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谱写“五味人生” ——记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从上小学到出国留学,她在困境中不断创造出优异成绩
陈菊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陈菊梅学习十分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5年,她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为把医学理论基础打扎实,陈菊梅抓紧点滴时间发愤读书。1954年夏天,陈菊梅赴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是5分,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302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
首次在院内切开气管,挽救了麻疹患儿的生命
在陈菊梅的心目中,病人始终高居首位。她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快速、高效地治病救人。
60年代初,有位两岁患儿急诊住院,诊治小儿传染病经验丰富的陈菊梅赶来仔细检查后,诊断为麻疹。经检查,她发现患儿喉头水肿已很厉害,呼吸十分困难。以前碰到这种紧急病情,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院立即切开气管救人,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陈菊梅当机立断:“立即切开气管救人!”她和施树玉医生一起,动作麻利地给危在旦夕的患儿做了气管切开手术。患儿得救了!
, http://www.100md.com
抢救脑炎后遗症昏迷病人,她首创了“鞘内注射法”
1963年的一天,一位患脑炎后遗症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家属,特地从沈阳赶到302医院求治。值班医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来时任科副主任的陈菊梅。陈菊梅查阅了大量资料,把各种方案进行了通盘考虑,又逐一权衡了利弊得失,决定大胆创新,首次使用乙脑“鞘内注射法”。一个月后,病人僵硬的肢体逐渐松软了,呆滞的眼睛又能转动了。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师的病人又走上了讲台,并活跃在篮球场上。
正是靠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陈菊梅后来又有了一个“首次”,这就是在国内首次使用“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治疗乙型脑炎发病早期的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
在农村医疗队,她因主动以身试验手术麻醉新法而晕了三天
1969年元旦刚过,陈菊梅就作为302医院派往陕北黄龙县的第一批医疗队的副队长,为贫下中农提供医疗服务。在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下,44岁的陈菊梅负责搞麻醉工作,术者吸入多少乙醚,她也得跟着吸入乙醚,所以常常被乙醚熏得头痛脑昏,恶心呕吐。尽管如此,她仍尽力做好麻醉工作,配合做好手术。
, 百拇医药
为了减轻术者的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既然是试用,总得有人先试一试。陈菊梅自告奋勇地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负责操作的同志担心失手。陈菊梅鼓励说:“不用担心,大胆试吧。”没想到,由于操作者紧张,不慎穿透了“硬膜”,结果,陈菊梅晕了三天。这种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使医疗队的成员和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后来,陈菊梅带领医疗队的同志总结经验,找准了操作要领,终于使这种麻醉新法获得成功。
她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获得成功
每天,陈菊梅认真把分管的病房查完后,便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问题,特别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就是一大难题,为找到有效药物,她翻阅大量病历,自己花钱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随访,亲自走访教授,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条路都没走通。后来从一位久病的老人那里得到了启发。五味子能降酶!陈菊梅瞄准五味子,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菊梅起初直接用五味子煎汤让病人服用,结果证明这样用五味子不能降酶。它的有效成分在哪里?陈菊梅带着药房的同志,把五味子的浆果烤干磨成粉,再加上茵陈、大枣、蜂蜜,做成两钱重的蜜丸,陈菊梅给它取名叫“肝得安”。后经观察,“肝得安”疗效甚佳。
, http://www.100md.com
精益求精,是陈菊梅做事的一贯原则。后来,她又把“蜜丸”从1号丸一直研制到8号丸,后来又精加工成“滴丸”,最终合成了“联苯双脂”,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降酶药物,并一直延用至今。后来,该药获得了国际金奖。
她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比较多,这类急性传染病人治疗要求高、难度大,而我国当时临床上使用的治疗乙脑的药物,有几十种之多,但疗效都不确切。担任科主任的陈菊梅想:可不可以在本科内搞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呢?
曾与陈菊梅主任一起工作过的医务部助理员王永怡和她不谋而合。他们很快收集了267例乙脑病人的诊治情况,分门别类地作了总结、归纳,对临床上常用的28种乙脑用药做动物实验,以确定其疗效。早期的药物实验工作,是在病毒研究室的厕所里开始的。既要喂养小白鼠,又要做各种药物实验,狭小的厕所里常常施展不开。陈菊梅决定腾出二科的会议室作实验室,并充实了实验人员。于是,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就这样诞生了。
, 百拇医药
陈菊梅领导医护人员开展临床乙脑实验研究工作两年多来,先后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为提高临床治疗乙脑的疗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牵头协作攻关“慢重肝患者死亡率高”的难题获得重大突破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高达85%以上,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陈菊梅勇挑重担,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己的首选攻关研究课题。
陈菊梅在做科研课题总结时,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更明确、更具体的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认识,这一分期诊断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更为可喜的是,陈菊梅首先拟定了我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治该病的最佳方案,使当时慢重肝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了40%左右,成功地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 百拇医药
陈菊梅是最早结合传染病临床难题搞科学研究的老教授之一,也是在这一领域获得科技进步奖最多的老专家之一。20多项成果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1部,在传染病领域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同各种传染病打了57年交道、现已81岁高龄的陈菊梅教授仍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乐此不疲地继续创新:除了每周出专家门诊和带教新“徒弟”外,她还担任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癌治疗中心”的顾问;进行一个重肝课题和一个人工肝课题的研究任务。她说:“不断创新,是医生的份内事,也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不创新,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就不能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水平。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黄显斌申金仓), http://www.100md.com
陈菊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陈菊梅学习十分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5年,她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为把医学理论基础打扎实,陈菊梅抓紧点滴时间发愤读书。1954年夏天,陈菊梅赴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是5分,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302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
首次在院内切开气管,挽救了麻疹患儿的生命
在陈菊梅的心目中,病人始终高居首位。她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快速、高效地治病救人。
60年代初,有位两岁患儿急诊住院,诊治小儿传染病经验丰富的陈菊梅赶来仔细检查后,诊断为麻疹。经检查,她发现患儿喉头水肿已很厉害,呼吸十分困难。以前碰到这种紧急病情,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院立即切开气管救人,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陈菊梅当机立断:“立即切开气管救人!”她和施树玉医生一起,动作麻利地给危在旦夕的患儿做了气管切开手术。患儿得救了!
, http://www.100md.com
抢救脑炎后遗症昏迷病人,她首创了“鞘内注射法”
1963年的一天,一位患脑炎后遗症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家属,特地从沈阳赶到302医院求治。值班医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来时任科副主任的陈菊梅。陈菊梅查阅了大量资料,把各种方案进行了通盘考虑,又逐一权衡了利弊得失,决定大胆创新,首次使用乙脑“鞘内注射法”。一个月后,病人僵硬的肢体逐渐松软了,呆滞的眼睛又能转动了。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师的病人又走上了讲台,并活跃在篮球场上。
正是靠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陈菊梅后来又有了一个“首次”,这就是在国内首次使用“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治疗乙型脑炎发病早期的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
在农村医疗队,她因主动以身试验手术麻醉新法而晕了三天
1969年元旦刚过,陈菊梅就作为302医院派往陕北黄龙县的第一批医疗队的副队长,为贫下中农提供医疗服务。在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下,44岁的陈菊梅负责搞麻醉工作,术者吸入多少乙醚,她也得跟着吸入乙醚,所以常常被乙醚熏得头痛脑昏,恶心呕吐。尽管如此,她仍尽力做好麻醉工作,配合做好手术。
, 百拇医药
为了减轻术者的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既然是试用,总得有人先试一试。陈菊梅自告奋勇地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负责操作的同志担心失手。陈菊梅鼓励说:“不用担心,大胆试吧。”没想到,由于操作者紧张,不慎穿透了“硬膜”,结果,陈菊梅晕了三天。这种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使医疗队的成员和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后来,陈菊梅带领医疗队的同志总结经验,找准了操作要领,终于使这种麻醉新法获得成功。
她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获得成功
每天,陈菊梅认真把分管的病房查完后,便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问题,特别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就是一大难题,为找到有效药物,她翻阅大量病历,自己花钱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随访,亲自走访教授,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条路都没走通。后来从一位久病的老人那里得到了启发。五味子能降酶!陈菊梅瞄准五味子,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菊梅起初直接用五味子煎汤让病人服用,结果证明这样用五味子不能降酶。它的有效成分在哪里?陈菊梅带着药房的同志,把五味子的浆果烤干磨成粉,再加上茵陈、大枣、蜂蜜,做成两钱重的蜜丸,陈菊梅给它取名叫“肝得安”。后经观察,“肝得安”疗效甚佳。
, http://www.100md.com
精益求精,是陈菊梅做事的一贯原则。后来,她又把“蜜丸”从1号丸一直研制到8号丸,后来又精加工成“滴丸”,最终合成了“联苯双脂”,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降酶药物,并一直延用至今。后来,该药获得了国际金奖。
她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比较多,这类急性传染病人治疗要求高、难度大,而我国当时临床上使用的治疗乙脑的药物,有几十种之多,但疗效都不确切。担任科主任的陈菊梅想:可不可以在本科内搞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呢?
曾与陈菊梅主任一起工作过的医务部助理员王永怡和她不谋而合。他们很快收集了267例乙脑病人的诊治情况,分门别类地作了总结、归纳,对临床上常用的28种乙脑用药做动物实验,以确定其疗效。早期的药物实验工作,是在病毒研究室的厕所里开始的。既要喂养小白鼠,又要做各种药物实验,狭小的厕所里常常施展不开。陈菊梅决定腾出二科的会议室作实验室,并充实了实验人员。于是,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就这样诞生了。
, 百拇医药
陈菊梅领导医护人员开展临床乙脑实验研究工作两年多来,先后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为提高临床治疗乙脑的疗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牵头协作攻关“慢重肝患者死亡率高”的难题获得重大突破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高达85%以上,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陈菊梅勇挑重担,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己的首选攻关研究课题。
陈菊梅在做科研课题总结时,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更明确、更具体的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认识,这一分期诊断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更为可喜的是,陈菊梅首先拟定了我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治该病的最佳方案,使当时慢重肝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了40%左右,成功地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 百拇医药
陈菊梅是最早结合传染病临床难题搞科学研究的老教授之一,也是在这一领域获得科技进步奖最多的老专家之一。20多项成果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1部,在传染病领域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同各种传染病打了57年交道、现已81岁高龄的陈菊梅教授仍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乐此不疲地继续创新:除了每周出专家门诊和带教新“徒弟”外,她还担任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癌治疗中心”的顾问;进行一个重肝课题和一个人工肝课题的研究任务。她说:“不断创新,是医生的份内事,也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不创新,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就不能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水平。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黄显斌申金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