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7005
对统一辨证体系的思考与质疑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5期
     由于临床需要,历代各医家发展创造了不同的辨证体系,究竟这些辨证体系要不要统一,笔者回顾辨证体系的发展,探讨各辨证体系的特色,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辨证体系史略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特色,起源较早。六经辨证首载于《素问·热论》,然由于草创,较为简略,拘于时日,不足以辨治汉代之伤寒。张机针对当时流行伤寒之传变情况,对其加以改造,而适应于伤寒之辨证。此六经辨证虽然可推衍用于杂病之辨治,但毕竟不如脏腑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那样能更贴切地反映杂病的病机,故《金匮要略》主要采用脏腑辨证。而温病是与杂病、伤寒不同的一类外感病。在温病学说形成之前,俗医曾照搬《伤寒法》之治伤寒法治温病,御风以纪,指鹿为马,试而辄困。明代吴又可认识到仲景六经辨证“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异”,而倡“表里九传辨证”,虽此辨证繁杂而不切实用,未能推广,但实启后世温病辨证之思路。至清代,吴瑭等温病学家,通过“进与病谋,退与己谋”,创立了三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较为正确地反映了温病传变的特点,使温病的辨治发生质的飞跃。另外尚有八纲、方剂等辨证方法。
, http://www.100md.com
    辨证体系统一的思路

    以上这些体系既各有特色,各有所偏,又互为重复,彼此重合;既互为补充交织,又相对独立对峙。这种情况确实给中医辨证的标准化造成一定困难,给研究与运用辨证论治带来一定困惑。于是五十年代时有学者提出寒温统一的设想。近来又有学者进而提出统一,或曰规范各个辨证体系的问题与设想。或设想吸收各辨证方法之精髓,以五脏系统为理论基础,形成“证候系统辨证”;或欲对现有辨证体系进行分析,在认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基本规律、辨证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辨证要素,以建立“症状一辨证要素一证候”的辨证新体系。

    对统一辨证体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不仅要看到现实,还应回顾历史,反思产生的原因;不仅看到其不统一、各有所偏带来的不便,还应该看到这彼此差异的辨证体系,正是针对不同种类疾病的辨证要求而设,分别具有针对性,适用性,难以替代性。
, 百拇医药
    而前所言统一辨证的思路,大同小异,大概是分析提取各辨证体系中之要素或曰精髓,如病位、病性等等,加以归纳整理,形成一种大包容式的辨证体系。辨证时对应新辨证体系中的要素而加以组合。而各辨证体系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有其一定的针对性、适用性、难以替代性。规范后的辨证新体系,能够不能够保持这些针对性与适用性,能否替代现有的各辨证体系,有无临床实用价值,能否得到公认,笔者表示怀疑。如辨治温病,与其在新的大包容式的辨证体系内寻要素加以组合,倒不如直接以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来的直接简洁实用;同样,辨治伤寒,用六经辨证更为方便。

    可能新的统一的辨证体系能够包容各辨证体系所含之要素,但各辨证体系之差异,有别于其它辨证体系的关键,不在于其要素之多少,而在于以何要素为纲,何要素为目。如卫气营血辨证是以卫气营血的四个由表入里之病理层次为纲,其它要素为目;三焦辨证是以纵向之三焦传变为纲,其它要素为目;脏腑辨证是以五脏六腑之病位为纲,其它要素为目。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适应其所针对之病症,如温病之所以以卫气营血为纲,是此四病理层次之划分与温病之传变相应。而欲统一各辨证方法的新体系将以何者为纲?何者为目?如何兼容而能面面俱到而不顾此失彼?
, 百拇医药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寒温统一”,早于统一辨证的研究,已探索多年。然究竟是以六经统卫气营血,还是用卫气营血统六经,或是以八纲统二者,至今仍在争论,仍无定论,以致寒温统一遥遥无期。统者,纲也,若以六经为纲以统卫气营血,则可能不符合温病传变规律,不便于温病之辨证;反之,则不宜于伤寒之论治。同是辨治外感病之体系尚且如此难以统一,何况统一外感兼内伤之各辨证体系?

    故笔者认为,统一辨证体系是有可能的,或许是发展方向。但这种统一的基础应该是各辨证体系已经经过充分发展,充分分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式的统一,自然而然的统一。未经过充分分化发展而匆忙搞统一、规范,必然统而不一,难以规范,不切实用。就目前情况看,辨证体系远未充分分化发展,虽然辨证体系可列举不少,但确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所以现存的辨证体系不是多了,而是不足。尚有相当的疾病根据目前的辨证体系进行辨治而疗效欠佳--如恶性肿瘤等。可见目前统一辨证的条件尚未成熟,不必急于搞辨证体系的统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当前的急务不是急于收敛,将各辨证体系统归于一;而应该发散,多创立新的辨证体系。作为中医人员,均应该效法吴瑭,象他那样“进与病谋,退与已谋”,根据目前疾病谱的变化,探索创立新的辨证体系,使辨证体系充分分化发展,丰富多彩,以适应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疾病的辨治,使医者不复叹于“医之所病病道少”。, http://www.100md.com(张大明 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彭青鹤 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