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476175
《内经》治未病含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72期
     庄琴 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继昌

    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嘉定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按其所处上下经文全面分析,结合历代医家的注释,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 百拇医药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治未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四是“治未病”思想贯穿《内经》全书。重心在于“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由于《内经》是秦汉间无数医家的医学结集,内容广泛。因为非出自一人手笔,原著表达方式,每篇均采取单独综合叙述,几乎每一篇不仅论述某一专题,而牵涉到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尚未精确分化为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实际情况。后世医家为便于专题认识和应用,将《内经》全书“从类分门,通其义”,即把内容性质同类的章节条文编辑在同一卷、类,并加以注释。因此,治未病的概念和法则,比较全面有系统的认识,见于《内经》全部内容“分类”注本:隋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明代张介宾编著《类经》。

    《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列于首卷,称“摄生”。列一名“顺养”,举例《师传篇》“有所心藏(志)……则而行之,皆欲顺(调)其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顺调其志,相当于现“精神卫生”);摘《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血、气、肉、骨、筋”是人体内物质与形态重要体现,要重视“五劳所伤”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注意顺养;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物的“生、长、收、藏”生长特征,人体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本篇未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总结“治未病”意义和法则。
, http://www.100md.com
    《类经·序》“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辑《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身养性之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等养生法则。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养生方法;以及“顺、逆”正反两方面效应后果;结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类经》注“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因此,“治未病”重心主要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

    《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识指导“摄生”。这里的“天地”与“日月”主要是指“环境”。当时已宏观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健康、疾病与环境关系密切。现《预防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二方面认识到: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空间。人类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条件,而环境(质量下降)又能危害人体健康,发生疾病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如生活环境,空气中气象诸要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离子等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成为为致病因素(中医称外因,六气,外感六淫)。社会环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俗习惯、人群的交往等。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思想感情来源于社会社会实践。“精神因素,情绪刺激”可以引起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和内分泌腺等一系列变化及代谢改变,以至影响人体健康。提出“环境卫生”、“精神卫生”预防措施,保住人体身心健康,预防控制疾病。因此,中医学应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