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其它 > 便秘
编号:11457213
排便机制与便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2期
     排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与此有关的因素很多。其中肛门自制是指随意延缓排便的能力、鉴别直肠内容物性质的能力及保持睡眠状态下控制粪便的能力。

    结肠可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只有当粪便体积和压力的增加超过某一极点时,方激起肠蠕动,此即所谓贮袋作用。贮袋作用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乙状结肠弯曲和直肠瓣阻止粪便前进速度的机械性作用;直肠的运动频率和收缩波幅均高于乙状结肠的这种生理性因素,可延缓粪便下降。若结肠的贮袋作用遭到破坏,则结肠内粪便不断进入直肠,势必造成直肠粪便堆积,一方面排便反射及便意频频不断,而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收缩为时过久而不能坚持,则引起失禁;另一方面由于肛管直肠角病理性不张或内括约肌失弛缓,则引起便秘。若结肠的贮袋作用阈值过高,则肠蠕动变慢,同样引起便秘。

    实验证明,正常情况下,直肠内粪便大量增加时,直肠内压下降或仅轻微上升,以使直肠在排便前能贮存相当多的粪便,而且使排便动作推迟,从而维持肛门自制,此种特性称直肠的顺应性。直肠顺应性过低可使便次增多甚至肛门失禁;直肠顺应性过高可造成慢性便秘。正常人的直肠顺应性为153ml/kPa±0.67ml/kPa,最简单的方法可用测定直肠最大耐受量(MTV)来代表,即患者因病要求停止操作前能注入直肠乳胶囊内的水或空气量。正常成人平均最大耐受量为406ml(范围280~540ml)。直肠感觉能发觉粪便由结肠到达直肠;肛管感觉能辨别粪便的物理性质。而排便感受器的位置,目前已肯定不在直肠壁内,而存在于耻骨直肠肌或肛提肌内。, 百拇医药(罗社文 武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