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医院悄现有偿“陪诊”
本报实习生 张魁 摄
陪人看病就能挣钱,一些家政公司的有偿陪诊生意让医院有点儿眼红,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近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里也悄悄出现了有偿陪诊服务。“引导病人看病本属医院分内事,为什么还要收费?”虽然医院自称此举是为了方便患者看病,但不少患者还是对此表示难以理解。
只陪诊不挂号
5月22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北医三院,在门诊楼咨询服务台旁边放了一块写着《告知书》的牌子,上面写着:“为了方便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患者就医,我院在门诊开展全程陪同就医有偿服务。”《告知书》上写明此项服务每小时收费10元,不满1小时按1小时收费。
记者向一位年轻女导医员打听:“你们能不能帮着挂个号?”导医员指着《告知书》第二条“患者拿挂号条找导医员联系全程陪同就医”,说他们只陪同就医,“所有和钱有关的事我们都不做。”导医员告诉记者,服务包括帮病人排队、带病人去化验处、取化验单据等,但不包括挂号和缴费。
, 百拇医药
市场需求不大
记者留意到,《告知书》牌子下方的落款并非“北医三院”,而是“保康公司医辅中心”。有偿陪诊的推出者究竟是医院还是保康公司医辅中心?5月25日,记者联系到保康公司负责人刘欣,得到的答复是:是保康公司推出的,不是北医三院推出的。保康公司是独立法人单位。
刘欣的说法与北医三院宣传处工作人员的说法并不相符。北医三院方面告诉记者,医辅中心提供的陪同就医服务是医院推出的,并委托其他公司做,但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是医院的正式员工。
院方和保康公司都声称此项服务是为了方便患者看病。刘欣说,公司推出这项服务针对的就是一部分子女工作忙、没时间陪老人看病的知识分子患者。不提供帮挂号服务,主要是因为帮患者挂号有“号贩子”嫌疑,容易被列为打击对象。他说,保康公司从去年推出这项服务,受到一部分患者的欢迎,但目前市场需求并不大,“有时一天接待两三个、四五个患者,有时一天一个患者也没有。”
, 百拇医药
患者毁誉参半
医院方便患者看病的这份好心,患者是否领情?记者在医院随机采访了几名患者。陪父亲来看病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很多医院门诊、化验、检查等科室往往分布在不同的楼层,甚至不在同一个大楼里,而且大医院往往病人很多,许多手续都得排队,年纪大的老人难免有些吃不消。医院推出的陪诊服务可以省去老人的劳累,“我请半天假要被公司扣200元,还不如请个导医陪着老人看病。”
患者唐先生则直接表示对此项服务的不认同。“引导病人看病、帮助年老体弱的患者排队看病本属医院分内事,为什么还要收费?”唐先生说,排长队本身就是医院科室布局和就诊流程设计不合理给病人带来的麻烦,“医院不去改善自身,反而从中找到生财之道。”
记者注意到,在北医三院门诊楼,随处可见着浅蓝色工作服、胸牌上写有“医辅中心”字样的年轻姑娘和年轻小伙子,而真正的护士则穿着浅绿色制服,胸牌上写着各个科室名称。相比之下,穿浅蓝工作服的在数量上要明显多于护士,门诊楼里几乎每走几米就可看见一两个浅蓝色制服的导医员。记者观察了十多分钟,结果发现这些导医员基本上都驻守一个地方,除了偶尔有病人来咨询科室怎么走之外,她们非常“悠闲”。记者看到一位老大妈从楼上颤颤巍巍走下来,而守在楼梯旁的导医员却毫无反应,并未上前搀扶老人一把。而急诊室咨询台旁更是聚集了三四个着浅蓝色制服的导医员在一起闲聊,对刚从车上下来走路打颤的患者视而不见。
, http://www.100md.com
收费“自作主张”
针对部分患者质疑的每小时10元的收费标准,保康公司负责人刘欣称这个标准主要是参照保姆或小时工的市场价格,加上公司为病人提供的轮椅成本,所以定为1小时收费10元。
北京发改委价格管理处工作人员指出,在医疗服务项目中没有全程陪同就医有偿服务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也不属于医疗服务范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个收费项目,不属于医疗服务范畴的我们也管不了,具体得问卫生部门看这项服务到底该如何界定。”
北京市卫生局工作人员则表示,如果医院提供该项服务,则需提供相关的收费凭证,“如果无法提供,那就说明这项收费是违法的”。
编者手记
看病难原来也是商机
挂号、候诊、化验、检查、划价、交费、取药,赔着笑脸问路,一条条的长龙排过去,楼上楼下反复奔波。说起那份苦楚,去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会心有戚戚焉。
, http://www.100md.com
现在的三甲医院一般规模大———门诊楼、住院楼就有好几座;科室多,就如同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流程复杂,验血、验尿、B超、X光、CT,一般没见到一大叠检查报告单,医生绝不轻易开处方。看病劳心费力,如果能由熟悉就诊流程的导医员全程陪同并分担部分排队工作,何乐而不为?虽然医院外面也有提供类似服务的,但又怎么比得上医院里的自己人来得放心可靠?
医院就诊流程设计不够科学,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但也无力也无心做太多改变。每天病人如潮而至,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在没有利益驱动下空喊“服务意识”,实在脱离现实。
如此说来,医院开展有偿导医绝对是件好事———既帮助了患者,又创造了收益,可谓双赢。
然而,在把服务贴上价格标签之后,也有很多让人担心的问题。正如记者文中所提到的现象,导医员只对能够产生效益的陪诊工作感兴趣,而对没有付钱却同样需要帮助的患者不肯伸出援手。
本报记者 夏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