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1462168
春融一念 日究千方——读《活幼心书》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55期
     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演山翁,衡阳人,幼习举业,以儒攻医,著《活幼心书》3卷,行文晓畅,妙语珠玑,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特别是骈散歌括,生动鲜活,医文辉映,洞幽烛微,情文并茂,开诗歌体裁著述医书之先河。卷上为决证诗赋75则,概述小儿形证,卷中为明本论43则,详论病证治法,卷下为信效方230方,分门别类编排,前后呼应,特色彰显,平易实用,影响深远。

    1.上探旁求 心裁独出

    曾世荣得戴(宋徽宗时翰林侍医戴克臣,有“活幼宗师”之誉)、刘(业师刘思道,五世祖刘茂先师承于戴氏)二家之心法真传,“上探三皇前哲之遗言,下探克臣茂先之用心,实则吾心固有之理,旁求当代明医之论”,对张仲景、陈文中特别是钱乙汲取尤多,如弄舌用钱氏白术散,舒舌用泻黄散加黄芩。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发扬,颇多创见。最早论述“四证(惊风痰热)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率先用五苓散治惊风;最早详论“五软”证;对于小儿诊脉,不人云亦云,通过详加考证,结合实践,得出结论:“五岁儿常脉,一息六至者是,八至者非。”还揭示了古书中“金银薄荷”的真相,乃薄荷叶小者似金钱花叶,并非加金银同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丝丝入扣,令人信服。
, http://www.100md.com
    2.病在谨初 扑之在微

    首先,主张“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秉承了“上工治未病”的宗旨。如提出“心肝恬淡,自然毋染于时灾。脾胃和平,戒以勿餐于夜食”,“盖进以乳食,务要撙节,而远之鼓乐,免生惊叫。”均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育儿衣过暖、食过饱、娇惜太过、爱之实以害之的问题,作“小儿常安”歌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根据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语言通俗,至今流传民间。“大凡幼稚,要其常安,在乎谨寒暄,节饮食,夫复何虑。”溺爱反致小儿发病,“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均符合科学养护观;其二,对欲病之人,宜未雨绸缪,如体虚复感儿,腠理不密,风寒外侵于皮毛,内合于肺经,每致痰热喘急,宜于表邪既退之后调脾,“使中州之土固守,则何患乎外邪得以侵袭哉?”有此认识,难能可贵;其三,对已成之病,识证于微渺,制疾于萌芽。“大抵婴孩得疾,如火燎原,扑之在微,不致有延蔓之盛。疗病亦然。若初觉是受惊伤风发热,便与疏解……此有疾在谨初之意也。”病势轻浅者及早治疗,不仅容易向愈,且免生传变之弊,防微杜渐,无不突出一个“早”字。曾世荣对病理机转了如指掌,临证有灵活的预见性,能既病防变,及时截断扭转病情发展;还当注意饮食禁忌,如肿证慎服“味咸能溢水者”,“须脾胃平复,肿消气实,然后于饮食中,旋以烧盐少投,则其疾自不再作。”诚经验之谈,与现代研究如出一辄。
, 百拇医药
    3.心须活法 临机权变

    学不可执一而取,医者当择善而从,惟精思详味,探本索原,方能药饵所施,百不失一。况婴儿口不能言,纵稍长成,语不足信,致疾之由一听医者揣摩,因而曾世荣最早将儿科称作哑科,“非圆机之士,焉察彼证。”必须善于观形观气,细察盈亏部分。察色听声尤有未能尽者,又必须持脉以决。曾世荣积累了许多独到经验,如搐证虽有急慢惊之分,不外乎“惊生于心,风生于肝,搐始于气”,不可滥用金石耗伤真气,必须审察病源,着眼于调整升降出入,“贵以宽气为妙,气顺则搐停”。选方用药量儿大小,以意加减,随病轻重用之。常言道“隆暑戒用附子,隆寒戒用大黄”,但对错综复杂的疑难病证,务须打破常规,变法以建奇功。五苓散源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设,曾世荣不落窠臼,广为应用于惊、啼、疝、肿、疮疹、吐泻等证,通四时而用之,屡起沉疴,灵活妥贴,令人抚掌击节。他的名方“琥珀抱龙丸”由钱乙“抱龙丸”加健脾行气等药化裁而来,药性温平,不僭不燥,善能祛风痰、解心热、和脾胃、益精神。笔者尝试以此方加减(天竺黄、陈胆星、琥珀、四君、山药、枳壳、枳实、珍珠母、生白芍)治疗肝郁脾虚、痰火扰心型多发性抽动症亦效。
, 百拇医药
    4.业医体仁 重德爱幼

    曾世荣每遇急重求救,甚至道旁途中,闻命即赴,不惮寒暑烦劳,悉心救治,活人之幼无算。据《衡州府志》载,元代大德丙午年发生一次大的火灾,殃及两千余家,火迫曾宅,市民自发前来灭火,“拼力进水百余器,烟止风收”,使曾宅与书稿、书板俱得不焚,医患情深,传为佳话。曾世荣为人仁笃,提倡同行相亲、“戒毁同道”,从不恃己所长,惊谑病家,“为医先要去贪嗔,用药但凭真实心。”其活幼之心,真可谓恒心也,恻隐之心也,心诚求之之心也。曾世荣年78岁时题诗一首:“涉历风波老此身,业医惟务体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为四海春。”恰是他高尚医德的写照。当然,医者之仁,并非一味迁就,不能顺病患恶攻喜补之心,妄投药饵、误人不见其迹。否则,就沦为“庸工”。也不能因为“恐触病家之讳,犹豫其说,不吐真情”,而应当“色脉参详贵造微,早凭疾证决安危”,其理甚明:“既危吐露以真实,安有怨咨而妄传”,“与其受怨于后,孰若告之于先。纵有危难,夫复何怨。”这里实际上较早地涉及了病人享有知情权与医生有履行告知义务的医德法规与医学伦理学问题,值得留意于此并进一步研究阐明。, 百拇医药(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