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呼唤“治未病”
(钟可芬 摄)
前不久,在广东省中医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内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医“治未病”中心。该中心由省中医院原有的体检中心、名医工作室和传统疗法中心等科室资源整合而成。它的成立,使得医院的职能得以拓展,其服务从治病救人向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延伸(详见本报4月20日《医院周刊》头版)。
消息在引来各大医院关注的同时,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发了一番讨论:这个顺利运作了近两个月的“治未病”中心,其服务职能不正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吗?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将服务内容延伸至社区,这一“不务正业”的做法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社区中医药建设有何影响和借鉴呢?
“治未病”职能关口还可前移
5月21日星期一,广州的雨水已经持续下了3天,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中医体质辨识处排起了长队,数位市民正在认真填写中医体质辨识表。该院体检中心主任崔徐江告诉记者,自3月底揭牌以来,“治未病”中心平均每天接待约20位前来做中医体检的市民,“今天虽然下雨,人数还是比较多。”
, 百拇医药
在中心的健康调养咨询门诊,擅长综合调养脾胃功能、用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杨小波医生正在为患有慢性胃炎和睡眠障碍的廖女士开出综合调养和个人健康管理方案,他建议廖女士到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采用腹针、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进行治疗调养。据了解,目前,包括中医体检、健康调养咨询和传统疗法三大服务内容在内的“治未病”中心所发挥的效用正在慢慢扩大,随着国内第二家“治未病”中心日前在浙江省中医院的成立,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将进一步铺开。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在中心揭牌的时候,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曾鼓励他们今后也到社区做尝试。“我们希望到社区去,在中心成立之前,我们就曾联合辖区内的社区中心做了一些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咨询教育活动,如针对高血压和乳腺疾病患者的咨询。”
与广东省中医院位于同一个区的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林晓晖在得知“治未病”中心成立的消息后,当即向记者表示很愿意去走走,学学经验。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咨询关于中心的具体情况,同时他对“治未病”也有自己的看法:预防保健主要分为三级,从目前“治未病”中心的职能定位来看,它可能更多承担着第二、第三级的预防保健职能,包括早发现以及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虽然这些都是预防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然在初级保健方面还有发展空间。“如果真的要称为‘治未病’,首要工作是否应从更基础的一级预防(即对居民的基础健康教育、饮食提醒等)做起呢?”林晓晖认为,“最基本的一级预防工作,还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来做比较合适,也符合社区‘六位一体’的职能定位。”
, 百拇医药
林晓晖的观点涉及到大医院与社区的互动问题,不可谓不细致。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中医药的背景之下,有专家认为,中医“治未病”不仅应该在省级中医院成立,更应在社区推广开来,大医院应该与社区携手,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预防模式。
资源要共享,更要整合
不管任何形式的互动,要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资源、信息的共享。杨小波告诉记者,他们已有计划借助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量,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推广到社区,同时开展对基层医生的技术培训等工作。而借助大医院的影响力和充足的病源信息,社区的各项工作也将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这是双方互动的理想状态。省中医院医教部数据显示,目前共有9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与该院合作,有意向合作或正在沟通的则有40家之多。
杨小波认为,虽然国家鼓励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社区中医药,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大医院深入社区,开展互动,还是有一定阻碍。“比如跨片区的衔接问题,涉及医疗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我们如果要到社区举办活动,须征得居委会的同意,而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各有各的运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先与对方沟通,才能将‘治未病’推广到社区。另外,对实施对象人群的管理,也需要社区的配合。”
, http://www.100md.com
林晓晖则表示,与大医院互动,资源要共享,更要整合,比如健康档案。目前,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也在为前来体检或做康复治疗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今后会将服务对象延伸至社区,而事实上,建档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双方各行其是,无疑是在做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物力。“大医院和社区的建档工作若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方便了双方,也能使老百姓受益更多。”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梅理也认为,大医院和社区如果能进行资源整合当然最好。她向记者透露,现在不少地方的大医院已经实现了“一卡通”(即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患病、检查等记录储存在一张卡中,该卡在当地各大医院通用),有部分地区的社区与社区之间也在尝试该做法,如果“一卡通”能在大医院和社区之间实现共享互通,那么,健康档案等重要信息的共享就可一并实现。“这种设想比较理想化,但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张梅理说。
事实上,近年来大医院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从未间断。一方面,各地大医院医生下社区锻炼、专家下社区坐诊、出任针对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主讲人等;另一方面,社区主动出击,派医生到大医院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配合大医院下社区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与其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实践证明,双方的互动与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后,这种互动还将更深入地开展下去。有专家指出,要达到深入的互动与合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必不可少,“借助信息化平台,上海瑞金医院与对口帮扶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病患信息的共享。”该专家提到。
, 百拇医药
燃起社区中医药发展新希望
自去年下半年“大力发展中医药”被正式写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配套文件以来,社区中医药发展进入活跃期,各地中医药示范区不断涌现,不少社区也做出了地方特色。而“治未病”中心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发展以及大医院与社区互动的新希望。
广东省中医院医教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一直积极展开帮扶社区活动,响应国家大力发社区中医药的政策,实现医疗资源下移,履行大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配合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要求,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和影响力。“在医疗方面,我们办起了集中培训班,为基层医生提供参观学习和免费技术培训的机会,如中医的传统疗法平衡针、腹针、雷火灸、天灸等技术的传授;在教学方面,我们配合广东省卫生厅‘建立5个中医药名院’的工作,为基层医生提供临床实习基地;在科研方面,我们让基层医院参与做课题,提高基层医生的科研能力。”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对大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做法大大叫好。他认为,大医院这样做显然不是“不务正业”,其资源优势、病源优势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足以证明它有资格、有义务来做此事,此举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他希望大医院与社区之间有关“治未病”的帮扶和互动,不停留在派专家坐诊这类单一的形式上,资源的共享和多方面的合作都很重要。
, 百拇医药
鲍勇以健康档案为例,由于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复杂、耗时耗人力的工程,哪怕部分地区已实现信息化,要使档案在当地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大医院“活”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进而评价说,一些地区的社区尝试“一卡通”的做法很好,但能做到何种程度,现在还不便评价。“据我所知,很多大医院之间的‘一卡通’并不灵通,能共享和录入的病患信息很有限,有的仅停留在患者身份的确认等基础信息之上,还远远做不到像标准的健康档案那样详尽。”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问题研究专家表示,在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上,宏观政策给社区的支持非常多,社区的中医药之路要踏实地走下去。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中医药示范区,中医药在社区的发展前景喜人。该专家透露,有关部门正在计划进一步创建中医药社区示范点,在未来3年内将中医示范社区发展到100个。, 百拇医药(刘莉 钟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