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6期
编号:11466999
ASCVS 2007年会基础研究荟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6期
ASCVS 2007年会基础研究荟萃

     第十五届亚洲心血管外科(ASCVS)年会为期2天的基础研究分会上,参会者针对心血管外科干细胞治疗技术开发、组织工程材料研制、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和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心脏疾病蛋白质组学和异常基因表达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心衰

    本届年会基础研究专题报告中,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衰相关内容引人瞩目,来自日本、德国、泰国的心外科学者与国内同行对此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泰国曼谷心脏医院心脏及胸外科Kitipan V. Arom教授报告,采用患者自体血管生成细胞前体细胞(Angiogenic Cell Precursors, ACP)进行体外培养,并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肝素诱导,最终产生的ACP可表达CD34、CD133、KDR、Tie-2、CD144、vW因子、CD31等标志性抗原,能摄取乙酰基化低密度脂蛋白, 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并在培养基中形成管状结构。ACP可通过胸腔镜或在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胸骨切开时直接注入心肌。目前已经有70余例缺血性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接受了ACP移植治疗,术后未见心搏不规则。Kitipan教授认为,该方法比其他肌肉或骨髓来源干细胞疗法更具优越性,不过干细胞疗法对患者的长期影响目前尚未明确,不排除需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日本大阪国立心血管中心北村总一郎教授介绍了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慢性心衰的经验。接受治疗的10例缺血或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均在40%以下。研究者制备足够数量的患者MSC(平均3.9×107)后,用导管或在CABG术中将其注入患者左室壁40处运动功能减退部位。结果显示,术后患者平均EF从23.9%上升至27.8%(P<0.01),而脑钠肽(BNP)由265 pg/ml降至184 pg/ml。随访2年未见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心脏外科教授Gustav Steinhoff等亦有类似发现。他们纳入15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CABG时在其左室心肌注射自体骨髓CD133阳性祖细胞。术后6个月时,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的39.0%增至50.2%,术后18个月LVEF维持在47.9%(P=0.012),随访3年未发现相关并发症。在随后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40例患者接受CABG加细胞移植或单独CABG治疗。术后6个月时,CABG加细胞移植组LVEF显著高于术前(47.1%对37.4%,P<0.0001),单独CABG治疗组LVEF从术前的37.9%增至41.3%(P=0.03)。同时,CABG加细胞移植组梗塞心肌灌注改善优于单独CABG治疗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