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的中医师——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中医药人才培养访谈焦点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所周知,什么样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决定着现今什么样的中医诊疗水平,也决定着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每个中医学生从对中医的一张白纸到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到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靠的是中医药院校五年、七年、八年甚至更多年的学习,靠的是现行的中医教育。所以,中医药人才到底该如何培养,一直备受关注,也颇多争议。
对于50多年的高等中医教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不出真正意义的纯中医;院校中医教育西化严重;中医教育应以“师带徒”为主;目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很小。虽然对此反响激烈,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而直接的回答,更没有给出实质的解决办法。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翟双庆教授从教学管理者及中医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就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论争谈了他的看法。
有人说:院校教育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师,没有培养出像张仲景、华佗式的神医,现在四五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不会用真正的中医看病了。
, 百拇医药
对此,翟双庆教授给了三个观点鲜明的回答。
中医院校教育50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师
当前确实也存在一些说法,说传统中医的特色有些淡化,以前我们常说的那种特别“神”的老中医,院校并没有培养出来,比如的确找不到张仲景、华佗这样的人物,这也是事实,由此有人就认为当今的院校教育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师,这其实是不妥的。
真正中医师的概念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名医。中国古代,中医培养人才大多是采取民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中医四诊看病,运用中医防治手段诊治预防疾病。而现今一些现代的诊疗技术手段中医亦应采纳,只要临床诊治坚持中医思维就可以。因此院校教育除了学习有关中医学知识以外,掌握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外语以及西医有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国家中医师资格考试也考核其相关内容,其实这些知识与技能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作用而服务。令人费解的是,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中医如果出国,在国外均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医师,而在我国国内却有人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中医师。我想如果张仲景、华佗生活在现在,也不会拒绝用CT等做检查,对计算机、外语等亦会有所了解。当时的时代造就当时的名医,而现在这一时代,则造就现代的名医,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只要他们运用中医的临床思维去诊治疾病,就是真正的中医师,并不能以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单一来作为衡量标准。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其知识结构不单纯是中医知识,还包含了其他许多知识,以便为中医药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储存潜力,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即现代院校教育培养的首先是一个现代的大学生。
, 百拇医药
关键是人们在评价中医教育功过时,怎样看待“真正的中医”、“神医”、“纯正中医”、“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等,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也反复思考很久了。
师带徒传授与院校教育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
纵观历代中医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变化。古代医学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师带徒、家传或自学等形式,其中以师带徒传授为主要形式传承中医的理论经验及医疗技术;而解放后,以院校式教育为主体的高等中医学教育体系则成为现今中医师培养的主要方法。这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师带徒传授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每个师傅所能够培养的徒弟有限,一次最多几个人,一生最多也就几十人,但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师带徒的存在,使得中医学术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医师。院校教育是我国现行主导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有统一的招生标准,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着眼于中医人才的整体规模,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中医为本,西医学为辅助的思想,优化了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了其综合能力。
, 百拇医药
古代师带徒的模式,由于学徒自始至终学习的是中医学,接受的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西医学无缘,就形成了牢固的中医思维方式,也就更容易接受、学习中医学。这也正是古代师带徒的模式能够培养出一代代名医的重要原因。所以,现代院校教育中应当更加强调中医学思维方法,汲取古代培养模式的精髓,培养学生从源头着手。目前的院校教育是一种共性的培养,难以突出各家所长,众多名老专家的经验与特色不能被完全继承与发扬,限制了专科医生个性化的发展。相反,古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重视教学实践性及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强调因材施教,尤其师承教育,在学验俱丰的导师指导下,能较快捷地继承独具特色的学生思想,有利于构成人才链和人才群体,形成学术流派,百家争鸣,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理论。
师带徒传授与院校教育分别是古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代表形式,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行院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发挥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教育优势,一方面深入挖掘古代师带徒的内涵,发挥其重视临床、注重个性培养的优势,使两种教育模式能够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药教育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开的药方不够地道,技能不够娴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院校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名老中医的水平。根据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中医药教育应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教育过程,应从在院校接受高、中等中医药教育开始,一直延续到职业生涯终生。
现代中医药人才的成才周期较长,整个培养过程包括学校专业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实际上,院校教育只是行医生涯的起点,名医是需要系统培养与临床实践磨练出来的,其中继续教育则是关键的环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没有哪一个人刚走出校门就成为名医的。院校教育毕业生在接受了基本专业教育后,应进一步接受专业化教育和实践培训,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跟踪中医学学科发展,以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主体是医院、社会医疗机构,这一任务也并非院校教育本科阶段所能承担的,故可以说,中医人才的走向取决于医院,社会医疗机构,与国家医疗制度、行医环境、政策保障和导向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 百拇医药
翟双庆,1962年12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授、学校教学管理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讲授《内经》、《内经选读》、中医心理学思想、《内经》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级、局部级及校级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经》藏象理论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研究、中医人才培养研究等,现主持“北京市中医学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年制继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主要参与“2006-2020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等课题;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中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儿科疾病,尤其是在精神神经性疾病如癫痫、小儿多动症、神经症、抑郁症、失眠等方面较有特色。, 百拇医药(人物链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所周知,什么样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决定着现今什么样的中医诊疗水平,也决定着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每个中医学生从对中医的一张白纸到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到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靠的是中医药院校五年、七年、八年甚至更多年的学习,靠的是现行的中医教育。所以,中医药人才到底该如何培养,一直备受关注,也颇多争议。
对于50多年的高等中医教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不出真正意义的纯中医;院校中医教育西化严重;中医教育应以“师带徒”为主;目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很小。虽然对此反响激烈,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而直接的回答,更没有给出实质的解决办法。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翟双庆教授从教学管理者及中医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就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论争谈了他的看法。
有人说:院校教育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师,没有培养出像张仲景、华佗式的神医,现在四五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不会用真正的中医看病了。
, 百拇医药
对此,翟双庆教授给了三个观点鲜明的回答。
中医院校教育50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师
当前确实也存在一些说法,说传统中医的特色有些淡化,以前我们常说的那种特别“神”的老中医,院校并没有培养出来,比如的确找不到张仲景、华佗这样的人物,这也是事实,由此有人就认为当今的院校教育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师,这其实是不妥的。
真正中医师的概念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名医。中国古代,中医培养人才大多是采取民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中医四诊看病,运用中医防治手段诊治预防疾病。而现今一些现代的诊疗技术手段中医亦应采纳,只要临床诊治坚持中医思维就可以。因此院校教育除了学习有关中医学知识以外,掌握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外语以及西医有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国家中医师资格考试也考核其相关内容,其实这些知识与技能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作用而服务。令人费解的是,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中医如果出国,在国外均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医师,而在我国国内却有人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中医师。我想如果张仲景、华佗生活在现在,也不会拒绝用CT等做检查,对计算机、外语等亦会有所了解。当时的时代造就当时的名医,而现在这一时代,则造就现代的名医,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只要他们运用中医的临床思维去诊治疾病,就是真正的中医师,并不能以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单一来作为衡量标准。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人,其知识结构不单纯是中医知识,还包含了其他许多知识,以便为中医药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储存潜力,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即现代院校教育培养的首先是一个现代的大学生。
, 百拇医药
关键是人们在评价中医教育功过时,怎样看待“真正的中医”、“神医”、“纯正中医”、“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等,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也反复思考很久了。
师带徒传授与院校教育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
纵观历代中医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变化。古代医学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师带徒、家传或自学等形式,其中以师带徒传授为主要形式传承中医的理论经验及医疗技术;而解放后,以院校式教育为主体的高等中医学教育体系则成为现今中医师培养的主要方法。这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师带徒传授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每个师傅所能够培养的徒弟有限,一次最多几个人,一生最多也就几十人,但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师带徒的存在,使得中医学术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医师。院校教育是我国现行主导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有统一的招生标准,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着眼于中医人才的整体规模,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中医为本,西医学为辅助的思想,优化了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了其综合能力。
, 百拇医药
古代师带徒的模式,由于学徒自始至终学习的是中医学,接受的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西医学无缘,就形成了牢固的中医思维方式,也就更容易接受、学习中医学。这也正是古代师带徒的模式能够培养出一代代名医的重要原因。所以,现代院校教育中应当更加强调中医学思维方法,汲取古代培养模式的精髓,培养学生从源头着手。目前的院校教育是一种共性的培养,难以突出各家所长,众多名老专家的经验与特色不能被完全继承与发扬,限制了专科医生个性化的发展。相反,古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重视教学实践性及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强调因材施教,尤其师承教育,在学验俱丰的导师指导下,能较快捷地继承独具特色的学生思想,有利于构成人才链和人才群体,形成学术流派,百家争鸣,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理论。
师带徒传授与院校教育分别是古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代表形式,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行院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发挥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教育优势,一方面深入挖掘古代师带徒的内涵,发挥其重视临床、注重个性培养的优势,使两种教育模式能够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 百拇医药
现代中医药教育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开的药方不够地道,技能不够娴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院校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名老中医的水平。根据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中医药教育应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教育过程,应从在院校接受高、中等中医药教育开始,一直延续到职业生涯终生。
现代中医药人才的成才周期较长,整个培养过程包括学校专业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实际上,院校教育只是行医生涯的起点,名医是需要系统培养与临床实践磨练出来的,其中继续教育则是关键的环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没有哪一个人刚走出校门就成为名医的。院校教育毕业生在接受了基本专业教育后,应进一步接受专业化教育和实践培训,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跟踪中医学学科发展,以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主体是医院、社会医疗机构,这一任务也并非院校教育本科阶段所能承担的,故可以说,中医人才的走向取决于医院,社会医疗机构,与国家医疗制度、行医环境、政策保障和导向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 百拇医药
翟双庆,1962年12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授、学校教学管理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讲授《内经》、《内经选读》、中医心理学思想、《内经》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级、局部级及校级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经》藏象理论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研究、中医人才培养研究等,现主持“北京市中医学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年制继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主要参与“2006-2020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等课题;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中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儿科疾病,尤其是在精神神经性疾病如癫痫、小儿多动症、神经症、抑郁症、失眠等方面较有特色。, 百拇医药(人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