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展中医名家经验研究之我见2
全面介绍名医诊疗经验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不可否定的临床疗效,而诸多名医们在各自诊疗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自然是奠定此项关键的稳定基石。由此而言,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众多名医们丰富的诊疗经验则成为积极开展名医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中医药学在临床上所运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中医名家所从事的疾病诊疗工作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丰富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也就难以用一种模式来规定,可能会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科、骨科及肿瘤等诸多病种。如果名医研究工作者们能够全面地将众多名医在这些方面的诊疗经验总结下来,那么对中医事业的稳固和发展自然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点整理名家特色方药
, http://www.100md.com
名家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凝结出一首最为得意的特色方药,或者几首颇为满意的效验方剂。这些方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医名家对社会、对中医、对患者、对传人的重大贡献。因此,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应重点做好中医名家的特色方药整理研究工作。
特色方药,重在特色,名家们所提供的这些方药,不但在中医方剂教科书中难以见到,而且即使是中医同行们在临床诊疗中也不常使用,尤其是其组方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关于这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处方组成、君药介绍、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当然,名家们的这些特色方剂,既可是一首方剂,也可是一个单方,但要求必须有特色。全国著名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李可院长采用附子、生半夏等药组方,用量多达60~200克,收效哗然,便是其例,可资参考。
潜心总结名家成才规律
在中医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广大群众和同道中享有盛誉的名家群体,他们是中医大军中独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之一,特别值得人们予以关注和研究。与诸多名家诊病疗疾的宝贵经验一样,众多名医,尤其是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才规律也值得进行潜心总结和研究,这将有利于后人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认为积极开展对新一代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确实是一件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开拓性工作,应该大力推进,不断完善。
孜孜不倦 护佑苍生——名老中医方宝华小记
上海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堂的名老中医方宝华主任医师,从医近70载,坚持在南市老城厢为基层民众服务,受到群众好评。
方宝华于1953年成为南市区第三保健站中医师后,深入工厂,巡回医疗,为职工提供保健服务。1959~1965年,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上海市卫生局与南市区联合开办中医师提高班、经典著作学习班以及带徒班,同时成立南市区中医教研组,方宝华担任业务班主任和教研组的工作,承担伤寒、温病、医史、本草以及内科学等课的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
1965年9月,他被调至南市区浦江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任南市区卫校任课老师,为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中医开业医师提高班以及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任课,他团结中西医、教学相长,赢得师生的尊敬。
, http://www.100md.com
理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又必须放到实践中经受检验。方宝华正是在继承历代医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汉代医圣张仲景、华佗、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张子和,以及明代医家张景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革新家,都为丰富祖国医药学宝库建立了丰功伟绩。方老认为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与后世的温病学说,一感于寒,一染于疫,都是外感病,只是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才被看成两个对立的学派。伤寒与温病、温阳派与养阴派,不应看作是对立的学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李东垣的脾胃升降论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补法与清补法,也是相辅相成、阴阳互补的两大法门,可以用于因机体失衡所导致的多种疾病。他还认为前人创立汗、吐、下的治法,无论阴阳寒热诸证皆可选择应用,可清除体内的许多有毒和壅塞性物质,可使许多疑难杂症得到救助,可抢救许多宝贵的生命。
方老认为肿瘤是邪毒所致。肿瘤邪毒侵袭机体,伤害各组织,使各组织细胞坏死,发生占位性病变,最终产生恶液质而导致死亡。这一过程,是“邪”与“正”斗争的过程。邪胜则病,正胜则不病,邪胜正则恶化,正胜邪则好转,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则病情得到控制。运用补益药防治肿瘤病是一种有效疗法。补益药是补充人体津液、气血等药物,有维护生命、调整代谢平衡、补偿因病害而丧失的有益物质,消除疾病以达到康复的意义。人体得到补偿,则增强免疫抗病之力,使之有可能制止和改变恶液质的产生和进展。(楼绍来), 百拇医药(郭教礼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不可否定的临床疗效,而诸多名医们在各自诊疗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自然是奠定此项关键的稳定基石。由此而言,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众多名医们丰富的诊疗经验则成为积极开展名医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中医药学在临床上所运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中医名家所从事的疾病诊疗工作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丰富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也就难以用一种模式来规定,可能会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科、骨科及肿瘤等诸多病种。如果名医研究工作者们能够全面地将众多名医在这些方面的诊疗经验总结下来,那么对中医事业的稳固和发展自然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点整理名家特色方药
, http://www.100md.com
名家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凝结出一首最为得意的特色方药,或者几首颇为满意的效验方剂。这些方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医名家对社会、对中医、对患者、对传人的重大贡献。因此,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应重点做好中医名家的特色方药整理研究工作。
特色方药,重在特色,名家们所提供的这些方药,不但在中医方剂教科书中难以见到,而且即使是中医同行们在临床诊疗中也不常使用,尤其是其组方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关于这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处方组成、君药介绍、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当然,名家们的这些特色方剂,既可是一首方剂,也可是一个单方,但要求必须有特色。全国著名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李可院长采用附子、生半夏等药组方,用量多达60~200克,收效哗然,便是其例,可资参考。
潜心总结名家成才规律
在中医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广大群众和同道中享有盛誉的名家群体,他们是中医大军中独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之一,特别值得人们予以关注和研究。与诸多名家诊病疗疾的宝贵经验一样,众多名医,尤其是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才规律也值得进行潜心总结和研究,这将有利于后人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认为积极开展对新一代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确实是一件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开拓性工作,应该大力推进,不断完善。
孜孜不倦 护佑苍生——名老中医方宝华小记
上海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堂的名老中医方宝华主任医师,从医近70载,坚持在南市老城厢为基层民众服务,受到群众好评。
方宝华于1953年成为南市区第三保健站中医师后,深入工厂,巡回医疗,为职工提供保健服务。1959~1965年,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上海市卫生局与南市区联合开办中医师提高班、经典著作学习班以及带徒班,同时成立南市区中医教研组,方宝华担任业务班主任和教研组的工作,承担伤寒、温病、医史、本草以及内科学等课的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
1965年9月,他被调至南市区浦江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任南市区卫校任课老师,为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中医开业医师提高班以及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任课,他团结中西医、教学相长,赢得师生的尊敬。
, http://www.100md.com
理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又必须放到实践中经受检验。方宝华正是在继承历代医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汉代医圣张仲景、华佗、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张子和,以及明代医家张景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革新家,都为丰富祖国医药学宝库建立了丰功伟绩。方老认为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与后世的温病学说,一感于寒,一染于疫,都是外感病,只是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才被看成两个对立的学派。伤寒与温病、温阳派与养阴派,不应看作是对立的学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李东垣的脾胃升降论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补法与清补法,也是相辅相成、阴阳互补的两大法门,可以用于因机体失衡所导致的多种疾病。他还认为前人创立汗、吐、下的治法,无论阴阳寒热诸证皆可选择应用,可清除体内的许多有毒和壅塞性物质,可使许多疑难杂症得到救助,可抢救许多宝贵的生命。
方老认为肿瘤是邪毒所致。肿瘤邪毒侵袭机体,伤害各组织,使各组织细胞坏死,发生占位性病变,最终产生恶液质而导致死亡。这一过程,是“邪”与“正”斗争的过程。邪胜则病,正胜则不病,邪胜正则恶化,正胜邪则好转,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则病情得到控制。运用补益药防治肿瘤病是一种有效疗法。补益药是补充人体津液、气血等药物,有维护生命、调整代谢平衡、补偿因病害而丧失的有益物质,消除疾病以达到康复的意义。人体得到补偿,则增强免疫抗病之力,使之有可能制止和改变恶液质的产生和进展。(楼绍来), 百拇医药(郭教礼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