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更需心理扶贫
近年来,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受到了各方关注,但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却少人问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有60%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别人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不懂得如何去化解。
贫困是把双刃剑,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铸就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品质,但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而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行为异常,轻则影响个人心理健康,重则导致人性扭曲,甚至犯罪。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问题。
■“心理贫困”事出有因
, 百拇医药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缺乏个性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贫困生与人交往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卑心理较重,怕被人看不起。
三是随着市场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 百拇医药
五是就业压力带来心理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六是社会上一些慈善活动实施不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受了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如何化解贫困生心理危机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中不低头,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力;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 http://www.100md.com
其次,高校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为原则,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要合理安排贫困生在校内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劳动,使他们既获得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再次,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另外,针对贫困生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实际问题,学校应为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进执证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文/柳君, http://www.100md.com
贫困是把双刃剑,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铸就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品质,但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而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行为异常,轻则影响个人心理健康,重则导致人性扭曲,甚至犯罪。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问题。
■“心理贫困”事出有因
, 百拇医药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缺乏个性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贫困生与人交往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卑心理较重,怕被人看不起。
三是随着市场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 百拇医药
五是就业压力带来心理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六是社会上一些慈善活动实施不当,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受了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如何化解贫困生心理危机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高校应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中不低头,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力;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 http://www.100md.com
其次,高校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为原则,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要合理安排贫困生在校内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劳动,使他们既获得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再次,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另外,针对贫困生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实际问题,学校应为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进执证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文/柳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