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77705
脾瘅为糖调节受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77期
     《内经》中“脾瘅”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很似糖调节受损阶段,其病因病机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常,劳逸失调导致脾虚失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痰湿蕴结于中焦。

    脾瘅为糖调节受损阶段

    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异常(餐后2h血糖≥7.8mmol/L而<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0mmol/L而<7.0mmol/L),是糖尿病前期阶段。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吕仁和老师根据糖调节受损阶段人群多表现为形体肥胖,下肢酸沉,懒动乏力或有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恶热多汗,口干口渴但饮水不多,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或无明显自觉症状,仅表现为形体肥胖、舌苔腻,临床既无“三消”症状,也无阴虚燥热之病机,结合经典理论研究,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类似《内经》中的“脾瘅”病的观点。《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的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临证指南医案》云:“口干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犯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说明脾瘅形成的机理是脾胃蕴热,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病变机理相同。脾瘅预后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如不及时干预,即可转为消渴,进一步证明“脾瘅”是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阶段。

    脾瘅病机

    1.脾气郁遏

    脾瘅形成的外因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气机郁遏,升降失职。脾不升清,精微物质不能布散周身,反化生痰浊;胃不降浊,浊阴留着体内,清浊不分,痰浊内停,郁而化热,形成“脾瘅”。后天因素的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特别是多食、少动、抑郁极易导致脾气郁遏。此类人群数量多,且逐渐年轻化,是近年来糖尿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2.脾虚内热

    脾瘅形成的内因是由于脾虚生内热,遗传因素或劳倦过度。劳者气耗,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热生而形成脾瘅,热久伤阴即可转化为消渴。《临证指难医案》将脾瘅病机概括为“中虚伏热”,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中焦困不转运可知。

    脾气郁遏与脾虚内热,一虚一实,虚实夹杂共同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停,郁久化热,形成脾瘅。, 百拇医药(罗艳 刘臣 汤秀珍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