。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我国3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6]。贾氏[7]等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基本资料问卷对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病率25.8%,焦虑症患病率14.1%,同时患焦虑、抑郁症者8.1%。范氏[8]、赵氏[9]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为抑郁状态,并认为抑郁等精神障碍可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本身也可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或加重。曾氏[10]等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在躯体化、强迫、抑郁和敌对症状方面尤为突出,且男性患者心理状况较女性好,可能与男女性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差别有关。年龄与心理损害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