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7期
编号:11467351
美国胸科学会(ATS)2007年年会报道(二)哮喘治疗新观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7期
美国胸科学会(ATS)2007年年会报道(二)哮喘治疗新观点

     在ATS 2007会议期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的哮喘临床研究网发布了来自两项研究结果的最新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PEAK研究规则吸入激素的效果仍存在争议

    在2006年公布的儿童早期哮喘(PEAK)预防研究中,285例有哮喘高危因素的学龄前儿童(2~3岁)接受吸入激素标准治疗2年并随后停药观察1年。结果显示,2年的吸入激素治疗,并没有在第3年中改善患儿的哮喘症状及肺功能。该研究结果不支持在停用吸入激素后,原治疗对疾病仍有改善作用,这对具有哮喘高危因素学龄前儿童的标准治疗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研究的观察期于2005年春结束。在ATS 2007上,亚利桑那大学Morgan教授对随后2年的后续随访资料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仍不能确定早期使用吸入激素是否能保护高危哮喘儿童的气道,以及是否能改善哮喘症状和保护肺功能。Morgan教授还报告了PEAK研究中随访285例患儿的部分结果,即呼吸相关症状、肺的长期生理和炎症指标的改变,以及对吸入激素反应的预测因素等。
, 百拇医药
    威斯康星大学Guibert教授是PEAK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指出吸入激素并不能改变儿童哮喘的自然病程,吸入激素治疗反应好的患儿,在停止治疗后病情发展仍较差。

    部分患儿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停止哮喘发作,但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患儿,如男性、伴有变应症或湿疹的患儿,他们的病程发展情况较差,哮喘发作症状随年龄增长仍会持续。PEAK研究显示,吸入激素并不能改变这一过程。丹佛大学Rand教授还指出,肥胖、体重过度的患儿对传统的哮喘治疗反应较差。

    由于目前对规律吸入激素的效果存在争议,如能否防止肺功能恶化,能否改变炎症发展等,同时哮喘急性加重并不总是与疾病严重性紧密相关,因此近年来,一些根据症状变化按需使用激素或激素加β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的临床研究陆续开展。

    BEST研究按需中等剂量的间歇短程激素治疗轻中度哮喘患者

    在ATS 2007会议期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展台上推出了“轻度持续性哮喘——你如何治疗?”的问题,并介绍了新近刊出的Papi等进行的BEST研究。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研究,为期6个月,共纳入455例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在4周导入期之后, 平均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964 L(为预计值的88.36%)。患者随机被分入4个组,其中一组接受丙酸倍氯米松和沙丁胺醇的复合制剂治疗,即激素和短效β受体激动剂的复合制剂,主要研究终点为晨间最大呼气流速(PEFR)。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按需复合治疗组与按需沙丁胺醇治疗组相比,前者经过6个月治疗,其最后2周晨间PEFR增高(P=0.04),治疗期间的急性加重次数减少(P=0.002)。按需复合治疗组和规则激素治疗组症状改善无差别,但是按需复合制剂治疗组患者吸入激素的剂量最小。

    Papi等认为,轻度哮喘患者根据症状变化按需吸入激素加短效β受体激动剂的复合制剂,与规则应用吸入激素的疗效相似,但前者的6个月累计吸入激素量较小。

    目前尚无随机临床研究证明必须抑制炎症才能防止疾病进展,同时对炎症也缺乏直接的监测手段,临床治疗仍以控制症状为主。国内外相关治疗指南均推荐轻度持续哮喘患者规律应用吸入激素,并证明可以达到持续治疗效果。

    2005年Boushey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的激素按需治疗方案以及中重度哮喘患者按需同时吸入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激素以维持和应急治疗。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即轻度持续哮喘患者,仅在出现轻中度急性哮喘加重时,才接受中等剂量的间歇短程激素治疗。
, http://www.100md.com
    Boushey等比较了轻度持续哮喘患者的三种治疗方案:第一组患者接受布地奈德吸入,每日2次;第二组接受顺尔宁口服,每日2次;第三组未接受持续药物治疗,仅在哮喘症状恶化时接受吸入或口服激素。

    结果显示,第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未见显著损害,急性加重次数并未增多,比其他规则用药组的差别在于1年中出现哮喘症状的时间为26天,预计该组患者平均每2年仅需要一个疗程的吸入激素治疗,或8年需要一次全身激素治疗,因此这个治疗方案很具有吸引力。

    对于那些需要终生治疗的年轻哮喘患者,这种治疗方案尤其具有意义,但会不会由于未能很好控制炎症,而导致影响未来的肺功能,现在尚无充分依据,至少Papi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