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编号:11481302
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81期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急性脑血管病也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伴发意识障碍,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可出现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仅有半身不遂的一种现象。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特点。临床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外在世界范围内平均发病率为140~200/10万。目前全国各种疾病的死亡率排序中,脑中风已跃居第一位。我国每年新发生中风的人数约150万例,每年死于中风者约100万人;存活的中风病人约500~600万人,其中75%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重度者占40%以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常用的治疗包括血管扩张药(如潘生丁,但存在脑内盗血综合征改善微循环)、扩充血容量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解血栓的药物(如尿激酶等)、抗凝治疗(如肝素等)、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防止血小板凝聚的药(如阿司匹林等)、中药(主要活血化瘀中药)。脑血管性疾病常与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嗜酒及高血压有关。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变得粗糙,管腔狭窄,易产生血栓,甚至堵塞管腔。脑血管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或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有微循环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闭塞或是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形成水肿带,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进一步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呈现升高或延长,显示血液处于“浓、凝、黏、聚”的高凝状态。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以其起病急骤,症状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邪善行而数变,故中医学将之归于中风范畴,发病机理多为气血亏虚、肝郁化火,或痰湿内盛、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酗酒饱食、用力过度等诱因,导致气血阻滞,脑脉痹阻而成。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脏器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痰浊、风火、肝阳、瘀血为标。中医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临床上无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病人,活血化瘀法是最常用的治法。

    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临床应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不同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这部分脑细胞尚未完全死亡,尚有恢复其功能的可能性。因此,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功能便是脑梗死治疗的首要任务。超早期溶栓技术的开展为缺血半暗带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可能。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尤其破血逐瘀药如水蛭、地龙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溶栓、降纤、抗凝等作用。因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如临床常用腹蛇抗栓酶、蚓激酶。
, 百拇医药
    脑络瘀阻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机之关键,因气虚致瘀;或因痰热交杂,或因虚火生风,均可致瘀阻脑络。古人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无痰不中风”。气虚血瘀为中风病急性期常见证候。在急性期以血瘀为主,恢复期以气虚为主。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方剂的益气活血法具有扩张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溶栓,具有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局部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及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如急性期可用丹参、川芎、脉络宁等,恢复期可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而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则存在不同的观点,从中医理论而言,“离经之血为瘀血”,出血性中风属于离经之血,瘀于脑府,致使脑髓壅滞,元神被围,神明被蒙,五脏失统,六腑气闭,肢体失和,病机虽然复杂,但总不离瘀血之一端。有学者提出,出血量越大,血瘀程度也越重。因此在脑出血急性期,不以止血为首要任务,而应以缓解血肿压迫,改善脑局部缺血缺氧为目的。活血化瘀法能够消除脑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而应活血止血。目前亦有人应用活血化瘀方剂如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及单味药中药水蛭、大黄、三七、三棱、莪术治疗小剂量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大量脑出血,处于昏迷状态,伴颅内压升高,生命指征不稳定应慎用。至于用药后是否能引起再出血问题以及急性期应用问题,目前仍有争议。当前常用活血化瘀中药主要有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牛膝、穿山甲、降香、泽兰、刘寄奴、苏木、水蛭、土元、地龙、桂枝、三七、蒲黄、血褐、大黄、月季花、凌霄花、丝瓜络、童便、王不留行、琥珀、山楂等。
, 百拇医药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学认为在基本的活血化瘀基础上,根据临床辨证论治,伴有意识障碍者可配伍开窍药物治疗。伴有实热者常配合清热解毒法。伴有大便不通、烦躁者配伍通腑法,可改善脑循环,纠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兴奋中枢神经等。

    通腑化瘀适用于脑血管病急性期大便不通的重症病人,患者多烦躁不安,甚至谵语、狂燥等。属中风病急性期伴见腑气不通者,临床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口臭口苦,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只要不属中风脱证或大便泄泻失禁者,都可在发病初期给予通腑治疗。通腑化痰法直折肝气之暴逆,使上逆之气血得以下降,敷布气血,气血得以协调敷布,推陈出新,清解邪热,急下存阴。辨证要点: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主要方药有厚朴、大黄、枳实、全栝楼、胆南星、芒硝等。亦可用番泻叶、虎杖、人工牛黄粉、天竺黄、栝楼仁等。还可用大黄、虎杖、益母草等煎水保留灌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急性脑血管病采用通腑法,可排出肠内容物,清除肠源性内毒素;减轻腹压和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提出清热解毒法在急性期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特别用于急性中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者。在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均有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细胞因子等释放,造成脑组织细胞不可逆损伤。无论是实火或是虚火均能灼络,致脑出血。灼津为痰,血瘀内阻,可导致火、痰、瘀胶结,继而形成缺血性中风。而脑血管病常伴有肺及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及中风病急性期兼有热象者。临床常见半身不遂、语言蹇涩,面色潮红,心烦躁动,口苦口臭,或发热、便秘、小便失禁、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而数。在临床中常用的清热解毒代表方剂有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或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增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血液量,改善脂质代谢、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保护神经细胞和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总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当用活血化瘀大法,可根据临床辨证配伍开窍化瘀、通腑化瘀以及清热解毒法,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 http://www.100md.com(陈俊抛 伍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