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 案例
编号:11481453
越消炎,越发热?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8.13
     病例:

    上月15日,儿科收治了一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男,12岁,因咳嗽、发烧在村卫生所使用青霉素静滴10天后不见好转,而到附近矿上医院治疗,使用头孢哌酮静滴一周,咳嗽减轻,但发烧一直没有好转,随后又使用左氧氟沙星静滴一周,咳嗽完全消失,但体温下降后又上升,始终控制不住发烧,于是从矿医院转到当地煤矿总医院治疗。

    诊治过程:

    儿科医生接诊后,也感到很奇怪,不知是什么原因。于是先进行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显示:白细胞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有一些皮疹。医生认为是隐性感染所致,也可能是耐药引起,细菌不敏感所致,应该使用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治疗,于是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起初患儿体温有所降低,但始终在发烧。在治疗过程中,送细菌室血培养及耐药实验,结果显示是对头孢孟多、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经请示上级医师后认为:该患者感染可能是混合感染,使用单一药物难以控制,必须联合用药才能控制病情。于是使用头孢孟多和氧氟沙星联合抗感染治疗,刚开始时患儿体温有所下降,但一天后又开始回升,用药一周后,体温反反复复,始终在发烧。医生感到患儿发热很奇怪,属于疑难病例,于是请示医务部,要求进行会诊。

    医务部了解情况后,组织了血液科、呼吸科、普外科、感染科、检验科、临床药学室等科室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大家争论很激烈。有人认为肯定是没有查明原因的感染,需要继续使用敏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而感染科、检验科、临床药学室则怀疑不是感染引起。经过继续讨论,最后大家考虑可能是感染因素引起。会不会是变态反应中的药物热所致?因为变态反应是常见的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可以考虑。大家建议儿科医生回顾患儿的发热情况、用药情况、发热特点等,最后大家基本同意可能是药物热所致的观点,遂建议停用药物2~3天,观察体温变化。2天后患儿体温开始下降,3天后恢复正常。又结合血象情况,初步诊断患儿为药物热引起的发热。又过3天后患儿体温一直正常,遂确定是药物热引起的发热成立,患儿康复出院。

    点评:

    这是一起典型的误诊病例,也是一起药物热引起发热的病例。大家都认为患儿以前咳嗽、发热,肯定是感染引起,这在患儿最初发病时的诊断没有错,但后来因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却没有注意到。这则病例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孩子发热时,要多方面考虑,否则容易误诊。

    诊断为药物热的,一般符合下列特征:(1)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又再上升;(2)原来感染所致的发热未被控制,应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反较以前为高;(3)发热或热度增高不能用原有感染解释,而且也无继发感染的证据,虽有高热,但其一般情况良好;(4)某些患者尚伴有变态反应如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5)停用抗菌药物后热度迅速下降或消退。, 百拇医药(王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