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1457063
中医药学的“形与神俱”命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4期
     《黄帝内经》从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产生精神,精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往俱来,俱生俱灭。《灵枢·天年篇》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人的生命是父精母血媾和而成形体,得神则能生存,失神就会死亡。血、气、营、卫调和通畅地营运于五脏,产生各种生理功能(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是“神”,“神”由心来具体主持,并且神中的魂魄等具体职能都完备、完善,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把这种血、气、营、卫、五脏等物质生成神、魂、魄,而魂魄等神又与形体相伴相随的关系,概括为“形与神俱”,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形与神俱”命题,确立了中医药理论的唯物主义形神观念。

    形者神之质 神乃形之用

    形是神的主体、实体,而神只是形的一种属性和作用。《黄帝内经》虽然未能从哲学角度总结形神关系,而是由南北朝的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但《黄帝内经》却从生理学角度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认为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由五脏而产生,是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明确指出人的神魂魄意志与五脏相关。

    在五脏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间还存在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这一中间环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阐述了水谷精气营养五脏,五脏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和调,“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说:“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精气不断的生成和被利用,保证了五脏功能正常,血脉充盈调畅,精与神的运动就能维持,所以《黄帝内经》把“神”,直接判断为是“水谷精气”。又说:“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者,正气也。”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把神说成是“水谷精气”、“血气”、“正气”,实际上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运动,神不但是五脏之心、肺、脾、肝、肾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取决于水谷精气、血、津液、正气等多种因素。是水谷精气、血、津液、营卫等生命物质,营运于五脏,保证五脏功能正常而产生了“神”。

    《黄帝内经》把水谷精气、血、津液、营卫等物质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间相互为用关系概括为“精神”二字。因此,《黄帝内经》中诸多的精与神二字连用,并不是现代汉语语义中的精神含义,而是概括了精与神间的运动。《素问·汤液醪醴》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神不进”是指精气与神之间的内在运动止息,即精与神间相互为用终止。因此,才有理由可以把精神二字拆成“精坏神去”。又如《灵枢·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指出幻视、幻觉之类疾病是由于“神精乱而不转”所致。精神二字可以颠倒其序,成为“神精”。“不转”,就是不运动。所以《大惑论》唯物地解释了幻视的病因病机是精与神互用关系失调,不能相互转化。至此,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至人”的养生方法“积精全神”了。
, http://www.100md.com
    总之,《黄帝内经》认为精能充形、养形,形者神之宅,神乃形之用,形神相俱,精神互用。

    形神互用、互制

    首先,形体强弱直接决定精神的盛衰。《灵枢·营卫生会》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人在壮年时,血气旺盛,身体强健,因此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睡眠也好;人到老年时,血气衰退,身体衰弱,因此白天精神不振,夜间睡眠不好。可见,身体状况决定精神状况。此外,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精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虽然《黄帝内经》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的具体器官模糊不清,对大脑的功能缺乏深刻认识,但五脏功能影响着精神活动及精神状态,时至现代越发成为不可轻意否认的事实。因此,五脏功能直接决定精神活动,“府精”方可“神明”。
, 百拇医药
    其次,《黄帝内经》认为精神也可反过来影响形体,精神状态能影响人的身体状况。《素问·移精变气》说:“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分析了古人病种简单的原因是很少有精神因素的影响。《素问·汤液醪醴》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精神因素影响疾病的愈后。《素问·生气通天》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都反映《黄帝内经》对精神反作用于形体的认识。

    《黄帝内经》基于形与神之间的互用、互制关系,在治疗疾病和养生方面认为,调神可以健形,刺形可以调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方面的失调,可以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和人体精气(包括血、气、营、卫、津液、水谷精微等)的质和量来加以调控。《灵枢·根结》说:“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调节精神活动可以养生健形:“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此可见,“形与神俱”命题引导中医学探讨了形与神、精与神间的生理、病理联系,进而应用这些认识干预和预防疾病。, http://www.100md.com(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