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点燃那盏希望之灯
南丁格尔精神薪火相传。图为3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在为年轻护士授帽。前排站立者左为刘振华,中为陈征,右为冯玉娟。
(资料图片)
正值“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主办的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相继在广西南宁、桂林等地举行。几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生动感人的事迹,犹如南丁格尔手中的那盏小油灯,点燃了病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指引了当下护理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激发对人性至美的追求……
山东省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刘振华:
用爱心铺就护理之路
28年来,她以非凡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致力于对麻风病人的护理工作,把全部的爱心和智慧奉献给了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的群体,用爱心书写了天使的情怀。
, 百拇医药
在很多人眼里,刘振华的确有些与众不同。为了到麻风病房上班,她28年来每天翻山越岭走几公里的山路;为了给麻风病人增加营养,她在家中亲手烹制各种滋补品送到病房;为了去给一位麻风病人换药,她和丈夫丢下不满3岁的女儿独自在家;她待病人如亲人,为40多位麻风病人养老送终。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刘振华做到了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事,作出了大多数人难以作出的选择。
她曾经黯然伤神、落泪
1977年的夏天,22岁的刘振华在山东济南卫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病房坐落在济南西郊腊山脚下,这里远离繁华的都市,荒山连着荒野,唯独没有像样的道路。麻风病房的周边,更是一片凄凉。一条七拐八绕的小河,一道深深的泄洪沟,一片坟地,成为病房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医生、护士办公的地方就像简易工棚,一排排病房也显示着年久失修、风雨剥蚀的旧痕。
, http://www.100md.com
一进病房,首先看到的是一些年老体弱、四肢残缺、眼球外露、鼻梁塌陷、浑身散发着恶臭的人……看到这种情景,刘振华毛骨悚然,“难道真的要和这样的病人打一辈子交道吗?”
不久,刘振华的恋人得知她为麻风病人当护士,决意与她分手。这一感情上的重击,几乎让情窦初开的刘振华精神崩溃。几个好心的同学为了让她尽快摆脱失恋的痛苦,相约去一个同学家聚会。那位“东道主”闻知刘振华是与麻风病人打交道的,勉强克制着,待她们走后,就将刘振华用过的茶杯、坐过的床单全部扔掉,并用消毒液把家里彻底清理了好几遍。这真真切切的事情让刘振华黯然伤神、落泪。
就在刘振华的思想出现波动时,一位病人的遭遇让她深受震动。这位病人早年丧夫,独自把儿子养大后,却不幸患上麻风病。住院后,这位母亲天天盼儿子来看她却没有盼来,医院同意病人回家看看,她却被儿子和儿媳拒之门外。不久,这位病人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我体会到了我们的责任所在。”
, http://www.100md.com
医院老医生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感动了刘振华。她看着带教老师王大夫握着病人那没有手指、像烧火棍的胳膊,耐心地为病人打针,认真查看病人身上的溃疡,告诉病人吃药、敷药的方法。她问王大夫:“你和病人靠得这么近,不怕传染吗?”王大夫说:“不会的,我们有预防措施,再说麻风病人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可怕。每一个病人都有一段深埋内心的痛苦经历,没有善良慈悲之心,就干不好这项工作!”王大夫的话,深深触动了刘振华。
从那以后,刘振华开始用心接近病人。
平淡执着的天使情怀
每天清晨查房,刘振华先去看护重病号。年龄大的残疾病人,有时大小便失禁,常常把被褥弄得屎尿一片。刘振华总是先用温水洗净他们的身子,再换上干净的被褥。有的病人肢体溃烂严重,黄褐色的脓液不断渗出体外,腥臭味熏人,但刘振华总是笑容满面,常常未等药换完,病人的泪水已滴落在她的双手上。每天忙完这些,刘振华就抓紧病人的点滴时间,清洗病人换下的被罩、床单和衣裤,遇到屎尿渍迹处,就得反复搓洗多遍。尤其到了严冬,从地底下抽上来的井水都在零下十几度,双手浸泡在里面又红又肿。
, 百拇医药
春去冬来,刘振华忙碌的身影已走遍病房内外的各个角落。日复一日,刘振华和病人们也成了无所不谈的挚友。病人有种种需要,可总羞于说出口,她就和病人开玩笑说,你们就把我当女儿吧!吃什么、要什么,尽管说。
在多年的麻防工作中,刘振华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管理麻风病人的方法,即以尊重、关爱、情感支持为主的人性化综合管理。刘振华解释说,许多麻风病人因为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抛弃而变得心理扭曲,悲观厌世,猜疑心强,他们需要医疗护理,更需要心灵的呵护和关怀。
80多岁的徐宗尧老人,双目失明、神志模糊,长期不能按时排便。有一次老人腹疼难忍,刘振华把他慢慢抱到床边灌肠。灌肠液顺肛门往外渗淌,可老人的大便仍排不出来。听到老人那令人揪心的呻吟,刘振华先用手给病人抠出几块硬结粪便,又拿几块纱布给病人堵住肛门。过了一会儿,刘振华把纱布拿开时,大便与灌肠液一起喷出,喷得她身上、脸上到处都是。老人排便后,病情好转了,这让刘振华很是欣慰。
, http://www.100md.com
1998年,医院门诊迁址,院领导决定将刘振华调回门诊,一是照顾她的身体健康,二是为她总结护理临床经验理论研究提供方便。没想到麻风病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联名写信给院领导,希望刘振华能留在病房,院领导让刘振华自己做决定。“我何尝不想换个轻松一点的岗位啊,但看到病人们期待的目光,我决定留下来。”
近些年来,善于思考的刘振华总结30年来的临床经验,写出了2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麻风病防治与护理上,她还探索出“以情感支持为主、人性化综合管理”的新路子,如今这种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已在山东推广,刘振华由此被誉为麻风病的护理专家。
刘振华寄语:
我们不是为了医院、为了领导工作,我们是为了要帮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而工作。
北京地坛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陈征: 不变的信念,一生的追求
, 百拇医药
四十载的护理生涯,陈征从一个护校毕业生,成为主任护师、中华护理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传染病护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每一级台阶都留下了她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汗水。
今年60岁的陈征,按理说算是一个老太太了,可一贯风风火火的她,说话办事仍不减当年的麻利、痛快;笑声依然爽朗、清脆,看不出人生磨难带给她的丝毫痕迹;对患者、对同事一如既往的真诚、热情,病人们都叫她是“地坛医院的老熟人”。
面对工作:
不惧病魔,真情护理
陈征已在北京地坛医院干了42年的护理工作。说起为什么选择护士职业,陈征仍是那句当年进护校时回答老师的话:“我喜欢用护士。”
1965年,陈征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现地坛医院)。面对当时人们谈之色变的“传染病”,陈征没有多想,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 百拇医药
那年,北京流脑暴发性流行,当时医院每晚收治六七个高烧、休克的病人。面对痛苦呻吟的患者,陈征和年轻的同伴们24小时吃住在病区。繁忙的工作练就了她熟练的传染病护理操作和专业技能,成为当时病区的一位年轻骨干。老护士们都说:“这丫头可泼辣了,干活麻利,是把好手。”
1984年,陈征在重症肝炎病区做护士长。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患者们受到社会各方甚至家庭的歧视。为了给大家做榜样,陈征带头给重症病人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为他们料理大小便。一次,一名肝硬化的男病人突然大出血,家属吓得躲出了病房,陈征顾不上擦去病人喷溅在她脸上、身上带有很强传染性的污血,马上配合医生为病人实施抢救措施。病人最终得救了,他的女儿感动地对陈征说:“您做到了我们做儿女都做不到的事。”
从事传染病护理,免不了会碰上艾滋病患者。上世纪80年代末,地坛医院收治了首例艾滋病患者。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下,该患者跳楼自杀,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当时,国人对艾滋病谈之色变,医护人员也欠缺防护知识,恐惧心理普遍存在,有个护士甚至辞职不干了。面对种种疑虑,已经身为护理部副主任的陈征带头进入病房,和护士们一起给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并对全院护士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制订系列艾滋病护理常规。医院成立国内第一家关爱艾滋病患者组织——“红丝带之家”后,陈征又作为首批志愿者,和艾滋病患者们一起谈心、包饺子。她的率先垂范消除了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如今,红丝带之家已有2000多名志愿者,一批年轻的艾滋病护理骨干活跃在为全国培训护士的师资队伍中。
, 百拇医药
面对疫情:
高龄上阵,奋战非典
2003年的春天,北京非典肆虐,地坛医院成为第一批非典定点收治医院。作为医院防治小组的成员和医院护理工作的总指挥,56岁的陈征身先士卒,穿上防护服,一头扎进了护理一线。
林先生是一名外籍患者,得了非典后心里十分紧张,精神一度崩溃。在转运病人的过程中,为了消除林先生的紧张情绪,陈征一边推着轮椅,一边和他聊天,给他心理安慰。听了她的劝慰,病人衷心地表示:“有了你们,心里踏实多了。”
由于一线人员缺编,北京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调集了来自18家医院的400多名护士支援地坛医院。“那些年轻护士都是家里的独苗儿,又未从事过传染病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万一感染非典,我们对不起她们,更无法向她们的家人交待。”为确保每位进入感染区的护士安全,陈征亲自培训来支援的外院护士,不漏过任何可能感染非典的细节,她还结合实际操作经验,迅速编写出《非典护理常规》,指导年轻护士们安全操作。
, http://www.100md.com
最终,400多名前来支援的外院护士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一人发生交叉感染。WHO官员到地坛医院进行非典工作考察时,更将这里的消毒隔离工作称为“世界的典范”。
面对未来:
年近六旬,重新上岗
2004年,为了培养护理部的接班人,陈征主动让贤,离开了护理领导岗位。年近六旬的她本可以回家安享晚年,可就在当年6月,陈征竞聘成为了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出院病人的随访、热线咨询和面向健康人的预防门诊等工作。
谈起新工作,陈征说,现在不少人仍认为传染病可怕,很多人甚至歧视传染病人和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医务人员。从护理管理岗位到随访服务部门,陈征要做的就是让病人们感受到来自医院和社会的真情。
两年来,陈征和部门同事为数千名出院肝炎患者提供了疾病咨询,还给数千名健康人进行了传染病预防注射。很多病人经常打电话咨询自己的病情,还和陈征探讨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他们已经将陈征当成了老朋友。“人们都说现在上趟医院,一定要找个熟人才好办事,我就是要做病人们在地坛医院的老熟人,让他们不再觉得医院冷冰冰的。”
, http://www.100md.com
陈征寄语:
只是出于恐惧就不去接触传染病人绝不是一个称职的护士,我希望更多的对这项事业充满奉献精神的人能够留下来,做病人的好护士,成为他们的好熟人。
中国香港医院管理局护理总经理冯玉娟: 理想的执着追求者
在护理岗位上辛勤工作了36个春秋的她,为了护理事业,不断地充实自己,培养了一批香港护理界的新生队伍。
“请大家谅解,我的普通话很普通。”冯玉娟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这个幽默的开场白逗乐了大家。
其实,作为中国香港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冯玉娟的经历并不普通。从1971年开始学习护理专业算起,冯玉娟在护理岗位上辛勤工作了36个春秋;从专业发展来看,冯玉娟经历了护理医疗中临床、教育、管理三大领域的工作。
, 百拇医药
不断充电,享受呵护病人的快乐
有人说,冯玉娟对实现理想的执着、积极态度是平常人所难及的。
上世纪80年代,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服务理念层出不穷。1983年,在工作中感到巨大压力的冯玉娟毅然辞掉工作到香港理工大学进修;2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护理教育专业文凭的她回到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
1990年,香港公营医院联合组成了医院管理局。香港医管局十分注重医院的管理工作,护士的重要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此时,冯玉娟转到所在的广华医院妇产科,出任高级护士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有感于才能有所不足的她报读了MBA的课程,并于1991年毕业。
1993年,冯玉娟升任部门的运作经理。此时,她再次感到医疗护理管理知识不足,于是报读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医疗管理学硕士课程,从此主要进行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研究。
, 百拇医药
1997年,冯玉娟升职为医院护理总经理(即总护士长)。2002年,广华医院与黄大仙医院两家医院的管理合并,冯玉娟出任两所医院的护理总经理。
回顾36年来走过的历程,身为护理工作者的冯玉娟在不断寻找拓宽知识领域途径的同时,也体会着呵护病人健康的快乐。
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
冯玉娟主张护理发展应以临床为重点,并认为护理专科化可促进护理知识的深化及先进技术的发展。
目前,香港的医护比为1∶4,内地的医护比未能达到这个比例。冯玉娟说,结合内地的实际情况,内地应当发展专科专才护理模式,使每一位护士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病人服务。
“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护士应当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生理到心理,从患者本身至患者全家乃至社区。”冯玉娟认为,内地护士也应在某些领域加强培训,如对病人的病情评估、病情观察、药物管理等。
, 百拇医药
当护士,是一种荣誉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香港进行医疗改革时,同样面临医疗资金紧缩和护士人力不足的问题。1996~1998年,冯玉娟加入香港医管局护理人手编制指针专责委员会,制订了不同专科所需的安全人力指针。她还在医院内进行了数次研究,了解医疗护理中各职系的角色及职务。
谈到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体会,冯玉娟说,目前护理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护士的形象未如理想,令流失率增加;二是护理队伍吸引不了最佳的人才加入。
冯玉娟认为:“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培养大量优秀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以此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的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护理队伍。我们应当把当护士看成是一种荣誉,而不能单单为了赚钱才从事这个工作。”
希望护理队伍后继有人
, 百拇医药 冯玉娟一直热心支持内地护理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发展。一方面,她亲往内地不同地区交流、讲学;另一方面,她接待来港参观考察的内地医护人员,让他们实地体会香港与内地的医疗及管理文化实务的异同。
比较香港与内地的护士核心才能标准,冯玉娟认为,病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对护士核心才能要求的不同。“每一位护士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都是不同的,发展护士的核心才能就要将其分成不同等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护士制订不同的护理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护士达到各自的护理标准。”
冯玉娟介绍说,香港十分注重对护士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护士的形象就可以不断得到提升,产生工作的满足感继而产生工作的动力。
如今,冯玉娟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好下一代护士,使香港护理队伍后继有人。
冯玉娟寄语:
, http://www.100md.com
护士是一份十分崇高的职业,我们要从病人的康复中得到满足感,懂得去珍惜这份工作。
记者手记
想起南丁格尔,
想起那盏小油灯
夜幕降临,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伤病员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每每想起南丁格尔,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常常听人们说起这样的感受:护士,是一张明朗亲切的笑脸,是一双轻抚额头温润的手,是萦绕耳边温柔的话语……
偶然看她们写下这样的诗句:护士,是一朵翩然飘飞的白云,是一枝清新摇曳的百合,是降落凡间无翼的天使……
然而,真正涉足护理医疗领域的人们却深知,伴随着她们的,不仅仅是动情的诗、激越的歌以及宜人的美,置身其中、重复最多的,是一声声“你好”、“还好吗”的关切问候,是一次次精确优雅的针尖舞蹈,是一回回莲花碎步往返病房的辛劳;而体会最深的,是如花容颜面对的死亡与伤痛,是洁净双手沾染的鲜血与污渍。
, http://www.100md.com
可是,她们依然微笑,依然把春天的绿意带进病房,将严冬的暖阳洒进病人的心田,为病人的每一次肯定而欣慰,为病人的每一点好转而喜悦。平凡若尘,不会苛求更多回报,只因了她们的善良,她们的爱心,她们的职责所在。
作为护士,她们显然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责任,抛开一切的委屈与苦累,她们用爱心体恤病人的痛苦,用细心体察病人的需要,用耐心化解病人的不满,用责任心消除病人的顾虑。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巡视病房时手中提的那盏小油灯,似乎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还有千千万万无名的南丁格尔们,继续点燃着那盏希望之灯……
那盏灯,能照亮病人失神的双眸,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盏灯,指引着当下护理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激发对人性至美的追求……
那盏灯,凝聚了天使们的每份力量,只为营造一个,彼此梦想中的天堂。, http://www.100md.com(撰文: 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