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人恩惠 杞香杏林——记上海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施杞先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日前被授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的施杞先生,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施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立志从医济人。1963年,他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上海伤科大师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在他人生的履历上,记载了上海龙华医院伤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等职务之变迁,展示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学术之高度,折射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等事业之荣耀。
岁月风风雨雨,人生红红火火
数十年来,施老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发皇古义,融会中西,博采众长,致力创新。其擅长治疗脊柱疾病、关节疾病、内伤疾病、跌打损伤、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在治伤中善求其本,注重调理脾胃,崇尚益气活血,因而每获良效。施老对易水学派、伤寒六经学说的研究潜心笃志,学以致用,勤奋开掘,推陈出新。他不仅把中医前贤的学术思想与石氏伤科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理论上的发展,而且还根据现代科技和医学研究进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作出了新的成绩。施老以他高超的医术、确切的疗效,认真细致而又耐心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病家的信任,只要他坐诊,就会病人云集,诊室若市,作为一个医生,他感到了莫大的光荣。我总感觉到,施老非常随和,也非常健谈,跟谁都合得来,找他的人很多。我发现,认识他的人多乐于称他为施医生,而不用局长、校长或教授头衔称呼他。是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待人。虽然在行政岗位上多年,也从来不放松自己的业务钻研,“为官一任,为医一世”,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 http://www.100md.com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功成名就的施老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又十年中,依然笔耕不辍,诊疗不停,仍旧保持着激情和那股冲劲,他领衔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针对脊柱病的发病和治疗,开展了从临床到实验的系列研究,学科的发展,学术的提升,使该脊柱病研究所步入了上海市重点学科的行列。纵横捭阖间,施老不断丰富自己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其中,对颈椎病的系列研究———基础理论、病因病理、临床治疗、新药开发,在国内中西医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据我所知,施老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编医学专著26部,获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员74名,这些只不过是他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个侧影。
施老是中医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中医药事业曲折发展的见证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一次,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他赴台访问,时值96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不见来宾的规定,在会见他时双方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中医的现状、发展与未来,临别时陈老先生欣然为其挥笔题书“振兴国医”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字中蕴藏着陈立夫先生对其施展才华、发展中医所寄予的厚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医事业的关注。
, 百拇医药
医为至仁,学为至厚,文为至娱
腹中有诗气自华。施老善于诗文,长于书法,深厚的学术造诣正是得力于这种精深的文史修养底蕴。他写过很多书,也时常为他人即将出版的书稿作序写跋,他的序跋语言精辟,蕴含哲理,如同他平时说话语音洪亮,抑扬顿挫一般,充满阳光,富有活力。文中引经据典,并常以诗句作为点缀,提出号召性的结语,读来气势恢宏,琅琅上口,感到有一股动人心弦的力量。翻开这些书首,一下便感开卷有益,催人奋读;合上厚厚书页,总觉爱不释手,思绪无限。
我与施老也时常书信往来,不过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现在常常是一个电话或一封e-mi?鄄al,最多跑一趟近在咫尺的上海就能联系事情、解决问题。但有几封书信我一直珍藏着,这是因为书信的文美字美心灵更美。空闲时,拿来读上几段,非常惬意。其中有一封写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出国浪潮风靡一时,我也蠢蠢欲动,但施老的一封书信使我明确了方向。他以诗经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来勉励我,即人要以清醒的头脑涉足于世,而不要随波逐流。师训铭心,如甘露润腑,让我一点点成熟起来。多年来,无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还是在工作权衡利弊的时候,他总以师者长者的身份不断为我指点迷津,拨正航程。
, 百拇医药
每次我们在一起研究科研工作后,总要谈一些题外话题,其中,如何做人、做事与做学问是谈论最多的。《左传》有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作为医生,做学问固然重要,但如何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是比“专业学问”更深奥的学问,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学问。施老在如何做人方面有着“三要三不要”的理论,其观点精到,启人遐想:“一个人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思,不要有心计。”而心思与心计的区别在于,心思在谋事,而心计在谋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谋事、好谋事,并常以“于厚德处用心,于业精处用功”自勉、与我们共勉。在“严”字上要求我们这些学生的同时,施老也非常有人情味。自我认识施老20多年以来,他不仅传授给了我学问和医术,也教会了我做人行事的哲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施诊杏林治百病,杞怀学子恩千钧。的确,作为中医大家的施老总是施人恩惠,杞香杏林,散发着那如甘杞滋润、沁人明目之品味。施医惠人,施恩学子,施德泽业,施如享福。我想这既是施老的真实写照,也是作为学生的心声感慨。, 百拇医药(姜宏)
岁月风风雨雨,人生红红火火
数十年来,施老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发皇古义,融会中西,博采众长,致力创新。其擅长治疗脊柱疾病、关节疾病、内伤疾病、跌打损伤、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在治伤中善求其本,注重调理脾胃,崇尚益气活血,因而每获良效。施老对易水学派、伤寒六经学说的研究潜心笃志,学以致用,勤奋开掘,推陈出新。他不仅把中医前贤的学术思想与石氏伤科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理论上的发展,而且还根据现代科技和医学研究进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作出了新的成绩。施老以他高超的医术、确切的疗效,认真细致而又耐心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病家的信任,只要他坐诊,就会病人云集,诊室若市,作为一个医生,他感到了莫大的光荣。我总感觉到,施老非常随和,也非常健谈,跟谁都合得来,找他的人很多。我发现,认识他的人多乐于称他为施医生,而不用局长、校长或教授头衔称呼他。是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待人。虽然在行政岗位上多年,也从来不放松自己的业务钻研,“为官一任,为医一世”,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 http://www.100md.com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功成名就的施老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又十年中,依然笔耕不辍,诊疗不停,仍旧保持着激情和那股冲劲,他领衔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针对脊柱病的发病和治疗,开展了从临床到实验的系列研究,学科的发展,学术的提升,使该脊柱病研究所步入了上海市重点学科的行列。纵横捭阖间,施老不断丰富自己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其中,对颈椎病的系列研究———基础理论、病因病理、临床治疗、新药开发,在国内中西医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据我所知,施老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编医学专著26部,获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员74名,这些只不过是他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个侧影。
施老是中医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中医药事业曲折发展的见证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一次,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他赴台访问,时值96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不见来宾的规定,在会见他时双方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中医的现状、发展与未来,临别时陈老先生欣然为其挥笔题书“振兴国医”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字中蕴藏着陈立夫先生对其施展才华、发展中医所寄予的厚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医事业的关注。
, 百拇医药
医为至仁,学为至厚,文为至娱
腹中有诗气自华。施老善于诗文,长于书法,深厚的学术造诣正是得力于这种精深的文史修养底蕴。他写过很多书,也时常为他人即将出版的书稿作序写跋,他的序跋语言精辟,蕴含哲理,如同他平时说话语音洪亮,抑扬顿挫一般,充满阳光,富有活力。文中引经据典,并常以诗句作为点缀,提出号召性的结语,读来气势恢宏,琅琅上口,感到有一股动人心弦的力量。翻开这些书首,一下便感开卷有益,催人奋读;合上厚厚书页,总觉爱不释手,思绪无限。
我与施老也时常书信往来,不过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现在常常是一个电话或一封e-mi?鄄al,最多跑一趟近在咫尺的上海就能联系事情、解决问题。但有几封书信我一直珍藏着,这是因为书信的文美字美心灵更美。空闲时,拿来读上几段,非常惬意。其中有一封写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出国浪潮风靡一时,我也蠢蠢欲动,但施老的一封书信使我明确了方向。他以诗经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来勉励我,即人要以清醒的头脑涉足于世,而不要随波逐流。师训铭心,如甘露润腑,让我一点点成熟起来。多年来,无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还是在工作权衡利弊的时候,他总以师者长者的身份不断为我指点迷津,拨正航程。
, 百拇医药
每次我们在一起研究科研工作后,总要谈一些题外话题,其中,如何做人、做事与做学问是谈论最多的。《左传》有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作为医生,做学问固然重要,但如何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是比“专业学问”更深奥的学问,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学问。施老在如何做人方面有着“三要三不要”的理论,其观点精到,启人遐想:“一个人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思,不要有心计。”而心思与心计的区别在于,心思在谋事,而心计在谋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谋事、好谋事,并常以“于厚德处用心,于业精处用功”自勉、与我们共勉。在“严”字上要求我们这些学生的同时,施老也非常有人情味。自我认识施老20多年以来,他不仅传授给了我学问和医术,也教会了我做人行事的哲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施诊杏林治百病,杞怀学子恩千钧。的确,作为中医大家的施老总是施人恩惠,杞香杏林,散发着那如甘杞滋润、沁人明目之品味。施医惠人,施恩学子,施德泽业,施如享福。我想这既是施老的真实写照,也是作为学生的心声感慨。, 百拇医药(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