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1656
陈竺:学者官员的医者情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06
陈竺:学者官员的医者情怀
陈竺:学者官员的医者情怀
陈竺:学者官员的医者情怀
陈竺:学者官员的医者情怀

     6月29日,54岁的无党派人士陈竺被正式任命为卫生部部长,他成为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一时间,镁光灯纷纷聚焦在这位无党派官员身上,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陈竺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陈竺的任命,是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信任的又一体现。”

    在业内,陈竺原本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著名的血液病专家,他的名字将永远与血液病联系在一起;从一个16岁的插队少年一步步成长为院士,这本身就有着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其与妻子陈赛娟的爱情,更是精彩、经典。

    “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从当年的赤脚医生到今日的卫生部部长,陈竺一路上都在面临不同的挑战,这次绚丽转身当然也不例外。

    同窗之谊。陈赛娟与丈夫陈竺联合其他科研单位在研究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百拇医药
    情系“抗非一线”。2003年5月,国家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率国家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专家组来到广州,与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及有关专家共商防治非典大计并取得共识。图为陈竺在ICU病房与医生交流抢救治疗措施与做法。

    学者荣誉。2006年,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Inserm)授予陈竺院士国外学者特殊贡献大奖,以表彰他带领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白血病研究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

    陈竺:1953年8月生,江苏镇江人。无党派,研究生学历,科学博士。

    1970年4月至1975年10月为江西省信丰县、横峰县插队知青;1975年10月至1977年11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8年9月至1981年9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9月至1984年9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攻读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后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7月后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
, http://www.100md.com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0年10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院协作组织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从插队知青到多国院士

    “其实,我是当年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自16岁从上海到江西插队落户,陈竺有整整5年时间一直待在农村。期间,他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回顾那段经历,陈竺曾说,知青生活加深了他对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他切身体会到,“修地球光靠热情是修不好的,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知识和文化。”因此,身处农村艰苦条件下的陈竺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其父陈家伦、母许曼音均为中国内分泌界知名人士。1975年,陈竺进入了上饶卫生学校,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并担任学习委员,两年后留校任教。陈竺当上院士以后,曾多次回上饶卫生学校探望师友。在该校现任校长徐江龙的印象中,陈竺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对母校很关心,“2001年校庆的时候,陈竺没有时间来,便请夫人陈赛娟代为出席”。陈竺在1978年以专业成绩第一名的佳绩,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王振义当年只招了两个研究生,而另外一位,就是后来成了陈竺的妻子、同样在白血病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陈赛娟。
, 百拇医药
    1984年,陈竺获得了赴法留学机会。1989年,陈竺选择回国工作。他说,“要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的国土上”。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里,他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863高科技项目以及欧共体项目等20余项,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青年学者。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的陈竺,在学术界的声望可见一斑。

    与白血病作战的血液病专家

    陈竺曾被人称为“分子生物学家”,这个称号的确名副其实。自1989年回国,陈竺已在分子生物领域探索了10多年。如何运用基因技术来治疗白血病,他已潜心研究了很久。

    终于,在一次国际人类基因组织大会上,陈竺宣布:他和他的同事们已找到了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相关的两个致病基因,并发现了调控这两个基因的机理。陈竺顿时成为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被媒体曝光程度最高的科学家。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这样评价学生陈竺的研究成果,“攻克白血病是攻克癌症的一部分,其重要环节之一是弄清癌症和白血病的致癌基因,现在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相关的两个致病基因已经被发现,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可以此为指导,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正常的基因直接或间接插入细胞中以修补错误基因。所以在不久的将来,用基因武器攻克白血病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次大会上,陈竺还宣布了另一条爆炸性的消息:我国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全反式维甲酸和砒霜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过程中,对白血病致病基因的蛋白产物起到了靶向治疗作用。美国权威杂志对此评论:“研究者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技术对中医理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将中医药学治疗肿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纳入了现代医学科学体系之中。”这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的典范。只不过,如何诱导分化治疗使癌症得到控制,仍需要长期研究。

    七年中科院管理工作

    2000年10月,陈竺开始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主要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陈竺在科技国际合作领域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事的大力称赞。
, 百拇医药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金华在中科院已工作26年,陈竺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后的六七年间,两人有过多次密切接触。“陈竺是少有的宏观战略家,可以用创新型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来评价他。”曹金华说,陈竺看待问题有宏观视野,很快就能抓住问题实质。曹金华还高度评价陈竺的外语造诣,“他的英文、法文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无论对他的决策,还是认识世界、展现中国都很有好处”。

    据曹金华介绍,中科院强调生命科学要在应用中体现,陈竺为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比如,3年前他推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建立;最近,他推动了天津生物能源基地的建设;在上海,他也推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作建立生命科学院。

    一家四教授,师徒三院士

    陈竺的父亲陈家伦是国内内分泌界的顶尖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目前是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名誉所长,瑞金医院的终身教授。陈竺的母亲许曼音也是我国内分泌学专家,其研究课题“20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于1988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许曼音教授还是卫生部委托的“全国内分泌进修班”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授课、带教教师,已培养内分泌代谢专科医师约600名,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加上陈竺的妻子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氏一家出了四位在医学领域中响当当的教授。
, http://www.100md.com
    值得一提的是,陈竺和陈赛娟还是同门师兄妹。

    陈竺的老师王振义是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血液病专家,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通过“诱导恶性细胞凋亡和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

    “我只是他一段时间的老师,他的成功靠自己的努力,有的方面我还要向他学习。”谈起自己这名出色的学生,年逾八旬的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王振义教授感叹说,“过人的天分、无比的勤奋,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的人才必然会有大的成就。”1978年,陈竺来到王振义教授所在的瑞金医院进修。王振义教授意外地发现陈竺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写的病史十分仔细、准确,字迹工整,他对其他学生说:“你们以后也要这样写。”从此,王振义教授开始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我能行吗?”“试试看吧。”结果陈竺取得了专业考试第一的好成绩。当年,王振义教授只招两个研究生,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了第二名。
, http://www.100md.com
    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这段同窗之谊成就了一段美满婚姻。陈竺和陈赛娟不但成为了生活伴侣,还成为了工作上的好搭档。

    低调科学家的“高调”宣言

    出身名门、成果等身,陈竺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媒体的宠儿,想不成为名人都难。而此前媒体对陈竺的报道中,提及最多的就是陈竺的“低调”,难得的一次后来被视为“高调之举”的事,就是那场“非典”灾难过后,陈竺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而表现出了少有的愤怒。

    对此,陈竺的爱人陈赛娟说,陈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此,他曾经与21位院士一起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倡导此事。陈竺也就此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科技改革和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中国科技体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他说,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即“五个统筹”,强调了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其中也包含了对科技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方向,即在重视科技对经济贡献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健康和环境等公益性领域的支持。我国在健康科学领域内的改革严重滞后,其存在的弊病也日益显现。尤其是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尽管中国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在对抗疫情的战役中表现出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求实精神,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很遗憾,我们没能做得更好”。
, 百拇医药
    作为亲身经历中国对抗“非典”的科学家,陈竺认为中国政府对生物医学领域的资助强度虽然有所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2000年中国卫生相关领域(不包括生物学)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仅为总研究和开发经费的1.3%,约为12亿元人民币(合1.46亿美元);当年中国政府对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仅为6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内部对生物医学方面的投入约1.5亿~2亿元人民币。”陈竺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这样强调。

    当年的血液病专家陈竺,有一个宏伟的梦想,那就是建立中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院——由中国政府资助建立的公益性生物医学研究基地,其使命是组织、领导和资助全国的科学家广泛开展生物医学研究,促进、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着眼于提高未来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陈竺语录

    “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百拇医药(刘景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