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7545
异中求全: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70期
     近期关于“火神派”的讨论充斥网络论坛,在狂热地全盘接受或否定之后,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流派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何影响?学者多有论述,或言通过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或言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多是具体历史局限下的门户之见,常不乏偏激之言。但常是泛泛而谈,未触及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对今日中医学核心的积极作用,便是通过争鸣、通过不同角度的阐发,使中医学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更趋全面、完整,使辨证论治体系更趋完善,正所谓因“异”而“全”,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更能多角度全面看问题,所以说如果时至今日在对待诸如“火神派”之类问题上,我们依然是一种不冷静的盲从的话,我们实在是泯灭了流派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

    纵览中国医学史,无论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还是对疾病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都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由片面到综合,这个过程诚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从一个学术流派其本身的发展还是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学流派间的争鸣来看,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试析河间系统,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用药多秉寒凉;私淑者张从正受河间影响,主张“能治火者一言可了”,喜用善用河间之方,却能不单拘于火化之病,言六淫之邪不必都言兼化,强调攻逐六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并扩大了三法的内涵及其应用范围;朱丹溪受业于罗知悌,罗知悌为河间之徒荆山浮屠的弟子,于刘完素、张子和、李杲三家之说颇多融汇发展,其于外感尤重视湿热为病,发展了河间学派的理论,其于内伤,指出李杲补中益气之法于阴虚火亢之证无所发明,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主张滋阴降火;其后私淑丹溪者,如王纶以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任应秋先生对于河间学派的发展曾用“二歧三变”加以概括,“河间之学,实以五运六气之讳说立,而以火热之显学用;以火热之一说倡,而以阴阳虚实、气血痰郁诸法成。凡二歧而三变。二歧者,一歧于张从正,再岐于罗知悌。以完素六气从火说,并非纯主乎攻者,而从正则惟攻是务,此一歧也;完素主乎清散,从正主乎攻破,罗知悌既承于刘张之学,又兼采东垣,法乎温补,此二歧也。三变者,一变于罗知悌,再变于朱震亨,三变于王纶、虞抟、汪机诸子也。罗知悌攻补兼用,是为一变;朱震亨倡言阳有余阴不足,是为二变;王纶、虞抟、汪机诸子兼采仲景、钱乙、东垣之说,一断乎丹溪,是为三变”,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种演变中日趋全面。言不同学术流派间对同一问题的争鸣更是举不胜数,如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争鸣,使中医外感病诊治体系更趋完备,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金元以降,明代医家对金元医学流派之间的争鸣颇多议论,褒贬不一,但正是在这种争鸣辩驳中,我们可以发现明代医家对其前不同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融汇整合和发展,可谓是集其前医家之大成。

    要之,学术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在各倡己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亦使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日趋完善,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今日我们研究学术流派,其根本目的并不是“求异”,更不是要有目的地去发扬某个流派,而是合理地兼收并蓄,是要做到异中求全,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百拇医药(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