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76557
血液是怎样凝固的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6日 《家庭医生报》 2007年第32期(总第1121期 2007.08.06)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血管中处于液体状态,这是保持血液流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当血管壁一旦破损,血液流出血管时,就会凝固成块,起到止血作用;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也会发生凝固,这就叫血栓形成。两者的机制基本上是一样的。

    血液凝固是由于原来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不溶性的、黏性呈丝状的纤维蛋白(俗称血丝),而且愈来愈多,这些纤维蛋白重叠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络在其中,这样液体的血液就成了半固体的血凝块,并且由于血凝块回缩,使血凝块紧缩,挤出其内的液体——血清。但正常时血液不会形成大量的凝血酶,因此不会引起血液凝固。凝血酶的形成相当复杂,需要许多称为凝血因子的物质参与。

    凝血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血管壁及其邻近组织或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最内一层的细胞)受损。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组织受损会释放某种凝血因子;血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和基膜。正常血管内皮表面很光滑,而内皮下组织较“粗糙”,可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导致血液凝固。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管炎、移植的血管或人造血管、心瓣膜,其表面都比较“粗糙”,所以都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另外,当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缓慢时,如久病卧床、久坐不动、各种原因导致肢体制动等,缓慢的血流使血小板与内皮接触而被激活,释放凝血因子而启动血液凝固。由于静脉血流比动脉慢,所以静脉血栓形成比动脉多见;下肢静脉血流又比上肢静脉缓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远比上肢静脉多见。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是由于血管内存在抗血液凝固的因素: ①正常时血管内膜完整光滑;②内皮的内表面还覆盖一层黏多糖,可以排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③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一些抗凝血物质;④血液中存在某种抗凝血物质,如肝素;⑤血液中还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将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百拇医药(孙庆伟 江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