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46904
乙脑极期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年第3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于七、八、九月,一般起病3~4天进入极期。此期以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为主要症状。加强对极期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本院收治乙脑极期(昏迷5天以上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于2002~2006年共收治315例,其中极期昏迷5天以上者256例,年龄8个月~14岁,其中男134例,女122例。观察组(加强护理)126例,对照组(一般护理)130例。

    2 护理措施

    2.1 体温护理 高热是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在39℃~40℃之间,重者高于40℃,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7~10天。发热本身固然是机体抗御病毒保护性免疫反应,但过高热就会引起抽搐从而导致昏迷、脑缺氧、脑水肿、脑疝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热度高低、热程长短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控制体温,对缩短病情,更好地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体温的护理非常重要。乙脑降温比较困难,往往降下来又会很快上升,一般要求体温控制在36℃左右,乙脑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对单纯的药物降温不理想,本院应用药物降温的同时应用物理降温收到良好的效果。物理降温方法有几种,降低室温是首要措施,室温在25℃左右,以利于机体散热,一般在地面洒水,床上置冰块,电风扇吹风(不能直接吹向病人),达到通风对流之目的。

    40%~45%酒精擦浴。因发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酒精可使皮肤吸收,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

    冷水擦浴。方法:一般20~30min完成,自上而下,由耳后、颈部开始,上肢、前胸、后背、腋部、腹股沟、双下肢反复揉擦,直至病人皮肤微红,病人皮温接近术者手温。此时病人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体温下降,每小时1次,头部置冰枕。此法适用于体质较差的患儿。对高热伴有四肢厥冷,末梢循环衰竭者用36℃~37℃温水浸浴四肢。对体质好的患儿应用冰敷。本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方法:将冰敲碎, 倒入盆中,用自来水冲去冰块锐角,装在不漏水口袋至1/2,夹紧开口处,无漏水时置于额部、颈部、双腋下和腹股沟部。定时检查局部皮肤是否冻伤或冰块是否全部溶解,及时更换,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采用亚冬眠疗法配合物理降温。用药后应定时测体温。冰敷病人寒战说明冬眠药物不足,可加用半量。物理降温应避免着凉,防止冻伤,尤其耳、阴囊需用纱布包裹保护。

    2.2 惊厥护理 在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惊厥先兆,两眼呆视,眼球上翻,震颤,口角抽动,牙关紧闭,瞳孔散大,烦躁不安,肌张力增强,手紧握和四肢呈抽搐状。乙脑抽搐的原因一般由高热、脑缺氧、脑水肿及电解质失衡引起。应针对不同原因及早进行处理。

    2.2.1 镇静解痉 常用苯巴比妥钠肌注用量1mg/kg,水合氯醛口服,顽固抽搐可用亚冬眠灵肌注。

    2.2.2 速降温 见体温护理。

    2.2.3 保持呼吸通畅 高流量(4~5L/min)面罩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吸痰;抽搐时患儿常咬伤唇舌,应头偏向一侧,用纱布包压舌板,放入口腔上下磨牙之间。

    2.2.4 控制颅内压 积极控制颅内高压。常用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

    2.2.5 注意电解质失衡情况 发现失水、低钠、低钾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主要是呼吸中枢炎症病变,由脑缺氧、脑水肿、脑疝引起,临床表现: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深浅不一,点头样、叹息样、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护理中首先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h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准备抢救器材及药品,随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4 加强基础护理 (1)保护头部,烦躁病人应加保护栏杆。病人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对脑水肿、脑疝者不宜搬动,应就地抢救。防止加重脑疝。(2)保护大便通畅,病人大便通畅有利于排泄毒素和降低脑水肿。(3)帮助患儿活动四肢,进行按摩,以防四肢僵硬。(4)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给予充分的营养,注意口腔与皮肤的护理。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结果比较 略

     4 讨论

    乙脑极期为病程中最重要时期,死亡多发生在该期。由于本期尚无特异病原治疗方法,因此根据病理生理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注意脑水肿、脑疝的早期表现,护理的重点及时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三关极其重要。

    作者单位: 563200 贵州桐梓,桐梓县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百拇医药(张元秀,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