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中华医道
编号:11467609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祝世讷(194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多学科研究、中医方法论研究,重点是中医系统论研究。

    中西医结合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我国医学界为推进中西医的统一付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其进展和成就是巨大的,在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同时,实践也把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来,中西医的统一比原有的设想要难得多,跨世纪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刻的矛盾和困难,有些人对这些矛盾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陷入困惑,有的产生新的怀疑和动摇,感到中西医结合“遥遥无期”,怀疑“能否进行到底”,认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出于行政命令的一相情愿”,甚至认为“是医学乌托邦”。对于中西医结合来讲,21世纪将是决胜的世纪,要实现新的突破和长足发展,应当有必要的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的理论思考。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思想,要对40多年的实践作出有理性思考的总结,对于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要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对于中西医结合要有更加深刻和准确的理解,对于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和条件性要有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克服认识上的一些模糊和混乱。
, 百拇医药
    1 迥异于“中西汇通”的五个飞跃

    肯定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当然首先要总结其学术研究的具体成果,对此人们已有较为广泛的了解,但还有一个需要作更深入思考的方面,那就是中西医结合这项伟大的事业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实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和发展。上个世纪之交的中西汇通派奏响了中西医统一的先声,但它过早地夭折没有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什么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是中西汇通的直接继续,它几乎是从头重新开始的,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都具备了不同于中西汇通的新的时代特征,实现了超越中西汇通的新的开拓,不但在历史上前进了一步,而且在时代水平上进到了新的高度,把中西医相统一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一,新的指导思想。中西汇通是在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开始撞击的时候出现的一种学术现象,它是在没有来得及对中西医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的情况下,在还没有充分认识中西医统一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地出现的一种学术潮流,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程度。而中西医结合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在对中西医必然要统一的客观规律有了明确认识的前提下,有组织有领导地提出和展开的。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自发向自觉的飞跃。
, 百拇医药
    第二,新的学术起点。中西汇通是以19世纪中后期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上要找到结合点十分困难,要达到汇通显然更是不可能的。而1个世纪后的今天,西医学已经有了划时代性的新发展,中医学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使中西医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结合点,为中西医相统一的研究准备了现代水平的学术基础。在研究的学术基础上,实现了从近代水平向现代水平的飞跃。

    第三,新的科学条件。在19世纪中后期,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刚刚向中国传播,科学技术在当时的那种发展水平和传播到中国来的那有限的部分内容,不可能为中西汇通研究提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中西汇通研究也没有走上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道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形成了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技术武器,而中西医结合研究从一开始就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了从单纯的医学研究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的飞跃。第四,新的文化背景。中西汇通派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期与西方文化东渐的上升期的交叉和撞击中,来自西方的“分析时代”的思想和“机器文明”的精神正在涌向中国并日益上升为主导,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被排斥和否定,使中西汇通研究缺乏客观的能兼容中西的文化背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系统时代”的新思想和“信息文明”的新精神日益上升为主导,对西方传统思想的批判与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热、中医药热交织在一起,使人们有更客观的头脑来理解中医和兼容中西,开始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准备更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在研究的文化背景上,发生了从“机器文明”向“信息文明”的飞跃。第五,新的社会基础。中西汇通派出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自民间,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旧政府反而通过“废止旧医案”,“中西汇通”最后被“废止旧医”所取代。中西医结合出现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由国家最高领导倡导和号召,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作为国家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方针之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实现发展的,具有了中西汇通派所无法比拟的优越社会条件。在研究的社会基础上,发生了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飞跃。总之,中西医结合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又与20世纪后半叶新的时代条件相联系,是时代的产物。在国家级水平上有组织有领导地推进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相互结合,这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的潜力和学术意义、历史意义是深远的,在许多方面可能远远超出我们今天所已承认的范围。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暴露出的学术矛盾深刻地显示出,中医与西医的交叉地带是一块富含科学宝藏的处女地,在那里的开掘所得,将不只是新的方药或新的治法,而是医学观点和医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带来的将是一场医学革命。
, http://www.100md.com
    2 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不是“医学乌托邦”?中医与西医究竟有没有统一的客观必然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仅仅依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要参考更广泛的历史经验,要根据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明确地肯定,中西医的统一具有客观规律性,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因素。

    2.1 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在于中医与西医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即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的。这决定着中医与西医的差异的性质,它不是两个不同学科的差异,而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的差异。有的对中西医差异的性质认识不清,往往把中西医之间的学派差异错当成学科差异,把中医和西医理解为两门医学,因而没有统一的可能性;或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在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建立和发展“交叉学科”,把“中西医结合学”理解为与中医学、西医学相并列的第三门医学,这是不合实际的。所谓学科,是按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学科划分的根据和标准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研究的内容,迄今通行的是客观原则,即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性质来划分,研究同一个对象属于同一个学科,研究不同的对象属于不同的学科。恩格斯指出:“科学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彼此相属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现有的科学体系正是这样分类的。在最高层次上,根据客观世界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形成科学的三大门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把自然界的不同领域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不同的学科,即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在同一学科内部,又把研究对象划分得更细,形成该学科的分支学科,如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遵照科学分类的原则,根据中医和西医的实际情况,对于中西医差异的性质需要肯定三点:第一,在科学分类中,医学只有一门,即以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第二,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都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不存在两种研究对象,不是两门医学,而是同一门医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第三,中医和西医更不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分支学科。医学内部的分支学科很多是把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进一步细分形成的,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这些分支学科也都有各自的分支研究对象。中医和西医内部都分化出了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分支学科,中医和西医并不是与这些分支学科相并列的分支学科。总之,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研究对象的同一性是中西医统一的内在根据。
, http://www.100md.com
    2.2 科学真理的一元性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真理是一元的。科学真理的一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同一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种,不会有并行不悖的两种。第二,一个研究对象往往包含着多种规律,对于多种规律的多种真理性认识形成一个真理体系,这个真理体系也是一元的,不会有并行不悖的两种或多种真理体系。医学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决定着,中医和西医可以对同一对象进行不同的研究,但最后对同一规律的认识必然要服从同一真理,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真理认识要统一为一个一元化的理论体系。这是中西医统一的认识论基础。在科学发展史上,同一学科内部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规律进行不同的研究形成不同的理论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是科学研究中的学派现象。不同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分别研究和掌握了不同的规律或规律的不同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或学说。学派现象不是科学的分类问题,而是科学研究中的认识不统一现象,是研究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充分的产物。不同的学派通过争鸣走向统一是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在学派争鸣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统一于真理。有时一派的观点带有真理性,另一派的观点是谬误的,新的研究证实和发展了真理性观点,否定了谬误性观点,达到认识的统一;有时两派或几派观点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或成分,但都不充分,通过新的研究对客观规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把不同认识统一到一种更完备的理论中;有时一种研究先认识了某一规律,建立起特定理论称为“××学”,后来的研究发现了与先前的理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规律,提出新的理论称为“非××学”,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这两种或多种理论都是正确的,只是分别反映了不同的规律,它们统一起来可形成完备的真理体系。中西医的差异包含着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但大体来说同样不外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对同一规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或理论;二是分别认识了不同的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样,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包含着两种性质的统一:第一,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走向一元化真理。第二,反映多种规律的多项真理认识在体系上统一,即医学理论体系的一元化。
, http://www.100md.com
    3 中西医统一的条件性

    必然的东西未必都是现实的,必然性向现实性的转化需要条件,转化的程度取决于条件具备的程度。中医与西医的统一是必然的,但统一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也是一种规律性。中西医结合所以“结而难合”,就在于达到统一所需要的条件还没有充分具备。要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的统一,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条件、掌握条件、创设条件。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注意两类条件:第一,造成中西医现有差异的那些因素的消失。这主要涉及东西方之间在影响医学发展的基本因素上的差异,如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新中国日益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范围之内,中西医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环境已经大致相同,历史上造成中西医差异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因素正在或已经消除,但渗透在医学中的思想文化差异仍然根深蒂固。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渗透到医学中形成中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学是还原论的,中医学是朴素系统论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中西医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对象分别研究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起不同的理论,形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如果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不统一,其研究的角度和视野就不能统一,学术上的统一就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是吸收当代哲学和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思想文化,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医学系统论。第二,支持中西医实现统一的新条件。中医与西医的现有理论不可能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直接“合并”而统一,必须通过新的发展在新的水平上实现统一。在那里,不但思维方式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视野,而且对人的健康与疾病有了新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和认识了中西医两种理论所反映的两类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差异带”,把中西医的现有认识和理论统一到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论中。这需要新的条件来支持,最为迫切的是整个医学的突破性发展,特别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关于生命和人的科学的发展,为研究和解决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带”提供新的有效理论、方法、技术;造就一支新型的学术队伍,远不只是“中西双学”,更要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攻关,等等。
, 百拇医药
    4 深化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所谓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医学和西医学统一起来,发展为一种新医学。用当年毛泽东主席的话说,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3]。“结合”是指中医与西医的统一,一元化。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真理性认识的一元化。即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同一规律,在认识上服从一元化的真理。中西医的许多差别是对于同一规律形成不同的认识,各自掌握了真理的一部分,但又都不是真理的全部,中西医结合首先要消除这种差异性,通过新的研究和发展达到对于同一规律的认识服从于统一的真理。

    第二,理论体系的一元化。即对多种规律的多种真理认识,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各自认识和掌握了不同的规律,概括为不同的理论,但又都不是全部,要以对所有规律的全面认识为基础,把所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各种理论统一为一个一元化的体系。这最少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取得统一,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统一到这个新体系中。二是中西医的两种理论分别反映着两条规律,不能把两条规律“结合”为一条,因而也不能把反映两条不同规律的两种理论“结合”为同一理论,只能分别地深化对不同规律的认识,使反映不同规律的理论,各自独立地统一到新体系中。三是有些规律中医和西医现在都还没有认识,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或整个医学的未来发展予以揭示和认识,形成新的理论,统一到新的医学体系中。中西医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中西医的统一体系在内容上是多样性的,中西医的各种学术内容走向统一的具体途径也是多样性的,中西医统一的实际情况将是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多样性中贯穿着统一性。一是统一体系中学说和学科的多样性,有的可由中医和西医的某些理论“结合”发展而来,有的可由中医的某项理论发展而来,有的可由西医的某项理论发展而来,有的可能是中医和西医都不曾有过的全新学说。二是统一原理的实际运用的多样性,如统一的生理、病理、治疗原理在临床防治中可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原则、方法、手段,以适应多种复杂情况的不同需要,有的可能包含着中医的或西医的某种传统或影响,有的则可能完全是新创的。三是技术领域的多样性会更加丰富多彩,在统一的技术原理指导下的技术将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会有许多新技术产生,而且会直接吸收和包含中医和西医的一切科学、有效的技术。中西医结合将在世界范围实现。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开始于中国,但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西医已经是世界性的医学,随着中医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研究必将国际化,发展为整个人类医学事业的一部分。同时,统一到这个新体系中的,恐怕不仅仅是中医与西医,可能还会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价值的医学成就,形成全人类的统一的新医学体系。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中西医的统一必将是世界性的。上述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可称为“本义”或“狭义”的,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上还流行着一些“广义”解释,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中西医结合。比较典型的有四:其一,指我国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严格地讲,应称为“中西医结合方针”,是1956年由毛泽东主席提出,后确定为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其二,指中国新兴的医学学派。严格地讲,应称为“中西医结合学派”,即独立于中医、西医之外的新的医学学派,其特点是对中医和西医进行结合研究,向建立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发展。1980年国家已正式确认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其三,指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方式。严格地讲,应称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即把中医中药的知识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的研究,这种研究旨在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的统一。其四,指一种新的诊治方法。严格地讲,应称为“中西医结合诊治”,即在临床诊治中把中医中药的知识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并用,以提高诊治水平和效果。要克服把中西医结合简单化的倾向。有的往往看不清中西医差异的深刻性,把中西医结合理解为在研究中把中西医两种理论进行“对照”、“双解”,在诊断上“辨证”与“辨病”“互参”,在治疗上中西两法“并用”,这种“结合”实际上中医和西医仍然是“两张皮”,仍然是“皮里春秋”。要克服把中西医结合庸俗化的倾向。例如:“有的把懂一点中医又懂一点西医的人称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临床上中西药并用或杂投称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称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用西医还原性研究方法研究中医知识体系的做法称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的方法套搬到中医管理上称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用西医实验研究方法对中医的验证、解释、改造称为‘中西医结合’……”[4]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个由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过程,从现在开始,恐怕还要一到两个世纪的时间,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二百年不动摇。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多少矛盾,但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会使我们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最终必将达到医学科学的新高峰。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到1997年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中国召开,在这短短的400年间,中医和西医在争鸣和发展中相互渗透和统一的走向,像一股历史的铁流,在无可阻挡地向前奔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之抗衡。再过400年,事情将会是什么样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