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3741
李国桥:让中国青蒿素惠及全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5.25
李国桥:让中国青蒿素惠及全球
李国桥:让中国青蒿素惠及全球

     李国桥(右二)深入疟区,给当地人送去健康和幸福。

    (资料图片)

    刚刚过去的5月23日,是应该让整个国际社会铭记,并让中国人感到光荣的一天。40年前的这一天,为支援越南战争中因疟疾流行而严重减员的越南军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解决热带地区部队因遭受疟疾侵害而影响战斗力的问题。此后,我国开展了全国的抗疟药研究大协作,发明了全球最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疟疾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并研发出多种化学抗疟药。

    “523项目”创造了中国在国际医药史上闪亮的一页。这一页,记载了许多为研制抗疟新药而坚持不懈的科学家,其中一位就是李国桥。

    勇者无惧,仁者无敌

    李国桥在抗疟的前沿阵地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不过与疟疾困扰人类的几千年相比,这充满激情、艰辛乃至生死体验的40年,让李国桥无悔今生。
, http://www.100md.com
    1936年,李国桥出生在广东南海的一个中医世家,19岁时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1967年,还在“牛棚”里接受劳动改造的李国桥,接受了“523项目”的任务,带领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疟疾研究组,深入到海南五指山区、云南边陲开展研究。在疫区,疟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震撼了李国桥。这些地方湿热多雨、山高坡陡、路隘林密、时有野兽出没,被视为“瘴疠之地”。李国桥和他的伙伴们把这一切艰难都置之度外,抱定一个行动准则:哪里有病人,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有病人,就什么时候出诊。

    1974年,李国桥在云南耿马县人民医院执行脑型疟疾救治研究任务,10月底,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希望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取出来的青蒿素交给他们进行临床试验。当时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疗效尚未确定,没有任何临床资料可参考。但出于使命感和责任感,李国桥决定延迟收队,继续留在耿马县研究。

    头5例病例,患者口服药品后,体内的疟原虫就不能发育,凭李国桥的经验,表明青蒿素口服给药杀灭疟原虫的速度比氯喹或奎宁静脉给药还快得多。他决定将青蒿素试用于救治脑型疟疾,就派了两名医生到中缅边境阿佤山上的南腊乡寻找脑型疟疾病例。
, 百拇医药
    这两名医生上山后不久就收治了1例24岁的脑型疟疾孕妇。一天晚上10点,李国桥接到他们的电话:病人由于死胎流产而昏迷不醒,问是否继续观察?当时李国桥立即睡意全无,他紧张地思索:孕妇脑型疟疾是脑型疟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即使用上传统的抗疟药奎宁也未必能救活;但用青蒿素治疗,万一无效,患者死亡,自己肯定得承担医疗责任。而且,若用青蒿素治疗第1例脑型疟疾就失败的话,他们将会受到“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指责。山上的同事问李国桥是否继续观察,实际上是问他上不上山抢救,有多大把握能救活病人。

    “你问我敢不敢担这个风险?我当时比较自信,论特效药治疗,根据前5例青蒿素口服杀虫的效果,我是有把握的,奎宁静滴远远比不上青蒿素鼻饲。以我抢救孕妇脑型疟疾的经验,这个病例的主要风险是极度贫血和低血容量休克,只要我们能及时赶到,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有救活她的可能。为了救活这个年轻的生命,就顾不得这些风险了。一定要让青蒿素救活第一例脑型疟疾!”李国桥在向记者回忆时有点激动。

    李国桥和山下的同事连夜准备好配血的标准血清和各种抢救药物,凌晨5点搭上头班车,上山后步行直至晚上9点才到达目的地。一到南腊乡卫生院,他们便立即投入抢救,经过输血、纠正休克等措施,抢救24小时后病人成功获救。
, 百拇医药
    这是人类首次在临床上用青蒿素成功治愈恶性疟疾,开创了中外医学史上的先河。李国桥及其同事在云南耿马县坚持工作到1975年春节前,成功收治了18例病人,包括3例危重疟疾病人。这个喜讯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全国“523项目”办公室。第二年,全国“523项目”领导小组做出决策:集中更多力量,开展大协作,推动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发工作。

    以身试药,生死体验

    带着对“523项目”的使命感和保障人类健康的责任心,哪里工作最紧急、任务最繁重、情况最危险,李国桥就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面。

    在云南成功用青蒿素治愈恶性疟疾后,李国桥等人又来到海南岛东方县偏僻山区从事青蒿素防治疟疾的研究,一呆就是十几年。

    在海南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中,为了降服恶性疟疾这个病魔,李国桥不惜拿自己的身体来做试验。1981年8月,为了彻底认识疟原虫发育繁殖的规律,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李国桥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体内,试图通过亲身试验,体验病情变化。
, 百拇医药
    这是一次可能危及生命的医学试验。为此,李国桥事先给助手留下一张字条——“这次试验完全是自愿的。万一出现昏迷,暂时不用抗疟药治疗……这是研究计划的需要,请领导和妻子不要责怪试验的执行者。”

    感染恶性疟原虫后,李国桥忍受着持续高烧的煎熬,尽量拖延服用抗疟药的时间,以便获得疟原虫发育两个周期的数据。在他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的一名助手和9名志愿者,也做了同样的试验……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仍引用他们的研究结论。

    1982年8月,李国桥等人撰写的论文《甲氟喹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发表在世界著名的《柳叶刀》医学杂志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发表有关青蒿素的国际论文。从此,青蒿素成为全球抗疟专家的关注焦点。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国桥和他的团队研制出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1997年,他和同事们研制出第一代青蒿素复方(CV8),后来被越南列为抗疟一线用药。这是外国政府首次授予中国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最高荣誉。
, 百拇医药
    抗疟先锋,奔走疟区

    近些年来,为了让青蒿素类抗疟药造福更多患者,李国桥频繁奔走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科摩罗等疟疾疫情严重的地区。有人甚至这样说:“哪里的疟疾严重,哪里就会有李国桥。”

    1984年,受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李国桥前往国际上颇有名气的泰国马奇诺大学热带病医学院进修。泰国有能力办起这种专门研究热带病的研究所,为什么地处热带、亚热带的人口众多的中国南方就没有专门的热带医学研究所呢?两年后,在李国桥的倡导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开始自筹资金筹建。李国桥和他的伙伴四处奔走、东借西凑,李国桥还将他积攒的30万元科研经费悉数拿出来,最后共筹集到140万元,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1989年在海南三亚建立挂牌。

    从研究所正式成立的那天起,李国桥及其团队就把目光投向世界,他们要让我国自主研制的抗疟新药走出国门,为疟疾病人解除疾苦,造福人类。
, 百拇医药
    1991年,越南疟疾大流行,造成数千人死亡。受越南有关方面的邀请,李国桥一行5人的中国专家组前往越南最大的一家医院——胡志明市佐内医院。当时重症病人很多,而越南只是使用传统抗疟药奎宁治疗,病情难以控制,死亡率高达40%。那时在越南帮助治疟的还有英、法、澳、荷等国的研究队伍。李国桥提出用中国研制的青蒿琥酯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但越南方面有所顾虑。于是,李国桥等中国专家组成员一边做艰苦的说服工作,一边在医院用青蒿琥酯治疗疟疾做示范。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二十小时,夜以继日地守护在病人身旁。2个月后,中国专家组用青蒿素救治的病人死亡率不到10%,当地医生和病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你们是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在佐内医院推广青蒿琥酯治疗疟疾成功后,李国桥等专家向越南中部的医院推广,但当地医院的医生一开始也持怀疑的态度。“佐内医院的老院长就带着几个医生到中部去,对那些医院的领导人说,‘不相信?我做给你们看!’后来证明确实很有效。两年之后,青蒿素这种治疗方法就覆盖了越南全国的医院。”李国桥自豪地对记者说。
, 百拇医药
    后来,李国桥又率领中国专家组从佐内医院转移到条件艰苦的疟疾高发区同奈省,在那里建立起疟疾研究基地,边治疗、边研究。在中国专家组的努力下,越南的重症疟疾发病率以及脑型疟疾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那时起,李国桥便经常应邀到一些亚非国家,指导疟疾防治工作。

    1998年,为了开辟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李国桥开始筹建柬埔寨新基地,将在越南同奈省基地的研究逐渐转到柬埔寨,至2000年已基本转移完毕。“青蒿素复方的第三、第四代产品都是在柬埔寨、越南、泰国和印尼完成的临床研究。2004年以来,我们在柬埔寨做了3年试验,用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疟疾。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一个高度流行区的人群带疟原虫率在1年内下降95%。”李国桥表示。

    2006年,李国桥和他的团队研制出疗程短、成本低的第四代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Artequick。这种新药不仅疗效快、治愈率高,而且只需24小时内服药2次就完成疗程,价格仅为同类药物的一半,非常适合在贫穷的疟疾流行区推广使用。为了扩大试验证明Artequick用于快速控制疟疾的效果,李国桥和他的团队又将抗疟阵地转移到非洲的科摩罗。
, 百拇医药
    在李国桥看来,从去年9月到现在在科摩罗的日子是比较艰辛的。“科摩罗经常没水没电,住的地方即便是当地最好的旅店,也比较简陋,没有绿色蔬菜吃,只有木瓜木薯。不过,生活上的艰苦算不了什么,艰难的是一个新事物、新方法在一开始时总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我们没料到会在那里呆那么久,当时我们以为做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就可以开始实施快速控制疟疾的灭源灭疟法了,却没想到一拖就是好几个月。”

    李国桥感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观念的转变都是很难的。国内花了30年才改变思路,从灭蚊为主转变为消灭传染源为主。李国桥说起这段历程很有感触:传统的抗疟方法多以喷洒杀虫剂或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来杀灭蚊子,以为蚊子消灭了,疟疾就没有了。但由于野栖蚊媒广泛存在,事实已经表明,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疟疾是人的传染病,人身上的疟原虫没有消除,蚊子才能起到传播作用;只有人身上的疟原虫消灭干净了,蚊子才无疟原虫可传播。要将这个道理说通给持传统观念的人,很难。其实现在已经消灭了疟疾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因为消灭了疟原虫,而不是消灭了蚊媒。‘灭源灭疟法’就是通过使用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既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又消除疟疾的传染源——疟原虫配子体的传染性,从而控制疟疾流行,直至消灭疟疾。我在科摩罗的几个月,把该国莫埃利全岛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并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和建议给当地政府,这也是科摩罗卫生部部长觉得青蒿素复方有效、想做快速清除疟疾试验的原因。如果在科摩罗获得成功,将会有利于扭转目前全球疟疾流行的严峻形势。”李国桥说。
, http://www.100md.com
    今年4月,李国桥继去年获得由柬埔寨王国政府颁发的“金质骑士勋章”后,又获得由越南卫生部颁发的“为了人民健康”奖章。据悉,这也是我国医药卫生界迄今获得的首个来自越南和柬埔寨的最高级别荣誉奖章。

    对于这些荣誉,李国桥本人却不愿多提,他最期待的是即将成行的科摩罗快速清除疟疾工作。“如果当地政府和我国的合同签好了,我马上就去,就在这个月底或下个月初。”他告诉记者时,语调里透出一丝不被人觉察的兴奋。

    一定要让中国的青蒿素惠及全球,这就是古稀之年仍然奋斗在抗疟第一线的李国桥所坚持的信念。

    【对话李国桥】

    记者:您今年在科摩罗的灭疟计划是怎样的?

    李国桥:我们要在年底就拿出成绩来,一年内使当地人群带虫率下降90%以上,2年内消灭疟疾。不过前提是周边国家的隔离工作要做好,科摩罗是个岛国,隔离工作应该比在柬埔寨、越南容易得多。
, 百拇医药
    记者:抗疟多年,您觉得最有成就感或感到最欣慰的事是什么?

    李国桥:2004年在柬埔寨开展的3年快速控制疟疾试验和即将在科摩罗进行的试验,都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如果科摩罗的快速清除疟疾试验能够成功,将超过我以前所有的成绩。

    记者:作为一位和疟疾战斗了40年的抗疟专家,您目前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李国桥:全民服药的问题让我很忧虑。我们去某个村子调查时,发现20%~30%的人体内有疟原虫,过一段时间再去调查,就会发现带虫的是其他人了,原因就是部分人不能坚持服药。有的人本身就有潜在的严重疾病,服不服抗疟药都会死,跟疟疾没有关系,但他们就会以为是服用抗疟药后死的。

    记者:作为一位科学家,您认为开展科学研究最难的是什么?

    李国桥:快速清除疟疾这项工作,我们在很多地方都遭到过反对。快速清除疟疾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还会遭到反对呢?来自纯学术的保守观念的反对和不认同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用宣传、教育等方式解决,但对于涉及到一些利益集团的问题我们就很难解决了——因为如果我们的试验在非洲取得成功,可能一些企业拥有的相当大的疟疾药品和杀虫剂的市场份额都要被砍掉。
, 百拇医药
    记者:您今年已经迈入古稀之年了,未来的3~5年您还会坚持为抗疟事业而四处奔走吗?

    李国桥: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在全球奔走都无所谓。近年来我也开始在柬埔寨、科摩罗等地培养年轻的抗疟人才。

    【大家·印象】

    “不顾家”的他

    ■刘远芬

    忙——这是71岁的李国桥教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在准备采访李教授之前,曾经和他接触过的同事就一再叮嘱我:“他忙得很!经常不是去越南、柬埔寨,就是到非洲,你想采访他要早点联系好,免得他出国了。他去的又是那种特偏僻、环境特差的地方,到时候你连他人都找不到,那就惨啦。”听闻此言,我赶紧给李教授打电话,电话通了,一听那边的背景声音,估计是在某个会场,原来他在北京开会,让我周六上午他回到广州后再联系。
, http://www.100md.com
    周六我按时拨通了他的电话,还在北京,还是在开会,于是再约周一联系。周一的时候,好不容易约好当天晚上采访,我不禁大松一口气。还好他在国内并且约到了,不然等他月底去了科摩罗,我可真的没办法了。

    幽默——采访到一半,我兴致勃勃地问李教授,您觉得在临床研究或推广快速灭疟的工作中,哪个阶段是最艰难的?他沉吟了一下,说:“我觉得最艰难的是现在。”哦,为什么?“因为我爱人催我吃晚饭了,你也要吃饭的吧?”

    采访中李教授的声音一贯平静,仿佛不带一丝感情的变化,这话中异峰凸起的冷幽默,让我不禁一乐。再看时间已经快8点了,我也觉得很歉疚,赶忙表示半个小时后再继续采访。

    严谨——李教授要求记者在文章发表前给他看一看。他看过后对文章中一些描述不够准确的地方一一点评并修改,大到他一段人生经历的细节,小到一个百分数的确定。改完后,他又将文章给原“523项目”办公室施凛荣施老做了修改,并多次强调要尊重事实,不得抬高夸大。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可见一斑。
, http://www.100md.com
    不顾家——李教授的爱人说,李教授这么多年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刚开始做青蒿素临床效果研究时,李国桥基本上极少回家,有时甚至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后来青蒿素研究做到国外,可以经常回广州了,但他往往一下飞机就去办公室忙工作了;即使好不容易回到家,他还是牵挂着工作的事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两个女儿的成长,几乎都由他爱人一手承担。

    “不顾家”的李国桥,同其他青蒿素主要的发明人一起,成就了青蒿素这一拯救全球5亿疟疾患者的神药,李国桥的爱人笑着说,值得。

    【人物名片】

    李国桥

    1936年8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热带医学研究所原所长。

    他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的主持人,主要参与的“青蒿素抗疟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临床研究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脑型疟救治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创立了脑型疟R、T昏迷皮内血片鉴别诊断法。其对恶性疟热型的阐述和图解被收入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疟疾学》专著,他总结的青蒿素类药7天疗程方案也被世界卫生组织接纳并确定为标准疗程。

    这位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学者,以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了一系列科学难题,给疟区人民送去了健康和幸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