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3231
中医药“申遗”的理性反思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4日 网易博客
     中医药“申遗”的理性反思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正式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9个中医药项目被列入,它们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这标志着初步估计投入资金起码要1000万元以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已经正式启动。余生也晚,智也钝,学识不深,见闻未广,在此想斗胆冒昧说几句不合时宜的话语,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中国文化语境中最为流行的时尚新词。但其中文命名却纷繁复杂,目前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常见的相关名词有:无形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民间文化遗产、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口述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 百拇医药
    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界定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上述第一段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

    显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个权威定义,中医药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已然成为“遗产”了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和公约的规定,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看其是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否则,这种“申遗”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如今,中医药“申遗”工作已经启动,难道它已然成为“遗产”了吗?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了吗?

    诚然,历史进入21世纪,中医学界陷入了严重的乏人(按: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又乏术的尴尬境地。这不仅引起了名老中医的担心和不满,也吸引了众多业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注目,曾一度掀起了一场至今尚未平息的关于中医如何发展的大论争。截止目前,取得一致的认识是:“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2]“再过5至10年,很可能在国内找不到真正用辨证论治理念治病的中医了。”[3]具体表现是:“中医教育”在大量安排西医学课程的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中医科研”全面采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和价值标准。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成为“中医科研”的几乎全部内容,课题的设计、立项、鉴定、评级完全按照西医的标准与规范。“中医临床”以辨证分型为特色而纳入西医病名之下,使其变成辅助疗法;“中药研究”实际上是植化研究提取有效化学成分,使其变成辅助西药等等。如此看来,中医药现在确实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了,面临着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断代危机。“申遗”似乎也就成为无可争议、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 http://www.100md.com
    三、中医药是如何成为“遗产”的?

    对于中医药陷入目前尴尬境地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从晚清到民国,中医药始终难以以自身的完整体系进入中国现代学科体制,近代中医学界为了迎合、顺应西方教育模式要求具有统一的学制、教材、教学计划等最基本的条件,需要在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系统整理以适应教学要求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方法,在“事事以翻脸不认古人为标准的时代”背景下,建立起了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物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而这一体系被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完全继承和沿袭了[4]。

    二是:随着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教育制度的建立,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逐渐变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形成了以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学)作为衡量和评判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价值观念。反对中医者固属当然,而捍卫中医者也往往袭其轨范。他们企图通过理论上的“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及仿西制办学校、设学会、创杂志等途径和方式,使中医内部结构科学化,外部形式现代化。实际上却是“西医化”。换言之,当西医诟病中医不科学,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统统打入“伪科学”之列时,中医学界不仅没有拿自己的道理来反驳,反而用西医的道理来证明自己也是科学。自此以后,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整理,基本上是按照以西方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医中药的路径进行,贯穿了近百年来改造中医中药的全过程[5]。
, http://www.100md.com
    更为严重的是,时至今日,中医学界不得不采用西医的概念、术语、标准、规范,应用西医的病名、病因、病理、药理来解释中医药的有关理论,并且整个社会都以为唯有如此,才算是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由此而导致了中医药概念的混淆、理论的易辙。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实际上变成了“失语的中医”,也就是丧失了自己语言的中医。中医由表及里,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的中医再也不是数千年一脉相传,讲阴阳五行六气,凭脉理浮沉来治病的传统中医了,而是增加了西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的“新中医”。也就是说,这种经过科学洗礼的中医,事实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了。

    四、“申遗”能够促进中医药发展吗?

    当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中医药要消亡。而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加强世界各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果“申遗”成功的话,那么将会得到一笔来自政府的巨额经费,而这将大大有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发展?是一个见仁见智,难以律一的沉重话题。但笔者认为,首先有一点需要明确: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是否真实反映了传统中医学的本来面目?

    所前所述,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间,中医药理论研究一直采用近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评判传统的中医学。由此而导致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现有体系不仅没有准确反映出传统中医药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甚至可以说在不小的程度上违背或扭曲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神原旨。它仅仅是一部分今人所理解和认识的中医药,绝对不能将其视同于传统中医药,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是,这个存在着许多违背历史与逻辑、与传统中医药理论貌合神离的中医药理论现有体系至少已经培养出了5代人。说得难听一点,可能我们5代人连入门都入错了,何谈登堂入室?因此,也就无怪乎会有“辛辛苦苦四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之哀叹了。有人更形象地将之比喻为“种下龙种,生出跳蚤。”但50年来我们传授给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是“龙种”吗?显然不是,甚至连“跳蚤”种也不是,简直是没有种子可言。众所周知,自近代以来,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的依凭主要是教材,它是传承中医的“火把”,是学校教育的经典,课堂教学的范本,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与技能,实践过程与方法,形成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脚本”。而我们的教科书却搀杂进了大量不中不西、非马非驴的“西化”论。非马非驴是什么?是骡子,而骡子是没有传宗接代能力的。换言之,经过近一百多年来的“以西方医学解释中医”的曲折历程,中医逐渐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中医药学术理论沦为被现代科学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医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医”,中医药学术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医药学术理论。继而又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思维变异中,逐渐丢失了本有的特色而被边缘化,导致了中医的全面“失语”。被西方现代科学理论话语释义的中医,如同尽人皆知的赵丽荣与巩汉林多次演出的小品《如此包装》中,将“赵丽荣”的名字包装成“麻辣鸡丝”一样,不但被西化得不能将自身的准确含义表达出来,而且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申明自身内容与价值的能力。中医在回应现代医学挑战的过程中,自己先乱了自己的解释系统,使得中医药学术的表述方法、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丧失了固有传统而走向异化,使原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医药被丑化、被践踏、被桎捁,从而失去了昔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
, http://www.100md.com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目前比“申遗”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现在是到了我们中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管理界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对我们50年来研究、管理、引导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合理进行深刻反思并作出必要调整、修正的时候了,再也不能盲人骑瞎马,耗费人力物力继续无谓的所谓的“现代研究”了,中医药尤其是中医理论是到了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而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彻底改变把西医的模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思路和框架的观念,重新回归中医原有话语系统——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把“西化”了的概念、范畴重新加以厘正,把颠倒了的价值观念重新扳正过来,把异化了的思维方式重新变换回来,把断裂的文化传统尽量接续起来。惟有如此,中医才有可能走出百年困惑;也惟有如此,中医才可能拥有辉煌的明天。

    如此说来,与其花费上千万元“申遗”来保护目前这个尚没有真正反映传统中医药本来面目的“中医药”,倒不如将其用于资助按照“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的方式整理研究中医药理论的项目,更紧迫、更重要,也更有价值和意义。正是因为我们几十年来,在这方面的投入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才导致了目前中医药竟然沦落到需要“审遗”的地步。这到底是谁之过呢? 我们不是没有出于好心做了事与愿违的蠢事的实例。但愿在过去交了大量学费的今天,我们会变得异常聪敏起来。, http://www.100md.com(zxx_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