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8期
编号:11468650
EULAR 2007痛风研究速递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2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8期
     本届EULAR年会关于痛风的内容主要包括痛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难治性痛风(主要为对别嘌呤醇过敏者)的病例讨论及13篇相关壁报。专题报告及壁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痛风流行病学的变化、遗传学新发现及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全球痛风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原因与人口老龄化、肥胖的流行、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小剂量阿司匹林及噻嗪类利尿剂的使用有关。日本2003年的调查显示,痛风患病率为0.5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1%,比30年前翻了一番。食物会影响痛风发病危险,例如大量摄入肉类、海鲜、啤酒及富含果糖的食品等与痛风发病危险呈正相关,而低脂奶制品、葡萄酒、维生素C、叶酸、纤维素及咖啡的摄入则与痛风发病危险无明显相关或呈负相关。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代谢综合征等合并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遗传学进展主要是对近端肾小管尿酸转运系统的新基因的认识。由SLC22A12编码的尿酸转运蛋白1(URAT1)在尿酸重吸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调节血尿酸水平的最重要机制之一。新近的研究表明,URAT1基因多态性和变异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密切相关。其他已发现的几个尿酸转运蛋白如MRP4、UAT-1、OATv1、SMCT、OAT2-OAT5等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相关性也正引起关注。
, 百拇医药
    在痛风的治疗方面,强调其长期治疗目标是“治愈”,即要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 μmol/L(6 mg/dl)以下,以溶解已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并预防新的晶体形成。血尿酸浓度越低,尿酸盐晶体溶解越快。然而,临床上大部分痛风患者都未能达到上述“治愈”目标。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3的痛风患者接受降尿酸药物治疗,且绝大多数固定每天使用别嘌呤醇300 mg,而对多数患者而言,这种标准剂量的别嘌呤醇并不能有效地将其血尿酸降至6 mg/dl以下。

    别嘌呤醇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降尿酸药物。然而,Hodges等的调查发现,别嘌呤醇的使用很不规范。54%的患者自行中断治疗至少一次,61%在用药过程中未监测尿酸水平,而在127例未达到降尿酸目标值的患者中,仅35%曾经增加别嘌呤醇用量。另外,别嘌呤醇的最大缺点是可引起超敏综合征,有肾损害的患者甚至可以致命。

    促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苯磺唑酮和苯溴马隆的降尿酸作用有限,且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相对禁忌。尽管苯溴马隆对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有效,但因其有严重的肝毒性(如导致暴发性肝炎),故该药2003年曾一度撤出部分欧洲市场。
, 百拇医药
    目前已有的新型降尿酸药物有febuxostat和尿酸酶等。Febuxostat是一种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抑制剂,不久将在欧洲上市。Febuxostat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别嘌呤醇,并且可使别嘌呤醇疗效不佳者的血尿酸下降并维持在6.0 mg/dl以下。正因为febuxostat有着显著的降尿酸作用,所以在开始使用时(80 mg/d或120 mg/d)需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尿酸酶通过将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氧化分解为极易溶于水的尿囊素随尿排出体外,以达到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尿酸酶具有很强的降尿酸作用,静脉给药可使血尿酸降至0,因此需同时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尿酸酶还可显著减少痛风石的形成。传统的痛风治疗溶解痛风石需数年,而尿酸酶可在3个月内使痛风石消退。人体缺乏尿酸酶,而从黄曲酶菌中培养的非重组性尿酸酶由于其潜在的免疫原性而限制了它的重复使用。聚乙二醇尿酸酶是聚乙二醇与重组猪尿酸酶的结合物,已被批准用于肿瘤溶解综合征。洛沙坦和非诺贝特可通过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洛沙坦作用于URAT1)、促进尿酸排泄而使血尿酸中度下降(下降20%~40%),尤其适用于伴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另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每日补充500 mg维生素C,可通过维生素C的促尿酸排泄作用使血尿酸下降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