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证类本草》及其后续本
北宋时期,虽然国防孱弱,屡屡称臣纳贡,割地赔款,但文化却相当繁荣发达。表现在医药学上,除了方书的大量编著,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本草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宋代完成本草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是北宋中期蜀地民间医家唐慎微所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比其前代本草书增加新药476种,药下附方共3000首,方论1000余条。书撰成后,唐慎微作为一民间医生,无力刊印。因此,只有少量抄本在小范围内流传。
幸运的是,此书受到集贤院学士孙升的青睐,他命通仕郎行仁和县尉管勾学事艾晟等人加以重刊。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艾晟将四川医家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中的《本草别说》及林希序加入《证类本草》中,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全书31卷,目录1卷,载药1745种,附古方3000余首。此为《证类本草》的第一个后续本。
到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命医官曹孝忠将《大观本草》重加校订,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共30卷,简称《政和本草》。由于是由政府组织校订和校刊发行的,所以较之《大观本草》流传更广,且后世的复刻本更多。此为第二个后续本。
第三个后续本是《绍兴本草》,即《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原书由南宋政府组织医官王继先等,在《大观本草》的基础上校定而成,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刊行。全书正文31卷,目录1卷,共32卷。凡由王继先所增的新药,冠以“绍兴新添”四字。其后,南宋政府又将《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节略成22卷,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刊行。
32卷本《绍兴本草》不见于后世书志记载,可能没有重刊过。而22卷本《绍兴本草》,后世书志多有记载。
到南宋理宗淳佑九年即蒙古定宗四年(1249年),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的民间医家兼刻书家张存惠将北宋医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随文散入由曹孝忠校订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也简称《政和本草》。此为第四个后续本。
此书是宋代本草发展最高峰的总结,对众多药物形态的记述和药图的收录也最齐全,流传500余年,一直为后世本草学的范本。
此外,由《证类本草》派生出的还有南宋淳祐六年(1248年)陈衍的《宝庆折衷本草》,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前者实由《证类本草》节要改编而成;后者则在序言中明确说明是“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的。至于《至元增修本草》(1264年)、《本草纲目》(1593年)等,从其直接渊源看,仍可以说是《证类本草》系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证类本草》是后续诸多本草书的祖本,后来的本草著作都是在其基础上稍加修订或是加入一点其他书的内容,或是节略其某一部分内容而成,不可能有太大的学术创新和发展。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宋代本草学的发展轨迹:后续本众多,但皆以祖本为主,小修小补,学术创新变化不大。, http://www.100md.com(倪项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
宋代完成本草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是北宋中期蜀地民间医家唐慎微所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比其前代本草书增加新药476种,药下附方共3000首,方论1000余条。书撰成后,唐慎微作为一民间医生,无力刊印。因此,只有少量抄本在小范围内流传。
幸运的是,此书受到集贤院学士孙升的青睐,他命通仕郎行仁和县尉管勾学事艾晟等人加以重刊。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艾晟将四川医家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中的《本草别说》及林希序加入《证类本草》中,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全书31卷,目录1卷,载药1745种,附古方3000余首。此为《证类本草》的第一个后续本。
到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命医官曹孝忠将《大观本草》重加校订,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共30卷,简称《政和本草》。由于是由政府组织校订和校刊发行的,所以较之《大观本草》流传更广,且后世的复刻本更多。此为第二个后续本。
第三个后续本是《绍兴本草》,即《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原书由南宋政府组织医官王继先等,在《大观本草》的基础上校定而成,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刊行。全书正文31卷,目录1卷,共32卷。凡由王继先所增的新药,冠以“绍兴新添”四字。其后,南宋政府又将《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节略成22卷,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刊行。
32卷本《绍兴本草》不见于后世书志记载,可能没有重刊过。而22卷本《绍兴本草》,后世书志多有记载。
到南宋理宗淳佑九年即蒙古定宗四年(1249年),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的民间医家兼刻书家张存惠将北宋医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随文散入由曹孝忠校订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也简称《政和本草》。此为第四个后续本。
此书是宋代本草发展最高峰的总结,对众多药物形态的记述和药图的收录也最齐全,流传500余年,一直为后世本草学的范本。
此外,由《证类本草》派生出的还有南宋淳祐六年(1248年)陈衍的《宝庆折衷本草》,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前者实由《证类本草》节要改编而成;后者则在序言中明确说明是“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的。至于《至元增修本草》(1264年)、《本草纲目》(1593年)等,从其直接渊源看,仍可以说是《证类本草》系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证类本草》是后续诸多本草书的祖本,后来的本草著作都是在其基础上稍加修订或是加入一点其他书的内容,或是节略其某一部分内容而成,不可能有太大的学术创新和发展。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宋代本草学的发展轨迹:后续本众多,但皆以祖本为主,小修小补,学术创新变化不大。, http://www.100md.com(倪项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