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6874
特殊煎药法——论古人的煎药法(五)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6期
     张瑞贤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古代汤剂的特殊煎法除先煎、后煎、包煎之外,还有烊化、泡服、冲服等,严格地说它们不属于煎法,但也同属汤剂的组成部分。

    烊化

    烊化,有时又被称为溶化,主要用于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是指在煎剂之外,采取另外用水、酒等溶剂加热使其溶化,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的方法。主要用于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

    烊化的方法汉代就已出现,如《伤寒论》炙甘草汤,方剂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等九味组成,煎煮方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其他药物煎煮,惟阿胶烊化。在《伤寒论》中含有阿胶的汤剂还有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等,其中的阿胶皆需烊化。陶弘景也指出:“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竟,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陈嘉谟明确记载,阿胶“入剂不煎,研末调化。”(药煎熟时,倾净渣滓,将末投内,自然烊化。)
, 百拇医药
    泡服

    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于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煮沸的煎出液趁热浸泡,防止挥发。现今常用药物有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由于这些药物应用的时间不长,在清代以前还基本上是与其他药物同煎的。

    泡法在《本草纲目》中已经常见,如百病主治药中列有治疗心腹痛的安息香,“心痛频发,沸汤泡服。”再用椰子壳治疗“杨梅疮筋骨痛”时用“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验。”其他如《本草备要》应用皂角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

    更早的《本草纲目》转引元代《岭南卫生方》的一首治疗挑生蛊毒、胸口痛者方剂中就已有“胆矾二钱,茶清泡服,即吐出”的煎服法。

    冲服
, 百拇医药
    冲服现今主要用于散剂和一些使用量小的贵重药,常用的有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等。古代则不是这样,无论贵重与否,都可以冲服,但冲服的记载却不是很早。《本草纲目》引《圣济总录》的一个汤方“大便后血:萱草根和生姜,油炒,酒冲服。”而在现今版本的《圣济总录》中却查不到该文。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若干附方中有药物冲服的记载,大多是引自现今已经亡佚的古方。清代以后的方书中使用药物冲服的汤方记载才多了起来。

    明清以前冲服药物都记载为“末服”,如《伤寒论》大陷胸汤方的煎服法,“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甘遂即是冲服。而桃花汤的煎服法则更有意思,方中有赤石脂、干姜、粳米和粳米三味。其中赤石脂用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煎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方中赤石脂一半入汤剂煎用,一半研末冲服。汉以后历代皆有冲服药物在汤剂中。唐代孙思邈提出:“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须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其后一些贵重药材皆采取了冲服的方案,沿用至今。明代徐春甫也总结说:“凡汤中用犀角、羚羊角,一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入药法,生磨汁煮亦通。”“凡用沉香、木香、乳、没,一切香末药味,须研极细,待汤热先倾汁盏,调香末服讫,然后尽饮汤药。”《炮炙大法》等也有同样的记载。以后某些贵重药和香料药冲服成为共识。

    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为了保证疗效,“须将古人所定煎法,细细推究,而各当其宜,则取效尤捷。”确为至理名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