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心得交流
编号:11482484
在研读医案中学习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88期
     医案著作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著作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医案,很多学术思想是包含在医案中的,而且历代医学家在学医的过程中都重视对医案的利用。有的专家认为医案比中医理论性著作的价值更大些。章太炎也说过:“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寻此钻研,事半功倍。”医案是对医术实施过程的记载,学中医的人要从记载医术的过程中来学习,因为中医的“学”是包含在“术”的实施过程中的,而且“学”的价值要靠“术”的承载才能体现的出来。

    中医的以上特点决定中医教育要有它的独特性。不能为了使中医看起来和现代的诸多高等教育学科有同样的形态而采取西医或者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模式。从中医的学术特点来看,中医教育应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与师带徒形式的结合。由于中医有“体验之学”的成分,所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要将他丰富的体验单纯用课堂灌输的方法传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师带徒形式是学生能够跟在老师的后面增强临床体验,较快地将老师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否则,光靠课堂教学,就会造成对中医的接触不足,体验不足。

    2.加大医案的学习力度。中医的“学”与“术”的分化程度不高,“学”往往体现在“术”的实施过程中,在中医的课程上,可以加大医案课程,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纂较为优秀的医案教材,并详细讲解。中医和西医不同,西医虽然也会有临床思维的不同,但是规范和临床实践的对应性较为明确。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个体性,同一个病人,不同经验的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方剂治疗,却都能够取得疗效,所以中医的教育不能将思维限死在某个单一的标准上,应通过医案的揣摩,渐渐建立起灵动的临床思维。

    3.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规范中心化与人的中心化的有机结合。中医的研究和西医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西医的研究最终在于寻找一种规范,这种规范一旦确立,所有医生的治疗都可以遵循这种明确的规范。不论“大医”还是“小医”,规范的价值是等同的。而中医的研究很难确立一种对应性较强的规范,虽然中医也有规范,但是中医的规范是一种较为泛化的规范,只是一种“大法”。同样的中医知识,对于层次不同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倾向于一种数量意义上的学问,而中医倾向于一种质量意义上的学问。这样,西医的教育应该是以规范中心化,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让受教育者掌握既定的规范,所有的临床思维都是在这种规范上展开;而中医的教育应该是规范中心化和人的中心化的两维。中医界要评选“名中医”,这就是中医有人的中心化的体现。中医教育除了掌握中医的规范———“大法”,还对人的各种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要提高受教育者对中医的悟性。, http://www.100md.com(李崇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