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2764
王老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7日 网易博客
     民间语文:广州凉茶满街巷,王老吉来三虎堂;更有神农癍痧茶,廿四味中妙药藏。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饮一茶啦最止咳。

    心灵地图

    从幽深小巷里飘来的叫卖声,还有“王老吉”那混杂着苦涩、清香、微甘的气息,构成了对广州日常生活的“集体观照”。或许,这种说不清的味道,就是广州伊人的“体味”,铅华洗尽,唯香如故……

    朱自清先生在回忆小时候家居生活时说,老家扬州冬天寒冷,又不烧炕,父亲便用老式煤油炉煮几块豆腐,昏黄的灯光下,兄弟姐妹们看着锅里的水冒泡,鱼的眼睛,豆腐慢慢浮起来,白白的发光,大家高兴得直搓手,至于温温滑滑的豆腐下肚,又是另一种快乐。

    说到眼前,语境和话浯内容已经发生置换,扬州——广州,冬天——全年,豆腐——王老吉凉茶,关于快乐和对快乐的期盼,还有家庭生活所特有的简单中的温馨,却都是恒久不变的。
, 百拇医药
    我对广州的了解,也有这个“程序”:先是了解大历史上的广州,后来从仅有的一些影视题材,比如《黄飞鸿》、《铁桥三》,慢慢的窥见“市民文化”和“生活理性”在这座城市的地位。

    至于凉茶,说起来更是荒诞。江苏人,还有更多地方也一样,把开水叫作“茶”,“凉茶”便是“冷开水”的意思,因此就有“你的茶要不要加茶叶”这样的问候。1977年香港回归时有一部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里面有一个“阿带凉茶”,那时还在家乡,我很纳闷,凉开水还能治病,卖钱?

    等到到了广州,“上火”一词频率极高,才明白一种颜色并不养眼,味道几近苦涩的液体,为什么会在南方文化中享有如此地位。凉茶的生产、销售、消费等众多环节,还有附着在其上的情感因子,数百年积淀下来,便成为抹不去的“文化胎记”。

    采访中感受到一种矛盾,王老吉呈现在我面前的,更多的是一个现代化企业,而不是一个老字号。这点,从它在市区很少特色凉茶铺分店便可以看出。
, http://www.100md.com
    关于老字号的回忆和认识,我认为余秋雨《抱愧山西》一文中对昌晋源票号的叙述,堪称经典。所谓继承和发展,推陈和出新,全在于主体自觉性。就像游戏中,有些人资质太差,虽然经验值很高,并不能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素质,最终会被淘汰。王老吉凉茶,资质和经验值都很高,而且还走了一条新路。

    凭我个人对味蕾哲学的理解,那种淡淡、凉凉的苦,夹杂—点甘爽,不仅有实用的降火之功,更有助于一个人沉静反思。我知道萨达姆最喜欢苦茶,一定很酷,还有一个人,谁?《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喝惯了西域苦砖茶,居然认为碧螺春有毒,真不知道究竟谁不解风情!

    寻找之旅

    续上一段前世的情缘

    多年以后,这幅场景将成为我个人别具意义的纪念。

    7月下旬的某个中午,时针指向11点40分,我站在白云区江村桥头——广药集团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厚实的草坪上,沉静无语。远处阳光炽烈,我的便携式温度计上显示出“摄氏32度”,脑海中广州市区的喧嚣、溽热和灰尘却已渐渐稀释,白云山余脉丘陵的凉风、树荫和鸟鸣,还有不同于医院的那种药香告诉我:我与“王老吉”之间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个本质的递进。
, 百拇医药
    “江村”自然不是费孝通先生孜孜调查的所在,而是“王老吉”重新诞生的场地。从广州大道到这里,只有55分钟,我似乎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漫漶的记忆中,无数关于老字号,传统文化的文字信息,原本外在而遥远,却于瞬间鲜活、形象起来,它们穿透我的感觉阀门,与我融为一体,仿佛这些知识和想象,本来就出自我本人。

    现代化的厂房、高端的工艺设备,只能给我以先进技术的平面体验。有心的管理者向我娓娓道出“王老吉”的远年故事,并搬出尘封的资料图片。最让我欣慰的是香港“王老吉”编著的《创业垂统》一书,充分展现出当事人的历史意识。“王老吉”在海外华人心目中所象征的文化符号,也于此可见。也许因为其最初的农业文明的痕迹,较诸可口可乐等大工业产品,它更能形成特定区域和族群的“无意识”。

    “王老吉”所走过的174年,无疑是两广和中国变化最大的时期,所有的时代印记、荣辱兴衰,都可以在“王老吉”企业和品牌的发展中拽到对应和体现。关于“王老吉”的种种传奇叙述,不仅记录着—种日用保健品的生命形态,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它对区域生活文化的长期润泽。
, 百拇医药
    我并非广州人,即便时至今日,语言问题也尚未解决。我认为,有效沟通的唯一方法便是“凝视”。尼采通过“凝视”自己内心的深渊,得到“超人”的快感;我自己呢?通过和广州的相互“凝视”,使自己内在于对方。假如广州是一片大海,我不是一粒海沙,而已是一滴海水,我在周围的海水中嗅到了“王老吉”的味道,这种味道,能给动辄上火的广州“降温”。

    今生片断的几个串联

    对“王老吉”发展中的几个时期和细节,我特别感兴趣,当然全是个人理解。

    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像。

    “王老吉”由王泽邦创始在1828年(道光9年),这一年世界上没什么特别大事,玛嘎尔尼和亚美士德来访已是十几年前乃至更早的事,印象最深的就是托尔斯泰是在这一年诞生。

    传说“王老吉”中药源是一位广西道土“不语山人”传给王泽帮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信仰,这似乎暗示“王老吉”完全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结晶,而不同于洪秀全受西洋传教士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我对洪秀全赴考时靠饮用“王老吉”救命的说法也不置可否。
, 百拇医药
    比较有意思的是林则徐的故事。1839年,文忠公到广州来禁烟,患了风热感冒,随行医生也无良方。文忠公听闻此间有一“王老吉”治风热有效,便微服来到十三行王泽帮药铺,仅一包感冒便愈,自此“王老吉”名头大起。且不说名人效应对品牌传播有如何影响,这里“鸦片”与“凉茶”形成有意思的对立:前者使人上瘾,毒害身体和心灵,还有“银荒兵弱”;后者良药苦口,难怪成为南粤居民的最爱。

    在广州最早的凉茶铺旧址上,现在屹立的却是“新中国大厦”了。

    下午4点,我站在靖远街新中国大厦前的阳光中,背后的车流仿佛很遥远。我知道这里曾存在过“王老吉”最早的凉茶铺,1938年广州会战中毁于日本人的炮火。这真令人神伤,日本人杀我民众,占我土地,又复绝我文化命脉。我想起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在凇沪会战中毁于日本人之手时的悲愤和苍凉,老人对儿子张树年说“勿忘此仇”。国运家运如此,夫复何言?

    新中国大厦巍然伫立,周边的人和车熙熙攘攘。我小心翼翼地向几位路人问起,可否知道这里以前的历史,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不知道!我的反应,也是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 http://www.100md.com
    我又来到人民南路,一家门面狭窄、装潢却极有岭南特色的“王老吉”凉茶铺,擦得铮亮的大铜壶前,几个垂髫之年的小孩围着服务员,一个稍大的孩子小手攥着一张10元币,用清亮的童音说话,广州白话我听不太懂,应该是“请”几位同伴喝七星茶吧,看着壶里面汩汩流出的黄褐色液体,小孩欢欣鼓舞。此情此景,却又让我想到我们小时用难得的白糖泡茶喝时的那种快乐。

    今天的凉茶铺仍然是“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毒祛暑湿”。

    于我而言,认识广州与凉茶同步,因此五羊新城一条丁字路口上的“王老吉”凉茶铺,是我最爱去的一家。采访回来,在这里要上一杯癍痧或者外感平安茶,仔细看看门楣上“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毒祛暑湿”的字样,感觉上这与海外华人对联中最常用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传统文化的温暖。在广州,温暖中少不了清凉。

    王老吉一直坐看云起
, http://www.100md.com
    尊重广州务实和开放的传统,但却一直认为这座城市缺乏自我总结和言说的习惯。所以当羊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祁茂林对我谈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企业生存战略的关系时,不难想象我的惊愕。

    在广州众多的老字号保健品中,“王老吉”配方是唯一得到《中国药典》认可的产品。从1828年问世起,其凉茶铺最多时还是在光绪4年(1878年),在广州市内达到100多家,但现在全省也只有的多家凉茶铺。原因很简单,现在基本上采取在药店上架销售的经营模式。

    民国十七年颁发的王老吉商号注册执照。

    香港王老吉总店----鸭巴甸街2号A地下。

    “王老吉”在香港也卓有名声,这是“王老吉”的嫡系传人前住创业的成果。在内地,却由一代代广州人传承下来。由广州市政府确定的27个老字号中,医药类还有4家:何济公、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但“王老吉”的市场份额最大,单羊城药业生产的盒装饮料和袋装冲剂和凉茶每年销售额便达到1个亿。还有东莞长安镇人陈鸿道所创的加多宝,生产易拉罐装的“王老吉”,年业绩更达到3个亿,其目标说起来很有象征意义:要生产“中国的可口可乐”。
, http://www.100md.com
    1925年,王老吉茶包参加英国伦敦温庇展览会。

    祁生显然很满意现代企业制度对传统的改造效果,一是工艺技术创新,二是经营模式改善。现在的“王老吉”,原料来自两广、江西,借助恒温、恒湿、无菌操作,效率极高。他们现在在广州2000多家药店的上架率达到100%,又将主销区从两广拓展到湖南、湖北、四川,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都在其目标范围内。他们刚在长沙开过大型展销会,本省象棋国手吕钦、许银川都作为“形象大使”出席,现在在长沙500余家药店已经上架70%。

    祁生告诉我,过去的辉煌更容易成为包袱,老未必好,需要适当的扬弃,不图变革,等于自取灭亡。改革是讲究“适者生存”的,广州的老字号大体都面临一样的困境,“王老吉”之所以能坐看云起,全因与时俱进。

    谈到老字号,我们的意识“流”到去年的电视剧《大宅门》上,这是以京城老字号“同仁堂”为原型的。祁生很高兴地说,他们正在筹备拍自己的连续剧,计划20集,每集40万元预算。现在羊城药业董事长、总经理施少斌已去香港“王老吉”洽谈此事,有关剧本也正在编写,将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以“王老吉”一家企业、一个品牌为切入点,集中展现近代广州城市文化生活的变迁。
, http://www.100md.com
    我也受到感染,其实我对《大宅门》并无好感,京片子对白不存在任何美学价值,斯琴高娃和陈宝国的表情,以及主题的设置,总让我感受到一种家族制的浓烈陈腐气息。我对近年大热的《康熙王朝》亦抱同感。所以我期待南派市民文化能有一次全新亮相。

    医家掌故

    一方草药治一方病痛

    粤人喜欢饮凉茶同美国人喜坎食维生素药品一样,是在不利的气候环境下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凡有粤人的地方,就有凉茶铺,自古广东有三宝,荔枝、烧鹅、凉茶铺。此“三宝”成为岭南特产。

    广东凉茶很多,史料显示最负盛名的是王老吉凉茶,以地产草药为主配置而成,初时是以水碗凉茶问世的,由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首创。当时那一带既是商家云集之地,又是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活动的场所。那些在生意场上争拗而上火的,在烈日下干粗重活的、在应酬中饮酒过多的、在长途贩运中中了暑湿的、烧烤煎炸食物吃多了的,或有喉痛脑热的,都喜欢花两文铜钱买一碗王老吉凉茶消解,因此门庭若市、供不应求,很快在全市出现了很多王老吉凉茶的小贩,也有不少随街卖的王老吉凉茶车仔,成为广州一大景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当时有这样的民谣:“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世人皆知王老吉是广东凉茶的代名词。
, 百拇医药
    历史传奇

    义举担负匹夫之责

    1841年1月20日,虎门战争爆发,清朝不得不急调湖南提督祥福率军来援,但祥军到广东后,不服水土,又多吃辣椒,火气攻心,病倒了一大片,而原来的守军在战火中已经唇焦口燥呼吸困难,情况危机。在当地军民的呼吁下,“王老吉”把凉茶配料尽数送到虎门和黄埔,并指挥乡民用几十只大铜锅煎煮凉茶劳军,一连数天,药到病除。

    中国“入世”的先驱

    1841年,英国军队突破虎门要塞,到三元里为非作歹,被当地农民击退,又遇暴雨,不少人生病,清朝政府的广州官员便建议他们每天到靖远街饮一碗王老吉凉茶,结果不出三五天,那些士兵都恢复了元气。从此,“王老吉”名扬海外,华侨携带王老吉凉茶进入英联邦地区,都受到免税放行的优待。粱启超在1898年至1903年赴美考察所写的《新大陆游记》有所记叙;“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 足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至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 百拇医药
    “王老吉”吉兆天道

    1925年10月,毛泽东带着母亲、杨开慧和两个儿子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一日,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陈独秀之子)闲谈,向陈请教“王老吉”三字的含义。陈的解释是“以马列老祖宗为指导的共产党是王者之师,有老百姓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吉兆。润之兄来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合大道,这才可歌可泣……”

    大革命失败,陈延年牺牲。1928年毛泽东因生病到福建永定县苏家坡休养,想起广州想起“王老吉”和陈延年,便要贺子珍去买这种凉茶,后来通过地下交通站才把“王老吉”弄来,毛泽东逐渐康复。他站在苏家坡上遥望南粤,心潮起伏,随口吟唱《采桑子》一首: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百拇医药(真真)