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营销.药店
编号:11483424
三句俗话把脉营销拐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8.16
     不久前,本报有报道谈及中国制药企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2003年~2006年,全国医药企业赢利能力逐年下降,亏损金额大幅度提升。近期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公告指出,国内医药企业,亏损面达到22.62%,累积亏损金额44.63亿元,亏损企业达到1368家,同比增长27.37%。”上游新药研发瓶颈窘迫依旧,更多企业把走出困境的期望寄托在下游的营销创新。随着国家监管力度加大,商业渠道不断净化,医药营销也陷入剧烈震荡。如何保持创新的可持续性?如何让创新热情远离过度营销?医药营销踏上拐点,有三句业内俗话尤须细察。

    第一句俗话叫“三个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说的是义利制衡。医药产销利润一度惊人。一项对2005年十大暴利产业调查显示,医药业居首,其中抗生素的利润为成本的20倍。从企业出厂,到批发商、医院、药店,药品每过一关都会层层加价。以至最终到消费者手上时,药品价格已抬高几倍,甚至数十倍。药品生产和销售承载着广大群众健康安全需求,这是营销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把营销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无论如何花样翻新,终将步入异化的陷阱。

    第二句俗话是“手拎仿冒名包,身揣两百零钞,说话点头哈腰,远看像海外归侨,近看像港澳同胞,仔细一看,原来是医药代表”。说的是权责制衡。中国医药产业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培育出大批营销人才,同时也编织了一张很大的医药关系网络,使得行业在发展中出现大面积以个人关系存在的商业交易行为,甚至由此形成一种行业潜规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很多过了专利期的产品有大量同类仿制品,疗效相近,“带金销售”是低端竞争的必然结果。如今,医药行业进入中期盘整阶段,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商业规则正在全面改写,曾被医药界引以为自豪的营销手段与操作模式已面临崩溃。作为营销的一线操作者,医药代表如果不能尽快重建其职业价值体系,不要说营销创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都将受到质疑。

    第三句俗话是“小市场,大营销”。说的是标本制衡。国内医药行业中,单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品种凤毛麟角,但广告投入远高于其它多数行业。这种现象与药物特殊的商品属性有关,也说明医药营销的非健康生态。处于下游的营销功能再强大也属于有限营销。无论娱乐营销、VIP营销、小动作营销、混合营销,亦或更为主流的外围营销、学术营销,营销的创新模式普遍容易复制。任何营销创意,传递的都是产品本身的信息,都需要有实际的产品机理支持。拼营销最终拼的还是产品竞争力。强化行业创新基础,健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医药科技投入,上游固本,下游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三句俗话演绎之后,不妨做一个雅致些的总结。诺贝尔获奖者、博弈论学家纳什曾经说过“当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行为都已经确定下来时,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技术含量、成本控制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主干道”。如果干道不通,另辟蹊径势必成本更大、风险更高。

    (厉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