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5373
我国急诊医学迎来新机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6.23
     ——专家指出:应借势为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提速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举办了急诊医学高峰论坛。以往急诊医学会议很容易就成了诉苦大会,而这次,协和人把它办成了一次鼓劲会。与会专家指出,从SARS开始,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急诊医学迎来了新的机遇。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借大环境之力,就会使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提速。

    ■我国急诊模式混乱

    一般来说,国际上有两种急诊模式:一种是美国的模式,讲究把患者接进来,强调将患者及时送到医院急救,急诊车上配备的是经过培训的医士;一种是欧洲的模式,讲究把医生送出去,强调就地救助患者,即移动的ICU,急诊车上配备的是专职医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认为,我国急诊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至今还没有一个现行的、可资借鉴的急诊医学构建模式和完整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院前和院内急救都是多模式并存。例如,在北京,急救号码有两个:120和999;急救车上有的配跟车医生,有的配跟车护士,有的配跟车担架工。院内急救也是多模式,有的医院急诊科是独立编制的,科内再分内、外科;有的急诊科主体是急诊科医生,又接受一部分其他科室的医生承担急诊任务;有的急诊科则是由医院内、外、妇、儿等各科派人轮流在急诊科出诊。王仲介绍说,在一些重视急诊科的医院,急诊科人员和设备配置以及学科发展情况稍好。但在那些急诊科不被重视的医院,人员结构不合理,设备配置也严重不足。
, 百拇医药
    ■SARS暴露我国急诊欠发达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考验了我国急诊的应对能力,也暴露出我国急诊欠发达的窘境。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指出,SARS之后,我国政府和百姓意识到,作为与疾病斗争的前沿阵地,急诊科的应对能力对于战胜疾病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我国急救应对能力偏低,存在观念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医生知识层次低、急救技能弱等问题。据悉,北京市卫生局于近日开始对全市从事急诊医疗服务的医生进行基线培训,以便让所有急诊科医生达到应对危、急重症的基本水平。

    与此同时,致力于急诊医学发展的专家们,也学会了如何借助和帮助政府,整合各方急救资源,构筑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保障奥运急救重在协调

    前几天,协和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成功地抢救了一位由外院转来的产后大出血的患者。在第二天的交班会上,王仲表扬了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但他同时还指出,在抢救过程中,整个抢救体系还不够协调,与院前急救的衔接还远远没有做到及时迅速。
, 百拇医药
    从这件事上,王仲想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事实上,因为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已有国外专家们提出了奥运医疗。王仲认为,奥运急救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协调。他介绍说,北京市已经开始在整合全市急救资源的基础上,建立2008年奥运会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其中包括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急救网络。北京奥运会医疗急救工作规范业已正式出台,对奥运急救转运、急救药品使用等作出了规范。同时,北京市卫生局还正式启动了奥运医疗院前急救培训,752名将参与奥运急救转运工作的急救志愿者们,开始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急救培训。此外,除了专业急救之外,北京市还在社区开展初级自救互救培训,并将对警察、出租车司机、教师、特殊行业工人进行必要的急救训练。

    1999年在美国学习考察时,王仲的研究课题是分析中美急诊体系的异同。他发现,北京有急诊医学应包含的所有元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整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即每个点都有,但没有串成线。王仲现在想做的,就是想把这些固定的点,串成一条可以灵动起来的线。而他认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本报记者 崔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