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1458604
痰证证治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3日
    摘 要 从《诗经•鄘风》开始就有关于痰的记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病症历代医家都是如何认识与治疗的。本文就有关痰证的一些论述作一次浅谈。

    关键词 痰证 痰证治疗 痰证分型 痰证辨证

    痰证: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泛指痰浊之邪滞留于体内的病证,包含较广。

    对于痰证的治疗历史悠久,《诗经•鄘风》中就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虻”的诗句,“虻”就是现今常用的化痰药物贝母。《五十二病方》中亦记载有常用的化痰药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附(白附子)等。汉以前无“痰”字,而有“淡”字之用,《文字集略》曰:“淡为胸中液”,说明了痰与人体内水液相关。《内经》中水、湿、饮病证的论述相当详尽,奠定了痰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此后,痰证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痰证理论。

    《素问•奇病论》有“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的记载,提出了芳香化湿的法则。“去宛陈莝”(《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逐饮之义等,论述了驱逐淤积于体内的水湿的各种方法。此外,在《灵枢•邪客》篇中,尚记载有“半夏汤”,用以决渎壅塞,治疗水湿停聚于体内之病。以上均为痰饮论治的最早理论文献。

    张仲景依据《内经》理论提出了关于水饮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的配伍。在治疗上已形成完整体系,对后世痰饮的论治影响深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论述了水饮病证的分类、症候、治则及方药,该篇共有论1首,脉证21条,方19首,按水饮停滞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类,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从概念上界定了四饮的具体定义,较之《内经》水、湿的论治更加清晰明确。

    水饮停滞部位的辨证是四饮分类的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