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苍生大医,救含灵之苦
——由“大医精诚”浅论中医学伦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0日
李宁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03级七年制医学英语班
〔摘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是集古代优良医学伦理传统之大成的光辉典范,其作品《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又是其医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倍受后世医家敬佩,研究中医医德,应首先从研究《大医精诚》中的思想开始。
〔关键词〕:中医学伦理;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
一.浅谈医学伦理
说到医学伦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伦理。“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和人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的学说。医学伦理则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去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医学伦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医德”。具体的说,就是要研究医务工作者在医疗保健活动中的所应遵循的道德品质等。
, 百拇医药
除中医的发源地中国以外,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都是世界上医德传统悠久的国家和地区。古希腊最杰出的医生当推希波克拉底,他被欧洲人称为“医学之父”。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在自己的著作《希波克拉底誓词》中对医患之间、医生之间的行为规范作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为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实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古罗马时期医学领域的代表人是盖伦,他不仅是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医学伦理方面,他继承了古希腊的优秀医德传统,认为医生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医业事业,不能为金钱、为利益而放弃对医学事业的追求。医学道德观念在印度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印度名医妙闻要求医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技巧为患者服务,要取得患者的信赖,要洁身自持,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等。阿拉伯的医学代表人物是迈蒙尼提斯,他的作品《迈蒙尼提斯祷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医德思想。《祷文》中表现出的医学伦理思想,如终生献身于医学事业,热爱世人,追求真理,淡薄名利,一视同仁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思想。
二.浅谈“大医精诚”与中医医学伦理
, 百拇医药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医便在此文明的孕育下形成。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产生了中医的原始伦理。从远古时期神农、黄帝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现代一些医生的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并经历代医家言传身教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而不衰,以至成为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医精诚》一文是当时集中反映医学伦理、医德的一篇文章,他的作者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史学家曾给他以“道洽古今,学殚术数”的高度评价。孙氏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在《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他以《大医精诚》为题,系统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他的“大医思想”倍受后世医家敬佩、推崇,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他将《大医精诚》作为《千金方》的卷首文,可见他对医德的重视。何谓大医精诚,“精”有择优选粹,透彻专深之意。即指理论知识的博专精深,医疗技术的熟练精湛,掌握运用的准确精当。医生是治病活人的职业,但学不勤何以知医,书不精何以活人!是以,精勤是习医的先决条件,也是为医的最基本要求。“诚”有天真纯一之意。即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医生的职业是为人的生命健康服务的,医者的心地是否纯正,品德是否高尚,态度是否端正,诊治是否严谨等,都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真正的“苍生大医”,除符合“精”的专业要求之外,重要的还应注意“诚”——医德医风的培养。做到了“大医精诚”必定能解救“含灵之苦”。
, 百拇医药
而我个人认为《大医精诚》中体现的中医医学伦理的精髓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学之岁,驰百而金徇经方;髦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千金翼方》)——勤奋不倦,涉猎群书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作为世间万物之长的人,其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了差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治疗中不至于误诊误治。因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的第一段中首先指出的是:为医者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技术。
作为医生,还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如果“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则不会学到什么渊博的知识。所以孙思邈指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揭示了骄傲自满的害处。而对于那些“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的医生。孙思邈则对之嗤之以鼻,谓之为医者的不治之症。故孙氏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大医习业》)。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救含灵之苦。
, 百拇医药
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李时诊“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温病大家呈鞠通“嗜学不厌,研理务精”。 清人王世雄曾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回春录·序》)。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他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清史稿·叶桂传》)。一语中的,警示后世医者当精研术数。
(二)“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自然界给人类最高的恩惠是生命。《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说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在这里形象的比拟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千金方》名字的由来。
, 百拇医药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首先应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病人的痛苦。故孙氏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做为医生,还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则表现出重视病人的生命健康,把病人的疾苦时刻放在第一位的品质。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肖纲在《劝医论》中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张景岳说道:“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类经图翼·序》)。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以说,传统的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认识和医生的职责大于任何价值的观念,是中医伦理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三)“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立志于医,仁爱救人
, 百拇医药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将医学与封建道德规范“仁”和“爱人”联系起来,作为医德的最高境界。从《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儒家伦理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涉及到他人、社会的一种“仁爱亲亲”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说:“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五经”乃儒家经典,可见他对儒学之推崇。他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对病人“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志存救济”等,都包含着儒家“仁爱”、同情恻隐、助人等思想。他又说,医生若凭借医术“邀射名誉”、“经略财物”,是“甚不仁矣!”可见他仁爱救人的推崇。
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不仅在内涵构成上融溶了丰富的仁学精神,而且在形式表徵中也常常将“仁”字作为特征性用“辞”。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晋代杨泉认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物理论》),还有龚延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是“存仁心”。故仁爱是中医所特有的伦理道德。
, 百拇医药
(四)“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贵义贱利,一视同仁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体现的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求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其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朋友仇怨,民族或国籍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和歧视。要求作为医生对于任何求治的患者都应“皆如至亲之想”。这深刻体现了孙思邈贵义贱利一视同仁的高尚医德。
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子,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明代医家李台春“与人药,不问其值,穷民日填户,无倦容。”,“乐施鲜积”(《宝庆府志》);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 百拇医药
然而在当今的生活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还存在着差距。权力、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所以医生如何做到贵义贱利,一视同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险巇,舍己忘我
医务人员的职业与其他职业迥异,医者治人之病,就要不怕艰难险阻,不分昼夜和天气、环境好坏,做到病人有求,医者必应,全力救治,勿避险巇,舍己忘我。
孙氏对病人认真负责,认为救治病人不应考虑个人安危得失。他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医生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又谓:“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孙氏这种视病人疾苦为己事,不怕艰险困苦,不厌病者脏臭,一心赴救,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为历代医家所敬佩。
, 百拇医药
相传孙氏即使对当时人们认为有强烈传染性的麻风病人,也不趋避推托,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治疗,甚至亲自护理。他说:“予尝手疗(麻风病)六百余人,差着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在孙思邈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唐代以前医家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崇高品德。
(六)“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举止端庄,医风严谨
医务人员的举行和外表,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治疗的信心,所以孙氏强调临怔之时,行为举止要得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他告戒医生到病人家诊病,“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同时还要对病人认真负责:“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这里孙氏告戒我们,在处方用药或行针时,要细心揣摩,谨慎行事,不得出差错。切忌盲目定论、轻率行事以误人性命。另外,医生还要端正医风,指出“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种行为“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 http://www.100md.com
孙氏要求医者行为端庄、仪表大方,这也有利于从心理方面的治
疗。宋代医家也对医生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要求,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指出的:“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七)“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大医习业》)——谦虚谨慎,尊重同行
如何协调同道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一个医务工作者医德修养的水平和心胸的宽阔与否。
孙氏反对“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提倡敬重同道,互相学习,对别的医者“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对那些“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的医生是深恶痛绝的。孙氏不但学习同道精神,还重视吸收“时医”、“土医”的经验,在他的《千金方》中上千首方,这些方剂虽然没有标明出处,但从方剂名称中仍可看出,他除了引用了华佗、张仲景、陶弘景、王叔和等二十多位医家的方剂外,还搜集了流传在民间的很多偏方、验方。
, 百拇医药
孙氏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就形象地描述过一些反面的例子:“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史上还有很多做不到医者无妒的事例,如薛生白的“扫叶庄”与叶天士的“踏雪斋”这类医者之间互相攻击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还出现了像张功耀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名人”,虽说中西医学研究方向有区别,但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所以不管从事中医或西医事业的医者都是同行。然而他却写出了《废除中医中药》这样的反面文章,很显然,他做不到尊重同行这样的医德要求。像他这样的无视国粹的人更应该好好读一下孙氏的《大医精诚》,升华一下自己的思想水平。
(八)“为善为恶,天皆鉴之”,“至于爱命,人畜一也”——需要选择性继承的医学伦理
佛教所强调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不杀生”等在孙氏思想中也有反映,而我们现代的医者对这些思想则要选择性地继承。
, 百拇医药
孙氏在《大医精诚》中提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说:“为善为恶,天皆鉴之”。“人有修善积德而遭凶祸者,先世之余殃也;为恶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余福也”。这些明显带有上天意志、阴阳报施的迷信色彩的观念被他用做督促医生履行医德规范的依据,虽然是缺乏科学性的,但在当时封建迷信及有神论流行的条件下对医生的道德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警戒作用。但在现在的科学时代,我们则要批判地去继承。
同时他在《大医精诚》中还主张不用活的动物入药,认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有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这种把动物生命也看成神圣的观点,明显是受佛教“不杀生”思想的影响,这一观点虽在一定情况下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但它对药源的开发利用和疗效的探索所起的阻碍作用却是明显的,而且这种离开人的社会性及社会关系绝对地反对杀生的观点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孙氏《大医精诚》中的这些思想是要我们选择性地去继承。
, 百拇医药
总之,《大医精诚》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中医传统的伦理道德,从孙思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格的医生所应当做到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医生应当首先学习怎样做一个医德高尚的人,要以孙氏的医德思想来规范我们,做一个苍生大医,以救含灵之苦。
〔参考文献〕
1.郭照江《新编医学伦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印北宋本)》,(本文所引孙思邈原文未注释者均出自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孙思邈《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3月23日“中医医德的内涵与精髓”
5.周一谋《历代名医论医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方向东《〈大学〉〈中庸〉注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张景岳《类经图翼》,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12月,第15 卷,第6 期;
10.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年8月,第17卷,第4 期, http://www.100md.com(李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03级七年制医学英语班)
〔摘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是集古代优良医学伦理传统之大成的光辉典范,其作品《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又是其医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倍受后世医家敬佩,研究中医医德,应首先从研究《大医精诚》中的思想开始。
〔关键词〕:中医学伦理;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
一.浅谈医学伦理
说到医学伦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伦理。“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和人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的学说。医学伦理则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去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医学伦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医德”。具体的说,就是要研究医务工作者在医疗保健活动中的所应遵循的道德品质等。
, 百拇医药
除中医的发源地中国以外,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都是世界上医德传统悠久的国家和地区。古希腊最杰出的医生当推希波克拉底,他被欧洲人称为“医学之父”。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在自己的著作《希波克拉底誓词》中对医患之间、医生之间的行为规范作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为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实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古罗马时期医学领域的代表人是盖伦,他不仅是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医学伦理方面,他继承了古希腊的优秀医德传统,认为医生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医业事业,不能为金钱、为利益而放弃对医学事业的追求。医学道德观念在印度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印度名医妙闻要求医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技巧为患者服务,要取得患者的信赖,要洁身自持,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等。阿拉伯的医学代表人物是迈蒙尼提斯,他的作品《迈蒙尼提斯祷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医德思想。《祷文》中表现出的医学伦理思想,如终生献身于医学事业,热爱世人,追求真理,淡薄名利,一视同仁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思想。
二.浅谈“大医精诚”与中医医学伦理
, 百拇医药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医便在此文明的孕育下形成。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产生了中医的原始伦理。从远古时期神农、黄帝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乃至现代一些医生的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并经历代医家言传身教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而不衰,以至成为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医精诚》一文是当时集中反映医学伦理、医德的一篇文章,他的作者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史学家曾给他以“道洽古今,学殚术数”的高度评价。孙氏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在《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他以《大医精诚》为题,系统论述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他的“大医思想”倍受后世医家敬佩、推崇,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他将《大医精诚》作为《千金方》的卷首文,可见他对医德的重视。何谓大医精诚,“精”有择优选粹,透彻专深之意。即指理论知识的博专精深,医疗技术的熟练精湛,掌握运用的准确精当。医生是治病活人的职业,但学不勤何以知医,书不精何以活人!是以,精勤是习医的先决条件,也是为医的最基本要求。“诚”有天真纯一之意。即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医生的职业是为人的生命健康服务的,医者的心地是否纯正,品德是否高尚,态度是否端正,诊治是否严谨等,都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真正的“苍生大医”,除符合“精”的专业要求之外,重要的还应注意“诚”——医德医风的培养。做到了“大医精诚”必定能解救“含灵之苦”。
, 百拇医药
而我个人认为《大医精诚》中体现的中医医学伦理的精髓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学之岁,驰百而金徇经方;髦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千金翼方》)——勤奋不倦,涉猎群书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作为世间万物之长的人,其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了差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治疗中不至于误诊误治。因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的第一段中首先指出的是:为医者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技术。
作为医生,还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如果“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则不会学到什么渊博的知识。所以孙思邈指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揭示了骄傲自满的害处。而对于那些“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的医生。孙思邈则对之嗤之以鼻,谓之为医者的不治之症。故孙氏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大医习业》)。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救含灵之苦。
, 百拇医药
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李时诊“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温病大家呈鞠通“嗜学不厌,研理务精”。 清人王世雄曾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回春录·序》)。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他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清史稿·叶桂传》)。一语中的,警示后世医者当精研术数。
(二)“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自然界给人类最高的恩惠是生命。《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说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在这里形象的比拟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千金方》名字的由来。
, 百拇医药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首先应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病人的痛苦。故孙氏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做为医生,还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则表现出重视病人的生命健康,把病人的疾苦时刻放在第一位的品质。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肖纲在《劝医论》中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张景岳说道:“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类经图翼·序》)。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以说,传统的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认识和医生的职责大于任何价值的观念,是中医伦理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三)“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立志于医,仁爱救人
, 百拇医药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将医学与封建道德规范“仁”和“爱人”联系起来,作为医德的最高境界。从《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儒家伦理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涉及到他人、社会的一种“仁爱亲亲”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说:“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五经”乃儒家经典,可见他对儒学之推崇。他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对病人“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志存救济”等,都包含着儒家“仁爱”、同情恻隐、助人等思想。他又说,医生若凭借医术“邀射名誉”、“经略财物”,是“甚不仁矣!”可见他仁爱救人的推崇。
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不仅在内涵构成上融溶了丰富的仁学精神,而且在形式表徵中也常常将“仁”字作为特征性用“辞”。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晋代杨泉认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物理论》),还有龚延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的第一要就是“存仁心”。故仁爱是中医所特有的伦理道德。
, 百拇医药
(四)“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贵义贱利,一视同仁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体现的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求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其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朋友仇怨,民族或国籍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和歧视。要求作为医生对于任何求治的患者都应“皆如至亲之想”。这深刻体现了孙思邈贵义贱利一视同仁的高尚医德。
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子,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明代医家李台春“与人药,不问其值,穷民日填户,无倦容。”,“乐施鲜积”(《宝庆府志》);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 百拇医药
然而在当今的生活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还存在着差距。权力、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所以医生如何做到贵义贱利,一视同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险巇,舍己忘我
医务人员的职业与其他职业迥异,医者治人之病,就要不怕艰难险阻,不分昼夜和天气、环境好坏,做到病人有求,医者必应,全力救治,勿避险巇,舍己忘我。
孙氏对病人认真负责,认为救治病人不应考虑个人安危得失。他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医生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又谓:“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孙氏这种视病人疾苦为己事,不怕艰险困苦,不厌病者脏臭,一心赴救,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为历代医家所敬佩。
, 百拇医药
相传孙氏即使对当时人们认为有强烈传染性的麻风病人,也不趋避推托,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治疗,甚至亲自护理。他说:“予尝手疗(麻风病)六百余人,差着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在孙思邈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唐代以前医家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崇高品德。
(六)“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举止端庄,医风严谨
医务人员的举行和外表,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治疗的信心,所以孙氏强调临怔之时,行为举止要得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他告戒医生到病人家诊病,“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同时还要对病人认真负责:“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这里孙氏告戒我们,在处方用药或行针时,要细心揣摩,谨慎行事,不得出差错。切忌盲目定论、轻率行事以误人性命。另外,医生还要端正医风,指出“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种行为“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 http://www.100md.com
孙氏要求医者行为端庄、仪表大方,这也有利于从心理方面的治
疗。宋代医家也对医生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要求,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指出的:“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七)“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大医习业》)——谦虚谨慎,尊重同行
如何协调同道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一个医务工作者医德修养的水平和心胸的宽阔与否。
孙氏反对“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提倡敬重同道,互相学习,对别的医者“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对那些“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的医生是深恶痛绝的。孙氏不但学习同道精神,还重视吸收“时医”、“土医”的经验,在他的《千金方》中上千首方,这些方剂虽然没有标明出处,但从方剂名称中仍可看出,他除了引用了华佗、张仲景、陶弘景、王叔和等二十多位医家的方剂外,还搜集了流传在民间的很多偏方、验方。
, 百拇医药
孙氏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就形象地描述过一些反面的例子:“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史上还有很多做不到医者无妒的事例,如薛生白的“扫叶庄”与叶天士的“踏雪斋”这类医者之间互相攻击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还出现了像张功耀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名人”,虽说中西医学研究方向有区别,但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所以不管从事中医或西医事业的医者都是同行。然而他却写出了《废除中医中药》这样的反面文章,很显然,他做不到尊重同行这样的医德要求。像他这样的无视国粹的人更应该好好读一下孙氏的《大医精诚》,升华一下自己的思想水平。
(八)“为善为恶,天皆鉴之”,“至于爱命,人畜一也”——需要选择性继承的医学伦理
佛教所强调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不杀生”等在孙氏思想中也有反映,而我们现代的医者对这些思想则要选择性地继承。
, 百拇医药
孙氏在《大医精诚》中提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说:“为善为恶,天皆鉴之”。“人有修善积德而遭凶祸者,先世之余殃也;为恶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余福也”。这些明显带有上天意志、阴阳报施的迷信色彩的观念被他用做督促医生履行医德规范的依据,虽然是缺乏科学性的,但在当时封建迷信及有神论流行的条件下对医生的道德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警戒作用。但在现在的科学时代,我们则要批判地去继承。
同时他在《大医精诚》中还主张不用活的动物入药,认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有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这种把动物生命也看成神圣的观点,明显是受佛教“不杀生”思想的影响,这一观点虽在一定情况下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但它对药源的开发利用和疗效的探索所起的阻碍作用却是明显的,而且这种离开人的社会性及社会关系绝对地反对杀生的观点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孙氏《大医精诚》中的这些思想是要我们选择性地去继承。
, 百拇医药
总之,《大医精诚》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中医传统的伦理道德,从孙思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格的医生所应当做到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医生应当首先学习怎样做一个医德高尚的人,要以孙氏的医德思想来规范我们,做一个苍生大医,以救含灵之苦。
〔参考文献〕
1.郭照江《新编医学伦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印北宋本)》,(本文所引孙思邈原文未注释者均出自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孙思邈《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3月23日“中医医德的内涵与精髓”
5.周一谋《历代名医论医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方向东《〈大学〉〈中庸〉注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张景岳《类经图翼》,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12月,第15 卷,第6 期;
10.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年8月,第17卷,第4 期, http://www.100md.com(李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 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03级七年制医学英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