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迷惘期
清华大学曾对全校29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调查和测试,发现心理有较大问题的190人,占新生总数的6.68%;自己认为有较大问题的有774人,占新生总数的27%。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的相关调查也发现,大学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占有一定比例。应该说,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经历短暂的不适应甚至迷惘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迷惘下去,就会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
——编者
▲难以适应新生活环境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不习惯过集体生活,总和同学相处不好,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还有的外地学生不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习惯、气候、语言环境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 http://www.100md.com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
进入大学以前,在许多学生的想像中,大学应该是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像的那么完美,感到自己所上的大学与梦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或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的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没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一些学生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彼此陌生,不少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不是交往范围狭窄,就是不能与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 百拇医药
▲自我评价失调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中有许多是中学时的尖子生,受到老师称赞、家长鼓励、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昔日小河竞舟的佼佼者,而今在大学这条大江中若不奋力拼搏,就会有落后、沉没的危险。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为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自信转变为自卑。
▲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带来危机心理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后,一名普通高校的学生每年需交纳5000元左右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和其他费用,每年需支出10000元左右。这对一般工薪家庭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额,而对于来自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学生来讲,可谓是天文数字。许多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感到囊中羞涩。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而且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激烈。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但也有不少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常感心理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 http://www.100md.com
▲失去奋斗目标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到了大学,仍然要面临繁重的功课,这让他们始料未及。在十几年的苦读中,不少学生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考取大学,而且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向这一目标奋斗的,学习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已经实现,许多学生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外界推动力,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显现出来,出现了徘徊和迷茫。
▲向新生伸出援手
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不适应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他们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 百拇医药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能在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尽情展示自我和发展才能。这既可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冲淡思乡恋家的情绪,又能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从而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第三,建立多元的资助政策体系。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配合与高校收费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捐助、有偿服务等社会资助体系,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进行资助的同时,应注意到贫困生的心态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教育贫困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 http://www.100md.com 第四,构建心理适应教育网络。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高校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心理测评,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通过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为新生本人,应该把上大学当作人生的新起点,抱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为将来独自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文/杨新宇 李齐全 胡鹤玖, http://www.100md.com(杨新宇;李齐全;胡鹤玖)
——编者
▲难以适应新生活环境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不习惯过集体生活,总和同学相处不好,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还有的外地学生不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习惯、气候、语言环境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 http://www.100md.com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
进入大学以前,在许多学生的想像中,大学应该是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像的那么完美,感到自己所上的大学与梦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或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的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没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一些学生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彼此陌生,不少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不是交往范围狭窄,就是不能与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 百拇医药
▲自我评价失调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中有许多是中学时的尖子生,受到老师称赞、家长鼓励、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昔日小河竞舟的佼佼者,而今在大学这条大江中若不奋力拼搏,就会有落后、沉没的危险。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为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自信转变为自卑。
▲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带来危机心理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后,一名普通高校的学生每年需交纳5000元左右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和其他费用,每年需支出10000元左右。这对一般工薪家庭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额,而对于来自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学生来讲,可谓是天文数字。许多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感到囊中羞涩。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而且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激烈。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但也有不少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常感心理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 http://www.100md.com
▲失去奋斗目标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到了大学,仍然要面临繁重的功课,这让他们始料未及。在十几年的苦读中,不少学生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考取大学,而且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向这一目标奋斗的,学习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已经实现,许多学生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外界推动力,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显现出来,出现了徘徊和迷茫。
▲向新生伸出援手
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不适应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他们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 百拇医药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能在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尽情展示自我和发展才能。这既可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冲淡思乡恋家的情绪,又能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从而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第三,建立多元的资助政策体系。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配合与高校收费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捐助、有偿服务等社会资助体系,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进行资助的同时,应注意到贫困生的心态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教育贫困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 http://www.100md.com 第四,构建心理适应教育网络。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高校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心理测评,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通过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为新生本人,应该把上大学当作人生的新起点,抱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为将来独自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文/杨新宇 李齐全 胡鹤玖, http://www.100md.com(杨新宇;李齐全;胡鹤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