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急诊室体验
【作者感言】
生命里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我们也许听过、看过,但是却忘了把那些真正在我们的心灵之弦上留下一丝共鸣的故事记录下来。其实,感动有时候就发生在转身的那一刻。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经过职业的训练后已变得冷酷而坚不可摧。事实上,每一次看到患者受着病痛的折磨,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时,身为医者,我们的内心也有震撼。我相信现在写下的点点滴滴,很多同行也可能在工作中遭遇到,并且也曾经有过相似的感悟和触动。
前段时间盛夏酷暑,每天早晨的天气预报里,都能听到高温的预警报告。警报“传达”至医院,急诊室就成了最直接的映射——诊室里多安排了2个座位,排了“急诊加强班”,抽调内科医生,轮流加班坐诊。
我在病房蹲点了一年半载,同样也被安排了一次加班的机会。独立处方,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在实习或者读研究生阶段,都是跟着上级医生或者导师一起,抱着学习的目的坐在诊室里的。现在,终于要自己独立面对患者了,而且是急诊。
, 百拇医药
急诊室走廊的人群密度,绝对与市中心商业街有的一拼,这样说一点不夸张。我的坐班时间是4小时,隔一个小时刷新电脑屏幕上的就诊人数,基本保持在100位左右的浮动上升,也就是说,每小时来内科挂急诊的就有约100位患者。100是什么概念?就是急诊室走廊里挤满了人,坐着的、躺着的,含着体温计、挂着补液的都有。新来的轻症患者挂完号,得知自己前面还有100来号人时,只好扔下卡到医院对面的咖啡馆等号。重一点走不了的,就只能在走廊里等着,挂号的护士会冲进来叫我们先去看看他们的情况,尽可能先排除危急生命的状况。
给我看的患者多是发热、鼻塞、咳嗽,或者腹泻、胸闷不适,基本是和高温、空调脱不了干系的一群“夏日综合征”。坐在我面前的患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着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我也几乎是不断重复地问诊,写简要的病历,有重点地做体检(差不多就是听诊),再开上几张常规的、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化验单,然后看检查报告,开注射单和一些药品,不少还是OTC。刷新电脑屏幕后,我回头看到了病历车上小山似的就诊卡,有了一丝绝望,因为这简直就是车轮战。师姐坐在我对面,看病的速度比我快多了,可见她对这套流程的熟悉程度。
, 百拇医药
我知道,许多患者跑医院,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寻找心理的安慰,而不是为了取这些药房里都可以选购到的药物。抱着这样的心理,他们不顾炎炎烈日跑到医院,不顾冗长的队伍焦急等待,把他们的忧虑充分信任地交到我们的手中。作为医者,作为一名年资尚浅的医生,我更能体会到自己对患者信任的渴望绝对超过金钱。尽管酷热难耐,有的患者情绪上有些焦躁,但也最多只是言语上的相互交流,他们仍然有秩序地排着队,仍然给予我十分的信任和支持。拥挤的诊室环境,连我都感觉闷得有些透不过气,此时此刻,我真的非常体谅这些虚弱的患者。
扪心自问,我从不因为熟悉了周遭的环境就会因此对患者们熟视无睹,但我更愿意把一颗炽热的心隐藏在冷静理智的外表下。看着他们苍白的脸色、虚脱的身子,听着他们有气无力的诉说,以及陪同在旁的家属焦急的补充发言……在医院学习工作的3年,这一切我早已再熟悉不过,但每一次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就会让自己融入其中,尝试着理解并体会他们的感受。刚离开的那个高个儿男孩,黑黝黝的一看就是运动员的体格,他今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兴奋地和同学在烈日下打了一下午的篮球,回来冲了个冷水澡,又淋了湿湿的头发,自以为很爽地在空调下吹冷风。接着,他就昏昏沉沉地来我这里“报到”了,一边向我描述着他的头痛、鼻塞、发热、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的感冒症状,一边被一旁矮他一大截的母亲又爱又怜地“责骂”着。这个大热天,再强壮的身子,一不小心也会被疾病打倒,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没有长大……
, 百拇医药
也许是我运气好,4小时里没碰上师姐说的那种面无血色、四肢冰凉、上吐下泻、剧烈腹痛的食物中毒患者,她们前天抢救了一家6口人,交班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到了10点,病历车上的卡还是依旧像座小山似的,距离师姐的中班下班还有2小时,估计夜班医生要继续接力奋战了。
很多人对医生的印象大抵就是坐在门诊“笃悠悠”(上海话,意指悠闲、淡定)地给人看病,提笔一挥写写处方。我在没开始学医时也这么想。现在我毕业了,开始上夜班、做急诊,也知道了只有极少数的医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才会经常在门诊工作。大部分医生,年轻的或高年资的,都集中在急诊和病房这两大“作战”区域。急诊室里的工作,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紧张和刺激,都像电影电视里拍的那种千钧一发的精彩,但第一线的工作,永远是劳累的、忙碌的,却也是最锻炼人、磨练人的。, http://www.100md.com
生命里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我们也许听过、看过,但是却忘了把那些真正在我们的心灵之弦上留下一丝共鸣的故事记录下来。其实,感动有时候就发生在转身的那一刻。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经过职业的训练后已变得冷酷而坚不可摧。事实上,每一次看到患者受着病痛的折磨,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时,身为医者,我们的内心也有震撼。我相信现在写下的点点滴滴,很多同行也可能在工作中遭遇到,并且也曾经有过相似的感悟和触动。
前段时间盛夏酷暑,每天早晨的天气预报里,都能听到高温的预警报告。警报“传达”至医院,急诊室就成了最直接的映射——诊室里多安排了2个座位,排了“急诊加强班”,抽调内科医生,轮流加班坐诊。
我在病房蹲点了一年半载,同样也被安排了一次加班的机会。独立处方,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在实习或者读研究生阶段,都是跟着上级医生或者导师一起,抱着学习的目的坐在诊室里的。现在,终于要自己独立面对患者了,而且是急诊。
, 百拇医药
急诊室走廊的人群密度,绝对与市中心商业街有的一拼,这样说一点不夸张。我的坐班时间是4小时,隔一个小时刷新电脑屏幕上的就诊人数,基本保持在100位左右的浮动上升,也就是说,每小时来内科挂急诊的就有约100位患者。100是什么概念?就是急诊室走廊里挤满了人,坐着的、躺着的,含着体温计、挂着补液的都有。新来的轻症患者挂完号,得知自己前面还有100来号人时,只好扔下卡到医院对面的咖啡馆等号。重一点走不了的,就只能在走廊里等着,挂号的护士会冲进来叫我们先去看看他们的情况,尽可能先排除危急生命的状况。
给我看的患者多是发热、鼻塞、咳嗽,或者腹泻、胸闷不适,基本是和高温、空调脱不了干系的一群“夏日综合征”。坐在我面前的患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着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我也几乎是不断重复地问诊,写简要的病历,有重点地做体检(差不多就是听诊),再开上几张常规的、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化验单,然后看检查报告,开注射单和一些药品,不少还是OTC。刷新电脑屏幕后,我回头看到了病历车上小山似的就诊卡,有了一丝绝望,因为这简直就是车轮战。师姐坐在我对面,看病的速度比我快多了,可见她对这套流程的熟悉程度。
, 百拇医药
我知道,许多患者跑医院,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寻找心理的安慰,而不是为了取这些药房里都可以选购到的药物。抱着这样的心理,他们不顾炎炎烈日跑到医院,不顾冗长的队伍焦急等待,把他们的忧虑充分信任地交到我们的手中。作为医者,作为一名年资尚浅的医生,我更能体会到自己对患者信任的渴望绝对超过金钱。尽管酷热难耐,有的患者情绪上有些焦躁,但也最多只是言语上的相互交流,他们仍然有秩序地排着队,仍然给予我十分的信任和支持。拥挤的诊室环境,连我都感觉闷得有些透不过气,此时此刻,我真的非常体谅这些虚弱的患者。
扪心自问,我从不因为熟悉了周遭的环境就会因此对患者们熟视无睹,但我更愿意把一颗炽热的心隐藏在冷静理智的外表下。看着他们苍白的脸色、虚脱的身子,听着他们有气无力的诉说,以及陪同在旁的家属焦急的补充发言……在医院学习工作的3年,这一切我早已再熟悉不过,但每一次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就会让自己融入其中,尝试着理解并体会他们的感受。刚离开的那个高个儿男孩,黑黝黝的一看就是运动员的体格,他今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兴奋地和同学在烈日下打了一下午的篮球,回来冲了个冷水澡,又淋了湿湿的头发,自以为很爽地在空调下吹冷风。接着,他就昏昏沉沉地来我这里“报到”了,一边向我描述着他的头痛、鼻塞、发热、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的感冒症状,一边被一旁矮他一大截的母亲又爱又怜地“责骂”着。这个大热天,再强壮的身子,一不小心也会被疾病打倒,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没有长大……
, 百拇医药
也许是我运气好,4小时里没碰上师姐说的那种面无血色、四肢冰凉、上吐下泻、剧烈腹痛的食物中毒患者,她们前天抢救了一家6口人,交班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到了10点,病历车上的卡还是依旧像座小山似的,距离师姐的中班下班还有2小时,估计夜班医生要继续接力奋战了。
很多人对医生的印象大抵就是坐在门诊“笃悠悠”(上海话,意指悠闲、淡定)地给人看病,提笔一挥写写处方。我在没开始学医时也这么想。现在我毕业了,开始上夜班、做急诊,也知道了只有极少数的医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才会经常在门诊工作。大部分医生,年轻的或高年资的,都集中在急诊和病房这两大“作战”区域。急诊室里的工作,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紧张和刺激,都像电影电视里拍的那种千钧一发的精彩,但第一线的工作,永远是劳累的、忙碌的,却也是最锻炼人、磨练人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