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76357
手术创新让布加综合征不再是禁区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9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8.09
     汪忠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中华外科学会血管学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青年奖评委,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和印度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前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脉管杂志副主编、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和顾问,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为我国血管外科杰出带头人,多所国外大学客座教授。他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

    汪忠镐教授在血管外科各领域的建树改变了以诊治下肢静脉为主的我国血管外科格局,使之走向现代化并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全方位地攻克举世难题--布加综合征上作出了贡献,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至今收治布加综合征病人逾千例,有关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外科学前沿和争论》和《美国脉管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科书》也引用一页。

    他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病人和以微创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为此应邀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等多所大学作报告。他首创自体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种植人工血管,成功应用于临床。哈佛大学权威Callow教授和国际脉管杂志Balas主编给予高度评价并予全系列刊出。
, 百拇医药
    他于1996年获国际脉管学院首次颁发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1997年,美国传记学院再次授予他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1998年在十八次国际血管联盟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授予国际血管联盟功勋奖。

    布加氏综合征是血管外科疾病的一种,治疗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1845年至1849年布迪医生和加里医生发现此症后,100多年间一直被公认为是不治之症,甚至连病因病理也无人可以解释清楚。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布加氏综合征的了解也还只限于《希氏内科学》上的半页记载。罹患此症者,双下肢肿胀以至溃疡、肝大、腹水、消化道出血,异常痛苦,死亡率极高。治此病之所以难就难在需手术部位大小血管交错、重要器官密布,“无法下刀”,因此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

    由于本世纪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血管外科和腔内血管外科交替猛进的黄金时代也随之来临。同时,中外科学家在血管外科和腔内血管外科及布加综合征临床诊治方面的跨领域前沿合作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玄武医院的汪忠镐教授。
, 百拇医药
    汪忠镐教授对血管外科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还对布加综合征进行了20多年的潜心研究,流调人口68万,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由其创立的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入联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新术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推广,开创了布加综合征等血管外科疾病诊治的新局面。

    ——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汪忠镐教授谈血管外科疾病及其诊治

    先做好人再做医生

    汪忠镐出生于医学世家,1961年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医学的圣殿——北京协和医院。

    之后,他跟随著名外科专家曾宪九教授先后在普外、骨科、胸外、脑外、泌尿、麻醉等不同科室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现在谈起这段生活,汪忠镐教授更加强调的是情操和医德的培养。曾宪九教授严谨治学、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敬业、献身的高尚医德,爱国、忧民、毫无私念、不思索取的情操在汪忠镐成长的过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汪忠镐教授说他特别难以忘怀的是刚到协和医院时遇到的一个病例:包钢一位工人患白塞氏症多年,当地医院为病人做活检时,包块破裂大出血,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只得用厚棉被压迫止血,病人深夜赶到协和医院时脉搏很微弱,发高烧,严重感染的伤口已经发臭。这样的病人如果不接,很快就会死去;如果接了,很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一个知名教授来说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

    可曾教授果断地接收了病人。他不顾病人身上不断发出的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亲自动手为病人检查,制定手术方案,并指定汪忠镐主刀。

    在曾教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汪忠镐在15天内为病人连续做了三次大手术,还巧妙地利用病人本身的大隐静脉做了一个架桥手术,为病人完整地保住了一条腿,给病人康复后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以后的日子里汪忠镐牢牢记住曾教授的教诲,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 百拇医药
    潜心研究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肝静脉或合并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门脉高压症。1845年至1849年,布迪医生和加里医生发现了此症,故称布加综合征。 据汪忠镐教授介绍,布加综合征常伴有下腔静脉综合征。男性多见该病,以肝、脾大,腹水为突出表现,临床症状通常根据静脉阻塞部位而不同,单纯肝静脉阻塞者,以门静脉高压症状为主,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的,则可能合并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溃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后出现胸、腰、腹壁及食道静脉曲张。最终病人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

    汪教授指出,布加氏综合征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罹患此症者,双下肢肿胀以至溃疡、肝大、腹水、消化道出血,异常痛苦,死亡率极高。治此病难在手术部位大小血管交错、重要器官密布,“无法下刀”,因此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

    1981年,汪忠镐开始向布加氏综合征发起冲击。这是一次艰难的选择,选择的基点正是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
, 百拇医药
    但是汪忠镐走进了禁区。他首先带着助手们从流行病学、病理学、生理学入手,对布加氏综合征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详尽的研究,终于找出了它的关键症结是“下身大静脉向心回流发生堵塞”,为彻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是更加复杂的动物试验和手术方式的设计、筛选。为了保证手术的准确无误,汪忠镐和助手们进行了500多次动物实验。

    为了使手术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他们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需要共设计筛选了20多个手术术式,其中“联合手术破膜支架术”、“侧径布加根治术”、“肠系膜静脉——颈动脉转流术”等术式现已成为世界血管外科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基本术式。这些手术术式应用于临床,使布加氏综合征再也不是不治之症。

    截止到1998年初,全世界共完成布加氏综合征手术2000例,而其中有700多例是由汪忠镐主刀完成的。术后病人80%以上都已经康复。
, http://www.100md.com
    1996年美国《当代外科问题》杂志2月号以一个整期140余页的篇幅,专题介绍了汪忠镐及他的布加氏综合征治疗法,在世界血管外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国际脉管外科学会主席约翰教授和美国血管外科先驱杰克逊教授都给予汪忠镐高度的评价,他们说:在布加氏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上,我们都没有资格发言,只有汪教授才是真正的权威!鉴于他的此项贡献,国际血管联盟于1998年授予他功勋奖。

    由于汪忠镐教授的努力,我国的血管外科在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可以说,他为我国的血管外科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汪忠镐教授不但善于创新,而且勇于不断否定自己。每一种新的手术术式发明之后他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不足,不断完善,不断补充。有的经实践检验,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就坚决加以否定。

    他坚持“对待科学的问题,就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能有半点水分。”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使汪忠镐的科研成果一直在国际血管外科学界保持领先地位。
, 百拇医药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汪教授充满期望的指出,今后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讨论如何把这种疾病的治疗做得更加完善。并且还要在预防上多下工夫,做到防患于未然。

    周围血管病要早诊早治

    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病。据汪忠镐教授介绍,常见动脉疾病包括: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造成的动脉狭窄闭塞,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炎症等。静脉病包括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布加氏综合征等。

    周围血管病多数属于难治、且有较大危害性的疾病。如动脉瘤破裂出血、肺栓塞可导致猝死。

    汪教授谈到,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三部分,即中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传统上对血管疾病采用的是分科诊治的模式,即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脑血管外科各司其职,而以腔内血管学这一现代微创理念为纽带,将有望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带来全新的学科视角和治疗手段。
, 百拇医药
    再如“急性动脉栓塞这类疾病,它的栓子多来源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和心肌梗塞。”汪忠镐教授如是介绍。心房颤动可促使栓子脱落,另外,动脉硬化斑块的脱落、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动脉瘤也是血栓的来源。

    当栓子脱落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就可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坏死,而周围动脉栓塞时,患肢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消失。

    由于此类疾病起病急骤,轻则肢体坏死,重则生命受到威胁,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极为重要。

    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汪忠镐教授谈了他的看法。运用介入疗法,实施导管取栓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他反复强调,周围血管病患者最好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这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都极为重要。

    动脉修复的术式和技巧很重要
, http://www.100md.com
    急性大血管损伤在战争时期固然常见,但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及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等因素,血管损伤发生的频率仍在逐年增多。常见的血管损伤以四肢部多见,颈根部及胸腹部大血管较少。诊断表现多为伤口搏动性出血,不同程度的失血及创伤性的休克。

    对于这类病人的抢救,汪忠镐教授谈了他的看法:动脉修复重建的成功与术式的选择及手术技巧有关,血管吻合要无张力,无扭曲,无狭窄,吻合时勿损伤血管内膜,勿将外膜内翻,使吻合口内膜光滑,并注意选择合适的缝线,缝合时对血管端的针距和边距要恰当。术后应定期观察伤肢的血流,伤者的生命体征。

    而且伤肢肿胀的处理及降低血液凝集药物的应用,如低分子右旋糖肝、肝素的应用,是大血管损伤后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