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编号:11482579
中国武术伤科与少林武术伤科的学术成就 《少林寺武术伤科秘方集释》前言(二)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86期
     少林武术伤科学术成就

    1.关于少林武术

    笔者于《中国骨科技术史》研究明清伤科流派时,提出“伤科少林学派”。要探讨有关少林武术伤科流派的产生,须先了解少林寺和少林寺武术(以下简称“少林武术”)。

    少林寺的实际地址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为后魏太和年(公元477~499年)时修建,隋文帝时改名“陟岵”,唐又复名“少林”。寺内有唐武德(唐高宗李渊年号)初,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告少林寺主教碑,寺右有面壁石。西北有面壁庵,即“达摩面壁九年处”。还有一说法是,天竺迦佛陀师于隋文帝时来到中国,隋文帝为迦佛陀师建少林寺。后来,迦佛陀师的徒弟昙宗等人,于唐初协助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有功者十三人(即十三太保,又称十三棍僧)。自此以后,少林寺僧徒常常练习武艺,训练学徒。这些少林寺僧,善于技击,独以拳棍见长,江湖上称为“少林寺派”。
, 百拇医药
    少林武术应该说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不然就不可能有十三棍僧助唐皇之举了。但有著述传世的,却是明朝之后。

    明代嘉靖年间是一个不安定的社会。北方有鞑靼入侵,东南沿海有倭寇侵扰。当时抗倭名将俞大猷著《剑经》一书,介绍其擅长的“荆楚长剑—棍法”。时有少林寺僧宗擎、普从随军,俞大猷的棍法是否是二位少林寺僧传授,就难说了。但有一事实是俞大猷将《剑经》传授给二人。二人回寺后广传寺僧,逐渐成为名扬天下的“少林棍”。

    到万历年间,武术家程宗猷到少林寺学习少林棍十余年,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编著《少林寺棍法阐宗》,天启元年(1621年)刊行。此书成为少林武术的经典之著。少林武术并非单一的棍法,在《少林棍法阐宗》中就包括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武术。如在“问答篇”中写道:“长枪则有杨家、马家、沙家之类,长拳则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皆因独步神奇,故不泥陈迹,不袭师命。”又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1898年版)所载少林寺各种拳法包括: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数,暗藏先天无极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龙行、蛇变、凤展、猴灵、虎坐、豹头、马蹄、鹤嘴、鹰抓、牛抵、兔轻、燕抄、鸡蹬等十三趟仿生动作而成)、少林五行柔术(模拟蛇、虎、龙、鹤、豹五种动物形象)、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法和内功),这些拳法显然是汲取了道家武术的经验,因此说少林武术已是兼收并蓄各家之长,是“仙佛合一”,并非牵强。
, http://www.100md.com
    少林寺在唐朝,虽然已经是“佛、道、儒”三教合一,但少林寺僧始终是以信奉佛教为主。一方面,历朝历代统治者是不允许民间存在铁制的刀、戈、剑、戟等兵器的,因此,少林寺僧除了拳脚之外惟一的武器就是长棍了。兵器的受限,使拳、棍成为少林寺武术的专长。另一方面,佛教宗旨是慈悲为怀,不杀生。因此,少林武术讲究“武德”。所以在清代咸丰五年的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中有“八打八不打”之说:“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为:“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丙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又称:“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以打而非打不打之,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而圣人之用心若矣夫。所谓截脉者,不过截其血脉,壅其气息,使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短打之妙至此极矣。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圣人一片婆心也。”《短打十戒》亦称:“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即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安穴窍,免致伤人。”
, http://www.100md.com
    少林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汲取了道家《易筋经》的内功经验,其中包括导引、练气、行功、排打等,成为静功、动功合二为一,“仙佛合一”的少林武术。《易筋经》卷下“玉环说”述及:“铜人针灸图,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余不知玉环是何物。”

    道家发展为道教,则是追求长生不老以成“仙”的宗教,用现代观点可以说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中国传统医学不少学者都是道家。如晋代葛洪、唐代孙思邈、《理伤续断方》作者蔺道人、《跌损妙方》作者异远真人,均是道家。

    在武术界,道家青城派(四川青城山)善用三十六打穴法和二十四游龙拳,对少林武术也产生了影响。

    “仙佛合一”的少林武术要讲究武德,须了解人体的穴位,“斯乃拳家秘要,跌打拳者必知其穴,不知其穴坏身之本也;不知其拳而徒知其穴,坏名之源也。”(见《少林跌打内外伤秘方》)而什么地方会致命(不可打),什么地方不会致命(可打),宋代的铜人针灸图、经络气血运行的十二经和任督流注、道家的任督流注导引的时辰,自然成为其依据。武打点穴、截脉之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到明末清初,擅长拳、棍,讲究点穴、截脉的少林武术自成派系。
, http://www.100md.com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的满清皇朝,外不能御帝国列强之侵略,内不能保护百姓之安居;太平天国、天地会和白莲教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华大地无处不狼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为了自保,村村习武,族族练功,享有盛名的少林武术名僧,纷纷开设武馆,传教门徒,使得少林武术进入了全盛时期。

    2.少林武术伤科流派的形成

    少林武术伤科的出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胡廷光编纂的《伤科汇纂》所载“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系胡廷光辑自其祖传《陈氏秘传》,原名“内外损伤方”。该书还介绍有少林寺僧传授的“里东丸”。经考证,“里东丸”实际是《跌损妙方》的“七厘散”。但这说明在19世纪初,少林寺已汲取武术伤科的经验,有了自己治伤的“秘方”了。

    从少林寺僧的“里东丸”系由《跌损妙方》的七厘散改名可窥见少林寺可能已据有《跌损妙方》一书。此外,我们从清代道光丙申年(公元1836年)江苏高邮人孙应科刊印《跌损妙方》的记录可知,孙氏也是在高邮一神庙异人手中获取该书的。经考证,江苏省高邮市有一镇国寺,据清代乾隆年间《高邮州志》记载:“镇国禅寺,在州城西南隅,寺外有断塔。唐举直禅师建。国朝顺治丙申(公元1656年)寺毁于火。今据举直禅师本传及现存寺名更正。”孙应科是“侨寓于邑之南二十五里神庙,少遇异人,授秘书一卷,疗折伤甚验……书昉于明嘉靖二年,署名异远真人,亡所考。”(《跌损妙方·孙应科序》)孙应科是个“日颂金刚经”的佛教徒,所称“神庙”与镇国寺巧合,可证《跌损妙方》一书,当时已传播到佛教界,少林武僧能据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 http://www.100md.com
    《江氏伤科方书》和《救伤秘旨》出版后,即19世纪末清代咸丰年间,随着武术伤科的兴起,冠以“少林寺秘传”的伤科方书大量涌现,少林武术伤科开始自成流派。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少林寺武术伤科源自少林寺,但从各种秘方作者及抄本出处来看,却是形成发展于两广、福建。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

    3.少林武术伤科的学术成就

    如果说《跌损妙方》、《江氏伤科方书》和《救伤秘旨》是中国武术伤科的专著的话,少林武术伤科有别于上述三书者,有以下五大特色:

    武医同术:讲究武德的少林武僧习武必须熟知人体的穴位才能分清“八打八不打”。因此,他们仿针灸铜人,并依据武术伤科的108穴,绘成“铜人部”。有了穴位的知识,武术伤科著作所载方药基本上是按穴论治。因此,少林武僧既是武术师也能治伤疗症。如赵廷海以及《少林寺秘方铜人簿》以下各种少林武术秘方的作者、传抄者,20世纪初著名的少林武术大师黄飞鸿,在广东佛山、广州等地既开武馆,也开医馆。至今佛山祖庙黄飞鸿的纪念馆中还陈列有他和夫人十三姨所开的“宝芝林跌打医馆”。武医同术,成为少林武术伤科一大特色。
, http://www.100md.com
    重视穴位时辰致伤:少林武术以点穴截脉著称,重视三十六大穴致命的诊治,尤其是任督脉的穴位。在致对方于死地时,按十二时辰气血行走十二穴位的时、穴打去(截脉)。同样,若需解救时,除按时辰穴位配方用药外,再按致伤穴位流注经过的下一个穴位进行点穴(或称点脉、解脉)解救。民间称此为少林武术之“绝招”,一般秘不传人。这一治伤法,用时间医学理论理解,具有一定科学性。由于是“秘传”,所以一般不见于文字。而相应的处方用药,也多列为“秘本”;不是忠诚厚道之徒弟不可传授。这就造成了少林武术伤科秘方传抄秘本甚多,而印刷刊行者少。

    善用民间草药:少林武术伤科治伤,善于汲取民间经验。在本集释收集近十册少林武术伤科秘方中,应用两广、福建民间草药200多种。成为现代临床常用药物者,如接骨草、刁了棒、十大功劳、透骨消等有20多种,丰富发展了中药学。

    观察眼睛、指甲辨伤轻重:观察眼睛五轮及指甲是否红活,判断伤情轻重,有否瘀血,是少林武术伤科临床诊疗方法之一。这种观察微循环的方法,至今还有临床实用价值。
, 百拇医药
    具备各种急救经验:少林武术伤科不仅包括创伤急救,在其他如内、外、妇、儿、五官科急症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方药经验,是今天研究中医急症诊疗的借鉴。

    少林武术伤科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少林武术伤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流传日本。笔者所著的《中国骨科技术史》于1986年被日本柔道接骨学会译成日文后,日本武医学会创始人中山清先生,于1986年7月到南宁访问并作点穴治伤的表演,赠给笔者《武医同术》一书,所载穴位与《江氏伤科方书》相似。柔道接骨学会和武医学会,均是武医同术的医学流派。可见,少林武术伤科影响深远。

    概而言之,少林武术伤科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伤方药经验,所揭示的时间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虽然时代不同,武术可作为健身,而且跌打损伤也是日常生活劳动所常见。所以,少林武术伤科的经验值得继承发扬,这也是集释本书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韦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